【明朝对官吏的要求很高。除了严惩官吏失职、渎职的行为外,还严禁臣下朋党。这也是朱元璋时期的创新。
朱元璋建明称帝后,为了巩固帝业,防止臣下朋比结党,内外上下勾结,在我国法制发展史上,明朝首立“奸党”罪。
对此明朝的处罚也很严重。《大明律·吏律·职制》规定:
一,“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
二,“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
三,“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四,“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若有不避权势,明具实迹,亲赴御前,执法陈诉者,罪坐奸臣,言告之人与免本罪,仍将犯人财产均给充赏,有官者升二等,无官者量与一官,或赏银二千两。”
除此以外,明代还规定了禁止内官、侍臣、后妃、外戚过问、干预朝政的内容。朱元璋在宫廷立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又作铁榜9条,告诫功臣不得私谋利,官军不得私自为公侯服务。
就有明文规定,《大明律·吏律·职制》:“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待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安置。”
明代严厉惩治奸党的规定,对于防止官吏上下、内外勾结,徇私舞弊,加强君主专权,应该肯定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由于明律“增奸党一章,以陷正士”,“非善政也”。
凡是过犹不及,这里也是如此。法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这一条明律导致有明一代的冤狱迭出,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危机;也促使了皇帝疏远朝臣,宠信宦官,更是为明代中后期黑暗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1]
……
秦。
一说起这个,嬴政不由的蹙起眉头,他突然想起赵高,想起第一次观看直播时的情况。
不仅嬴政自己想到,同样参与过第一次直播的众人思绪也不由定格在此。
后辈口中的大秦,是如何灭亡的?
刚平定六国的大秦是内忧外患,不错。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前六国余党。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波涛汹涌。
大秦律法是有问题,不错。法家的律法确实严酷,但是后人口中称的苛政,多是指二世上台后的律法了。二世上台后的律法那已经是升级过的了。被说苛政那可真是一点不冤枉这秦二世。
可除此以上,导致大秦短时间便分崩离析的致命原因,这其中是少不了那个叫赵高的宦官的操作了。
是只要一想到有关赵高此人,他们就会气得心口突突疼。
好在,赵高此人现在已经被控制起来。
虽然因为帝王的承诺,没有要他的命,但是赵高后半生不仅要活在帝王的猜忌里,也不可能再会有进入朝堂得到权力得到地位得到荣黄富贵
的机会。
嬴政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所以,哪怕赵高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位极人臣甚至超过曾经的李斯,可对他来说现在这却更像是痛苦的来源。
因为,这正是他失了君心、断了他的晋升路的根源!
而他后半生都将活在磋磨中。
众人自然不会放过赵高。
纵使让赵高活着,他们也要赵高痛苦地活着!
要他知道自己本可以一步登天可以颠覆大秦,然而现实里他只能把这一切当做一场梦!
……
参加第一次直播的秦臣心头不平静,其他后来的观众也倍感不可思议。
废丞相、设锦衣卫、设东西厂……在君主集权越发强盛的明朝,宦官的权力和地位依仗君主水涨船高的同时,也在反噬君主。
谁能想到早在建国之初就开始严防宦官的明朝,最后还是在宦官上狠狠摔了跟头。
众人唏嘘之余也忍不住在心里暗自将汉、唐、明对比:到底是为什么这三个朝代最后都出现宦官专政呢?
……
汉。
不止秦朝众人在思考,汉朝众人也在思考。
相比现如今发展走向大幅度拐了个弯的秦朝,后辈所说的东汉还在遥远的未来,他们大汉的问题更显而易见。众人更是因为一想到这是发生在自家后人身上就忍不住担忧了起来。
纵使他们高瞻远瞩,留下遗训让后人万万小心、提防、还得谨记不要重用宦官。可真到那时候,后人真如会如他们所想这般乖乖照做吗?
看明朝就不难看出来。明朝的开国皇帝对宦官是如何抵制、乃至于是想方设法压制打压这类人群。可到头来,还不是叫他们抓住机会?
