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生继续说道:
【明朝宦官之祸虽然在明后期显现,不过早在建国之初就有所苗头,因为宦官权力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也跟帝王的君主□□进一步加强有关。早在开国之初,朱元璋作为建国的皇帝,他实行的就是极权□□体制,标志性的便是洪武十三年罢相罢免相权,在此之后,他集君权、相权于一身。
毫无疑问,这是加强君主□□的一个开创性举动。可以说是未有前者。但同样的,在撤相以后对皇帝要求也相应的变得高起来。比如同样的事情,可以分给帝王和丞相同时进行,但是撤相以后全部的压力就要压在帝王身上了。
而做出这个决策的明朝创始者,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勤勉。勤政的皇帝不少,但是勤政到变态的时间管理大师,也没那么多,而他朱元璋赫然在其中。】
【朱元璋有个叫“鸡鸣天子”的外号,意思是朱元璋的勤奋可与‘闻鸡起舞’这个典故里的主人公祖逖刘琨一般,都是在公鸡一叫的时候就起来了。而除此之外,朱元璋每天要去朝两次,勤奋可见一斑。
后来对于登基以来自己的那些年的努力,他在遗诏中表示:“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
他的后代们没有祖宗这么能干,于是权力旁移到内宦官这些帝王亲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朱元璋也确实勤劳过人,可以说整个明朝皇帝加起来都没有他一个人猛。朱元璋在位时,平均每天要批阅一百五十件奏章,裁决四百种案件。而即便如此繁忙,他也没有忘记后宫里的佳丽。他登基以后71岁高龄去世,后宫共1后21妃(其中两位妃子没有封号),一生共育有子女42人,皇子26人,公主16人,部分早夭,最小的公主宝庆在他67岁时出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繁衍子女的同时,还为了子孙的幸福生活,给他们制定了丰厚的俸禄标准,唯恐不厚。
为了让宗室们充分享受幸福,朱元璋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明朝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在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延续时间更是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以至于连明朝人自己都不禁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1]
……
真是牙酸。
观众里,他们论起来还算是明朝的祖宗,这些皇帝祖宗、帝王宗亲祖宗加朝臣祖宗齐齐麻了。
“这这这!”
按照朱元璋的标准,在明朝,只要你是皇室宗亲,不用工作就能活得舒坦活得优越!
而反观累死累活的朝臣们,那么辛辛苦苦工作,薪水不高不说,还要被上位者猜忌,还要被锦衣卫、东西厂监视,普通的臣子哪敢有一点懈怠。
羡慕了。
别说明朝的人了,他们听了都羡慕。
特别是那些从底层爬上来的人。比起一开始就是贵族、或是蒙受祖荫从而从出生开始
就过着优渥生活的人,他们这些人能走到今天过去也不知道付出多少努力??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因此他们反而是当中感触最为深的。
谁会相信呢,别看现在他们外表光鲜,但是实际上他们中大多数,一开始的想法只是想让日子过得好一点。如此简单。
倘若明朝的官员但是即使只是这样简单的想法,在明朝也很难实现。
无他,根据后辈所说的话,当明朝的官员未免也太苦了些。
毕竟,要钱没钱。明朝的官员俸禄普遍低,也不知道后来的皇帝会不会给官员们提高俸禄?想必会的吧,毕竟太不合理了。只不过不知道到那个时候,离明朝建国、离朱元璋过世过去了多少年,而明朝的官员又换过多少轮了,官员里有多少前辈没有享受过这个福利……
而看明朝皇帝内政上的举措,众人总觉得,明朝的官员看起来兢兢战战的,毕竟有锦衣卫还不够,还有东西厂的宦官们。日子看起来过得确实不太容易。
隔着天幕的三个时空的臣子们心有戚戚。
从明太祖就开始的锦衣卫用于监察百官,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巡查缉捕”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虽然朱元璋在统治后期认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更是将他们的这项特殊职能废弃不用,遏制住锦衣卫的发展。但是他儿子明成祖朱棣上位后可是又捡起来了,甚至还在此的基础上加强。[2]
这谁受得了啊?
