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稀罕你那破宝石,什么玩意儿,不过是小门小户的商贾之流,跟你说话本小姐都嫌脏。”
别的都无妨,但那女子显然被这一句话气的不轻,嘴上也是骂骂咧咧,当即拿着手里的炭笔,结了帐就要出门。
只看她的表现,赵平悦也看得出来她猜的不错,果然是因为攀比不过才觉得心里不顺,但这种理由,实在可笑。
会说这种话,这女子显然是官宦出身,可商贾又怎么了?
他们家姜鱼林是探花郎,她弟弟赵平安十五岁就中了举,月底就参加会试,但凡给他们点儿时间,哪个不是前途一片光明?
虽然不至于因为这么几句嘲讽就生气,但她并不打算让这姑娘就么痛快地离去,等到她付了钱要出门,赵平悦淡淡的回了句:“忘了说了,小姐光顾的这家店也是我家的产业,慢走不送,欢迎小姐下次再来。”
那女子听了这话,下台阶时没看清楚脚下,直接一个踉跄,虽然没有倒地,但也让她觉得颜面尽失。
扭头瞪了一眼赵平悦,却见她满眼笑意,那女子气不过,“蹭蹭蹭”几步小跑过来,直接踩了赵平悦一脚就跑。
长生想追上去,还被他娘令行禁止:“别追了,那姑娘估计被我气的不轻,不然也不能干出这种事。”
不过那小姐脚上也不知安了什么,踩人极痛,赵平悦甚至有理由怀疑她脚下是不是装了什么暗器。
不过再一想想,那女子刚刚跑动起来,姿势的确怪异……
赵平悦今日路走的多,又带孩子,还被踩了一脚,回去之后走路有点一瘸一拐的,赵平安问起是怎么一回事,赵平悦只说走路有的多了,今日的事并没有细提,赵平安也只能叮嘱她这两日好好歇着,等他考完试就能帮着做事。
“你好好看书,别想这么多,放心,我有分寸。”
“知道了。”
……
时间一晃又到了二月底。
尽管到了春季,天气却依旧寒凉。
由于赵平安要参加会试,已经许久没去国子监听课,多是去老帝师那寻求指导,而在会试临近之时,赵平悦也替他准备好了去考试院要带的一应物事。
当然,她也不忘给平安准备一身红衣,留待他进考场时穿。
是再进一步,还是维持原状,且看今朝。
会试考四场,分别是诗赋、经义、论、策,时间是三天,从二月二十五到二月二十七。
二月二十五,赵平安经历了点名,脱衣检查,确保没有夹带,才领了号牌去了自己的号舍。
对自己带来的东西简单进行了整理和归类,随着外头铃声响起,考官也开始将试题发放至诸位举子手中。
第一场考诗赋,虽是一场考试,却是分为两题,赋题为《未明求衣赋》,诗题为《淡交如水诗》。
拿到试题,赵平安一看题目,心里就有了数,事实上,到了他们这个层次,考题都是化繁为简,简单几个字,不仅要想出这几个字的出处,还要根据上下文,以此为赋。
所谓未明求衣,典故出自《周书》,“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犹恐万机不理,天下拥滞。”形容天没有亮就穿衣起床,也指天子勤于政事。
至于诗题出现的《淡交如水诗》,典故是出自《庄子》中“淡交如水,大道若弦”一句,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出自此书,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真挚而淡泊。
这题理解起来不难,甚至称得上简单,但以此为诗就比较考验考生们的文学功底了。
从上午考到下午,时间大多都花在思索上,赵平安中午也只是随意用了些饭食,一直到了傍晚,考卷才被收了上去。
第二场考史论“行赏忠厚之至”,这就相当于让写议论文,这一题帝师之前给他出过,也讲过,答起来不是什么问题,前两场对他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儿。
难的是第三场的策问。
赵平安看着试题上明晃晃的写着:“同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如今士风不正,欲求无边而见识短浅。”
“想要正士风以复古道,用什么办法可以做到?”
看着“士风不正,欲求无边,见识短浅”的评价,赵平安深吸了一口凉气。
这种题,考官是真敢出啊!