那大汉呢……
哪怕他们再怎么抵制,后人也注定重蹈覆辙吗?
想到这里,众人不由心头一凛。
这是关联自己子孙的未来,即便那都不知道已经是老刘家多少代了。
刘彻心情也是复杂,不过他很快修整好自己的情绪。他望向惶惶的众人,有意驱逐他们的无力与恐惧,于是嗤笑一声:“一把刀罢了,有什么可怕的?”
“用刀的人,会被刀反噬,只能说明他的无能!”
而用刀的人死了,祸端只会传下去,传给子孙后代,除了将此恶疾连根拔起不可去除。
不然东汉怎么弄会有那么多年幼的皇帝受宦官摆布?怎么会有唐朝没落之时,短命的皇帝、恶疾缠身的皇帝面对破败河山的有心无力?以及,明朝时出现宦官势力越发猖獗甚至到一种耸人听闻的地步?
他目光如炬。心头越发警醒。
明朝会这样一步步垮下去,怎么不是后来明朝没落时那一代代君主的无能的表现呢?
帝王越是处于高位,就越需要小心谨慎。偶尔的屈服和审时度势,并不丢人。
即便一直压在头上那座名叫窦太后大山已经被搬走,但是还是不可掉以轻
心。
青年刘彻这样告诫自己。
……
唐。
唐朝众人也在叹惋。
一场安史之乱让大唐迅速衰败了下来,怎么不叫人痛心。而从安史之乱到唐亡,宦官行风起浪贯穿整个唐朝中期到后期,这其中宦官无时无刻不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李世民沉默了很久,他深吸一口气终于在众人不休的议论中表了态。
加强近臣的扶持,说到底……
他叹息一声:“这些君王,是不够信任自己的臣子啊……”
不信任,分许多种原因。可能是帝王的,可能是臣子的,也有是迫于局势双方各有原因。
但是仔细想想,也无怪乎如此。首先是明朝根基太浅,再然后开国之后,从前三代皇帝的更替,到朝堂上群臣的大批量更换……明朝局势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其中错综复杂可见一斑。
君王强势,而群臣也强势。硬碰硬,自然两败俱伤。
朱元璋、朱棣,这对父子俩执政时手下到底死了多少臣子?其中有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上位的一些措施,以及穿插其中的朱棣掀起的靖难之役……
这其中伤亡实在难以计数。但是每一次的碰撞都是在削弱大明的力量,这点毋庸置疑。
而夹在其中的宦官们,在天子与群臣这漫长得长达几代攻坚战中到底是苟到最后,自然他们是可以渔翁得利,笑纳战果了。
……
说到这里,岁寒生也觉得讽刺。
虽然明朝有抵制宦官这样的法律条文在,但是在明朝的后期亡国过程里,却少不得这些宦官的影子,按照法律,这些人可都是犯了明律。
结果呢?
而先前提到的东汉和唐在走向灭亡的时候,在这其中,宦官的力量同样也是不可忽视。
【设置宦官,原本是君主用来加强君权用的,但是这把由君王自己养出来的刀,却经常背刺主人,后来更是成为诸朝亡国过程中重要到不可忽视的推手。
东汉末是,唐末是,明末也是。
宦官现代的注释,是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宦官则全由阉人担任。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在东汉、唐、明等朝代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
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
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
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大规模宦官当政亦在东汉首次出现,东汉末年成为宦官与外戚之间彼此厮杀的舞台,称为“第一次宦官时代”。
唐代开始有所谓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
”,专门负责管理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资治通鉴》亦载:“唐置市舶使于广州,以收商舶之利,时以宦者为之”。
唐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
?本作者岁岁如初提醒您最全的《扒一扒想长生却惨遭被骗的冤种们[历史直播]》尽在[],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皇帝的禁卫机构,其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宦官掌握皇帝的禁卫机构,甚至废立皇帝。】[2]
【第二次宦官时代也正是发生在唐朝。
时间跨度超过百年。从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夺权开始,到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朱全忠发动宫廷政变结束。