……
嬴政却是冷哼一声。
把官员俸禄定那么低,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在有权的情况下,官员想要过得好一点那不就只能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了么?
想必在明朝,以权谋私的贪污是不会少了。
另外,他是看不惯一个皇帝这么溺爱自己的后代。先前李世民那么溺爱儿子,出事了吧。
而这明朝皇帝,溺爱儿孙再加上分封诸王,间接导致了内乱靖难的发生。而光是这样还不够,他还特地这么照顾后代后后代……关键是这朱元璋自己就生了这么多,鬼知道到后来他们明朝的皇室宗亲会有多少。
特别是王朝末年。每个王朝将尽的时候,往往是一个王朝最虚弱的时候。如果不是一个朝代气数已尽在挥霍之下走到了尽头,怎么还叫末年呢?
想必明末那时候也一定已经是内外困境交加不断的时候,而到那个时候,倘若还延续此政策溺爱那些人,他们大明可是还养得起?
那处境,岂不是在自身难保的基础上雪上加霜吗?
……
说朱元璋的时候,说起了他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策。这个‘关爱明朝宗亲’的政策。再加上分封制,那可真是炸了。
【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四个儿子,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五个亲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初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九位”,靖难之役燕
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不过好在以上两个政策里,靖难之后分封制后来因为君王感觉威胁而受到打压遏制,但是另一方面,‘关爱大明宗室’的政策却一直延续。
乃至于发展到明朝末年,在政策刺激下,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100万人之多。而优越的生活,除了让宗室人口数量每年成倍增长,导致人口爆炸外,在随着宗室人口的迅速增加,宗室领取的俸饷总数目也同样巨大,禄米拨给的总数远超出国家各地一年的岁供京师的粮食。国家也因之背上沉重的负担。同时,这也给未来埋下了隐患,也成了后来拖垮大明的原因之一。】[3]
没错。明亡,也有这里的原因。不清楚其中,是很难想象得到的。
……
“嘶。”
观众们不由不约而同倒吸一口凉气。
朱元璋那样溺爱后代迟早要出事。明眼人不难看出其中弊端。这项政策延续下来,到最后导致了这个结果,可以说是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但是让人在意的是,在后辈说的这些里,那最后一段——每个字组合起来都教人不可思议匪夷所思呢?
‘拖垮大明’。多么不可思议。只是养那些宗室,居然就是大明垮台的其中一个原因?
众人心中沉重。
很难想象,朱元璋为宗室谋取的这点福利私心,传承下去却成了大明毁灭里不得不说的原因之一。
谁敢信呢?
【一国的财政、经济……何其重要,不夸张地说这是国家的命脉也不为过。
古有管仲用经济战兵不血刃遏制邻国发展。
管仲熟练的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为后世所尊崇。而其他国家为什么会输?根本上就是管仲拿捏住对方的经济,使得对方腾不出手,无法用经济投资改善自身更不要说进步。而管仲则利用这创造出来的机会励精图治,趁机壮大本国。
以《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篇》的衡山之谋为例子:齐桓公问管仲,如何制服衡山国。
管仲回答:让人向衡山国高价买入械器再卖出去,燕国一定会跟着买,秦国和晋国知道了一定会跟着买。天下争着买械器,械器的价格必然会十倍上涨。
齐桓公答应此事,立即按照他说的做,燕国、秦国和晋国也果然跟着买。衡山国王看到这样的形势,跟相国说:“马上将械器价格提高十倍。”全国人民都倾尽财力去生产械器。
而这个时候齐国又派人假装若无其事地去晋国高价购买粮食。各国的人得知,都去齐国卖粮食。齐国花了一段时间收购械器和粮食后,断绝和衡山国的外交。这样各国也纷纷与其断交。鲁国攻占衡山国的南部,齐国攻占衡山国的北部,衡山国看自己已经没有足够械器抗衡两国,只好举手投
降。
2000年代,此内容更是被研究者认为是古代“货币战争”的一种形式,即通过提高物价水平,拖垮敌国的经济。[4]
而类似的手段哪怕经过千年,却从来不过时。老祖宗们的摸索实践出来的‘套路’到现在还经久不息。】
经济战是敌对双方为夺取战略优势和战争胜利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主要指战争期间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也包括和平时期的经济封锁和经济扰乱,通常分为两方面:一是削弱对方的经济基础,迟滞其经济发展,打击其经济补给;二是保护己方的经济,加速动员和发展本国经济,保障军队的物资供应。