大致的意思便是说官场士风不好,有些官员没有能力,见识短浅,想问问有没有整治这些贪官污吏的办法。
把这种朝廷之事拿出来做考题恐怕有两个目的,一则,是想从他们这一批举人中选些个中肯的答案,做为考验,顺便也看看有没有什么有用的法子,二则也是以此来警告,不单单是警告在职的官员,另外也是警告他们这些离进士功名一步之遥的举人们,让他们莫要行此道。
赵平安觉得这答案倒是不难答,只是如何才能打得有新意。
说起来,如何治贪是从古至今的一大难题,哪怕是到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有了监控,有了网络,有了各种高新技术,也无法将贪官根治,更别说是在信息闭塞的古代……
不过,说起古代的整治方法,赵平安有印象,秦朝规定,“通一钱,黥城旦最”,也就是说哪怕行贿一个大钱,也要被在脸上刺字,然后再罚去修长城;隋唐规定“坐赃论加二等”,也就是说,如果是朝廷重臣,还要加重处罚,至于宋朝,则是规定“赃满五贯文者处死”。
其实,不管是哪个朝代,对于贪官都有自己的惩治办法,但如果只看惩罚,最严的莫过于明朝,也就是朱元璋时期。
明代律法明文规定,只要地方官员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便会被“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据说,明太祖还特地建立了一座庙,被称为皮草场。
剥皮、流放、诛刑、杀头、灭族、凌迟,明朝对于贪官的惩治制度足有十数种……
当初,赵平安可是好一番了解过这一段的历史,毕竟是“开局一个碗”的主人公。
在他的了解中,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个狠人,灭元、杀袍泽,狠到官员恨他,百姓恨他,乃至后来在历史书上才会被丑化成那么一付“鞋拔子”脸的相貌。
明太祖这个人,褒贬不一,但他治贪的决心从刑罚中可以见得,但只凭这一点也无法去否认他的功绩。
结合两世的经验,其实在赵平安看来,只要有阶层之分,只要有压榨,贪官也是治不完的。
朝廷不是不让贪,只是别太过,如果官员能在贪渎的同时带动整个郡县的发展,即便上边知道了,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种话他也只能想想,写到纸上还得好一番思索。
赵平安“刷刷刷”打起了草稿,其它的号舍也响起炭笔摩擦纸张所发出的“刷刷刷”的声音,自从炭笔铺子开张,不少人都意识到了这种笔的好处。
起码相对于毛笔来讲,炭笔写字是真的快……
三场考试过后,也迎来了最后一场的经义,题目只有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在赵平安的印象中,这话直到他上辈子生活的现代也是广为流传,不为别的,只因为这一句话便反映了治国的道理。
什么是小鲜?
古人认为鱼肉和羊肉是最美味的,所以二字才组成了“鲜”,而小鲜,则是指小鱼,治大国若烹小鲜,表层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就像是炖小鱼,深层意思则是指无为而治。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结合了老子的观念。
解释比较多,可以从多方面去解释。
一则,古人炖鱼,不去鳞,不去肠,最忌讳频繁搅弄,随意搅动的话鱼肉会散,反映到治国,则是可以解释说治理国家要令其稳定,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折腾,也不能朝令夕改,
二则,寻常人家炖鱼,火不能大,要文火慢炖,也指治国不能浮躁,治国的政令法令要遵循老百姓自然的状态,返璞归真
三则:古人炖鱼,不能加过多调料,只保持鱼的本味,也就是说不要在管理中添加太多私欲的东西,举重若轻发,化繁为简。
说白了,“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无为而治,不是不做,而是不要违背“小鲜”的本性去做,只有按照事物的本性去发展,才能保持生态平衡,生生不息。
赵平安记得这句话的解释,是因为这一句话在这一世的理解是:治国就像烧菜一样精心,油盐酱醋必不可少,多一分少一毫都会破坏了这道菜,要精心注意火候……
但事实上,结合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他上辈子看见的改良版才更符合这句话的本意。
前面三场试题,他不占什么优势,不管是对于治贪的见解也好还是诗赋也好,都是如此,所以,在经义这一关,他更该好好答。
无非就是将两种不同的观点分两个板块解答,这种方式,经历过文科生高考的他再熟悉不过。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