马嵬驿夺权后,拥立肃宗的太监李辅国有功,因此受到重用,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成为宦官掌军之始。
唐德宗时,河北一带藩镇叛乱,占领京师长安,德宗逃到汉中,用了4年的时间才平定。其间宦官窦文场、霍仙鸣随从保护。乱平后,德宗忌惮诸将,设置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霍仙鸣担任,统领神策军。
唐顺宗李诵当时还是太子,“泾原兵之变”随皇帝出逃避乱时,李诵执剑殿后,在40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面对朱泚叛军的进逼,他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敌。将士们在他的督促激励下,无不奋勇杀敌,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也确保了出逃的德宗的安全。
李诵当太子当了25年,但是继位后却只当了三个月的皇帝,就成了太上皇。
公元805年李诵正式继位,即位后,立即重用王叔文等推行改革,抑制宦官。此举引起一些守旧大臣与宦官们的联手反对。贬逐二王(太子侍读、翰林待诏王伾和翰林待诏王叔文),又将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八人贬至外州任司马,改革失败。此事件被学界称为永贞革新。
第二年,公元806年,李诵病死,终年46岁。
这里是宦官与朝臣合作。
太子即位,是为唐宪宗。等他解决了老子顺宗李诵留下的问题后,晚年的时候他也碰上继承人的问题。
他后宫里的郭妃是郭子仪的孙女。郭子仪曾安史之乱力挽狂澜,大唐的成功续命少不得他的其中功劳,乃至延续几朝他的威名还在流传。而郭妃在多年的经营之下,不论后宫还是朝堂,她的势力已经达到不可小觑的地步,而到此时她的儿子不即位那肯定是不行的。但宪宗偏偏就是不想这样被牵制,再加上他也不喜欢这个儿子,可即便他再怎么不愿意,到最后儿子逆袭老子的故事就上演了。一些新晋宦官又投靠了新主子,郭妃,或者说后来变郭太后集团在宪宗最后那年主导了一切。
到这里,则是宦官与后妃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晚年的时候因为迷信方士求长生,因为服金丹而变得躁怒,宦官往往获罪被杀,人人自危,终为宦官陈弘志等害死,于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四十三岁。
而大
唐,在唐宪宗后经过唐穆宗、唐敬宗,然后大唐的江山落到了唐文宗的手里。
唐文宗与宰相李训欲杀王守澄,以他与王守澄有隙,擢其为右神策军中尉。而李训谋诛宦官,被宦官仇士良发现,于是仇士良挟帝还宫,遂杀李训、舒元舆、王涯等,两军公卿半空。史称“甘露之变”。事后,仇士良加特进、右骁卫大将军。文宗自此成为傀儡,曾自叹不如周赧王、汉献帝,受制于家奴。
不过哪怕如此,哪怕已经经过几代天子更换,哪怕出现了仇士良这样的宦官,可到底,这时宦官势力也还是没有彻底做大。因为中间穆宗、敬宗这两代皇帝在位时间短,此时唐宪宗那朝的人马尚还健在,于是上有郭太后集团把持,下又有忠直大臣,地方还有藩镇势力。
仇士良不敢废掉唐文宗。而虽然他权倾一世,但是到唐武宗时期,仇士良就被整倒了。
……
到了唐朝末期,到大唐最后的两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时,在位的大宦官田令孜、杨复恭终于真正做到专权了。
但是这时唐朝的藩镇也彻底闹大了,唐朝朝廷的权力已经被唐朝藩镇分的没剩多少了,唐朝宦官对全国的作用与影响,远远不如明朝那些干政的宦官。
这个时候,唐朝迎来了影响深远的黄巢之变。】
……
【朱全忠发动宫廷政变结束这混乱时代,那时候也已经是黄巢之变后的事了。
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不过起义军期同样也因为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在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
朱全忠早年跟着这场农民起义的首领黄巢,后来降唐,作为降将镇压黄巢,并招降黄巢余部,在这过程中他不断积蓄力量乃至在后来他甚至可以作为权臣,参与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权。
公元904年,他为控制朝政,取得对唐廷的完全掌握,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诛杀宦官及忠臣。公元907年四月,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梁朝,改元开平,定都汴州,史称后梁。
朱全忠改朝换代的时候顺手把全国宦官,屠杀净光,史载:冤号之声,彻於内外。自此,第二次宦官时代结束,从开始到结束,历时149年。】[4]
……
到这里,所有人不由悚然一惊。
“……这是,唐?”