古代战争中断敌人粮秣等各种作战物资的供应,就是经济战的一种方式。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经济战更加受到重视。经济战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说能够对战争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5]
而我国古代的经济战,最为耳熟能详的那肯定是管仲了。可谓是经济战的经典,也是管仲最早验证了把握他国的经济命脉的可怕。
……
后辈说的他们不是不知道。包括管仲的一些事迹。
管子(管仲)的策略原来到千年以后还活跃吗?只是谁又是那个操控局势的‘管仲’呢。
对于经济战,对于管仲之术,没有一个熟读历史的帝王不警惕。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更是警觉异常。在他们的认知里,在经济战往往是强大者占据上风,这通常也是中原人对外族施展的好戏。
而可笑的是,明朝的经济是从内部瓦解的。简简单单这样一个制度政策,居然能影响一国之经济,到最后拖垮明朝都有他的一份!
实在不可思议。
也实在是难以置信。
他们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的。哪怕身处不同时空,各朝发展过程里经历不同,差异也颇大,可他们却不约而同被明朝的未来敲响了警钟,以他们的能力不难敏锐察觉到其中危机!
但是,却很难想象明末会是这般。可以说,他们是所有观众里受到的冲击最大的,可当他们抬头看着天幕时,对着后辈列出的数字却变得无言又沉默。
这个数字很难让人不沉默。纵使有再多疑问和质疑,可这些在这庞大的数字面前却显得那么渺小。
光就这么粗略看看,这数字就已经足够恐怖了。若是真的落实下来,这样庞大的财政负担,实际上它带来的影响恐怕比更大。
……
插入其中,介绍了明朝建国伊始带给后人的问题后,岁寒生回归正题,还是回到朱元璋的身上:
【朱元璋设立内阁后,长驻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办公。他们是帮助皇帝处理信件,奏章,分析案情,代写文稿,一级把自己的意见上呈皇帝。
他们有宰相的工作量,但没有宰相的实权。大学士签注的意见皇帝会不会采纳,大学士并不知道。相比宰相们与皇帝之间,他们和皇帝之间距离显然更大。
而他们的意见要靠宦官来转达,这些奏章称为“
票拟”。
因为有这样的程序,这样一来,宦官就有干政的机会。
朱元璋严防宦官,但是他儿子朱棣没有。打破自家老爹设在宦官身上的禁制后,与此同时,朱棣也给后世帝王开了头。
因为他夺得皇位,得到了宦官的帮助,“以为忠於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後遂多所委任”。
他掌权以后,更是开始重用宦官,例如派遣郑和、侯显、王景弘等率船队七下西洋,宣扬国威。又设东厂特务机构,交由宦官主持,“令嬖暱者提督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6]
从永乐开始,许多朝臣为一己之权益,往往结纳宦官,来排除异己。宦官之气焰日益嚣张。
后来的几代皇帝也仗重官宦官处理政事的能力,与士大夫集团对抗,这也与第一、二次宦官时期,宦官只以亲近皇帝得以掌权又不一样。
第三次宦官时代,最终由司礼监太监王振揭开序幕。
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司礼太监王振带着他游戏,控制锦衣卫,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毁去宫门所铸太祖禁内臣预政之铁碑,又劝英宗御驾亲征,最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岁寒生在这里插入,介绍一下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对明朝政局和北元诸部势力的消长均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军南下攻掠明朝边境,首领也先亲率蒙古骑兵攻占大同,大同告急。
当时的明英宗好大喜功,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亲征,在土木堡与也先部队交战。明朝军队指挥混乱,主动出击后又班师,受到蒙古军队夹击大败,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
战争结束后,也先乘胜追击准备侵占北京。在景泰帝朱祁钰的支持下,时任兵部侍郎于谦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进行了北京保卫战,守护了困境中的明王朝。】