观众里有人愣神时不小心吐露心声。
他们对大唐的印象还多停留在前期李世民贞观之治那时候。
纵使有开元之治到盛世,可到底昙花一现。盛世也并不长久,很快大唐便陷入内乱中,纵使之后内乱平定,却怎么也回不去当时的盛世了。而相比较于将大唐抬高到新高度却又迅速下滑的开元之治而言,还是有始有终圆满结束的贞观之治更叫人喜欢了。
后辈提燕云十六州的时
候说过这个问题,唐玄宗之后大唐变得拉胯起来??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这其中就有宦官一直把持朝政的原因,再加上唐朝皇帝个个短命,哪怕皇帝心中再有鸿鹄之志,也有心无力,更是难以扭转日渐倾颓的局势。
纵使如此,宦官在唐朝后期兴风作浪的架势也够让人吃惊的了。
‘开元盛世’之后,紧跟而来的便是‘宦官时代’,而结束这些宦官兴风作浪的居然是将唐改朝换代的人。
在唐没落的过程里——唐朝整体走向居然是一直都受宦官所制,这样的唐,如何还能起来?
如何不叹息?
【而第三次宦官时代便是明朝这个时期了。
【在明之前,宋代对宦官参政防范较严,宋太祖赵匡胤不允许宦者“预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资必须转出外任。虽然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也曾有“政事号令悉出阍”的时期,出过童贯这样可以领兵出征的宦官。但是到底宋还是吸取了经验,宋代虽有童贯、梁师成等祸国的宦官,但宦官的权力总体而言并没有凌驾于宰相之上的权势。
而元朝。相对其他朝代而言,元朝的宦官可谓声名不彰,既没有让人熟悉的宦官,更不用说权宦了。元朝宦官多来源于南宋。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以后,南宋宫廷中很多的宦官被俘获,于是“宫人从行者百余人”。宋朝皇室以文明雅致著称,其宦官也都很有文化,且侍候主人细致周到。很多宦官为元朝皇帝所宠爱,最著名的是李邦宁。
他本是南宋的小黄门,宋亡后,跟随宋恭帝(瀛国公)入见元世祖,命供职内廷。李邦宁历事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四朝,得宠而不揽权、不贪财,敢言直谏,官至左丞相,行大司农,领太医院事,官阶金紫光禄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集贤院大学士。
除此之外,元朝宦官里高丽人也有不少。因为有不少高丽宦官位居人上的前例,效仿的人自然趋之若鹜。元朝时的高丽人尤其是家贫者,无不希望通过当宦官而“复其家,官其族”。于是,“残忍侥幸之徒,转相慕效,父宫其子,兄宫其弟;又其□□者,小有愤怨,辄自割势。不数十年间,刀锯之辈甚多。”
《元史》里宦官传里有个叫朴不花的高丽人,他顺帝皇后同乡,净身后以宦官入事皇后,受宠幸,官至荣禄大夫、资正院使,执掌皇后财赋。他曾经与皇后谋使顺帝禅位于皇太子,为丞相太平所拒,未果。次年,太平罢相。朴不花不久后被弹劾,又得皇后庇护,复为集贤大学士、崇正院使。虽然不久后被杀,不过他作为高丽宦官,不但得宠于内廷,还能在外朝掀起巨大风浪,在有元一代的高丽宦官中算是首屈一指。
明人修《元史》,认为“前世宦者之祸常烈矣”元朝的衰亡,也认为“不自阉人出”。后世研究元朝历史,也给予元朝“内无宫闱阉宦之蛊”的评价。】[4]
【而明……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
朱棣在位后,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
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
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
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
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说他们是灾难之源一点也不夸张。】[5]!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