【从土木堡之后海西女真对明朝表现出明显的轻视、怠慢的姿态。明朝内部开始以边衅攻击对手,导致朝臣不敢言边事,此种情况亦被瓦剌间谍所利用攻击发现者和各边名将。
英宗南归后,景泰、天顺年间,明朝内部政治斗争愈演愈烈。
其中内阁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权,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和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也毫无建树,表现十分羸弱,于军国大事退避三舍。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任由宦官专政,或被皇帝轻视而任用于谦,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满,上书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决定摆布。
另一方面,明朝对蒙古的政策上也以此次事变为鉴,趋于保守。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
明朝当时的大臣里,其中于谦、范广、杨洪、石亨、石彪等人皆以敢战、机敏著名。这些后起之将,
除了少数善终者,一部分战死于土木堡,另一部分为英宗复辟后所杀。明朝军政便因为这土木堡之变出现了两次断层。
这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
开平近迁,则守卫益薄,虽置万全都指挥使司,不足以镇伏山后诸部,故再传而有土木之变。
由于英宗朱祁镇昏庸荒淫,宠信任用宦官王振,朝政混乱,民不聊生,暴露出明廷的腐败,人民反抗连年不断,对此瓦剌部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称兵犯边。】[7]
后人回望历史的时候,发现明朝腐败早在此就揭开了,提起土木堡之变及其之后一系列事情后,谁又不叹息一声。
为那些因为指挥不当,跟着明英宗送死的众明朝精锐叹息。
为曾经在北京保卫战立下赫赫战功、却又惨死在帝王手中的于谦叹息。
也为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的景泰帝朱祁钰叹息。
朱祁钰死后被明英宗朱祁镇骂“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他更是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就连庙号也是在他死后187年后,后人追封的‘代宗’。
岁寒生平复一下情绪后,又继续道:
【而在这之后,明宪宗时设西厂,由宦官统领,自此明朝宦官之权势无以复加。
而到明朝第十四任帝朱翊钧在位时,最后的三十年只在金銮殿亮过一次相。大学士数十年见不到皇帝,不能向皇帝面呈“票拟”,所有的“票拟”都要仰仗宦官转达,宦官的权力遂日形膨胀。
魏忠贤专权是明朝宦官为患最烈的时期。当时的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外号‘木匠皇帝’。皇帝整天忙着木工,没时间批阅公文,这给了魏忠贤很好发辉的舞台,当时政府高级官员和士大夫阶层,公然争先向宦官卖身投靠,甚至建立生祠。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国子监生陆万龄上书,称魏忠贤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因为“孔子作《春秋》,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而忠贤诛东林”。
其后,魏忠贤生祠“几遍天下”,“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且“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黄运泰造生祠迎塑像时,“五拜三稽首”,“率文武将吏列班阶下,拜稽首如初”。魏忠贤更严酷打压复社、东林党。】
【到第三次宦官时代结束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明王朝的覆亡。明思宗的时代,宦官人数有十万人之众,虽然清除了阉党,但明朝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挽救不了明朝的江山。
同第二次宦官时代结束出现那样大清洗一般,这一回第三次宦官时代结束时同样。李自成在北京时“下令尽逐内监,无老幼贵贱,即以其杖驱之,皆号泣徒跣,破面流血而去”。
“(李自成军)尽驱内官出城,毋再入。凡数百人,各大棍逐之。初城守时,内官坐城上,士卒作白杨木棍,涂以朱,至是即以驱阉人,都人称快。”
第三次宦官时代始于1435年王振当权,终于1644年明朝覆亡前夕,历时209年。】[8]!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