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到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宣传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并且,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法国大革命(1794~1830)、拉丁美洲独立战争(1808~1833)的产生。
这是欧洲自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大明派遣船队“下西洋”期间,欧洲的“启蒙运动”便已经开始。
只是当时,新的思想虽然已经开始出现,但相关的著作还没有出版。
因此,明朝当时大规模翻译的欧洲书籍,只是西方的科学体系,并不包括“启蒙运动”中产生的种种新思想。
随着民间持续的交流,来自欧洲的新思想也在逐渐传入中国。
这些来自欧洲的新思想,与前朝流传下来的先进思潮一结合,也带动了中国民间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14世纪以后,中国与欧洲的历史历程,还挺相似的。
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名义,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
同一时期,中国也推翻了蒙元的统治,消除各地千百年来被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异族统治时遗留下来的胡风夷俗,恢复华夏风尚。
16世纪,欧洲发展出了新教,反对天主教教廷的统治,两者同属基督教。
同一时期,中国也发展出了心学,反对当时盛行的理学,两者也同属儒家。
前朝中后期,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在江南地区出现了各种新思潮。
在原本的历史上,由于满清入关,打断了华夏文明思想解放运动的后续发展,让中国陷入了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的境地。
但在这个时空,前朝中后期,在思想文化上的发展成果,却并没有被暴力掐断,反而继续流传了下来,并且进一步发展。
比如,前朝中后期出现的“三言二拍”(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其中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
在原本的历史上,满清入关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类似于“三言二拍”的小说了。
但在这个时空,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茁壮成长,这种反映相应思想的小说,却是层出不穷。
再比如,前朝末期出现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提出了许多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的论点,例如: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不以天下私一人”、以“众治”代“独治”、“工商皆本”……
这些理论,在这个时空,同样没有完全消失。
并且,在弘治年间,重新焕发生机,传扬天下。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这些新思想也会逐渐深入人心,一步步的侵蚀掉那些陈旧腐朽的观念,并在将来的某一天,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可以说,在欧洲正在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也同时在进行。
虽然内容可能不尽相同,但作用却是殊途同归的。
有所不同的,只是中国没有在同时进行工业革命罢了。
另一方面,由于“阳明心学”早在前朝就已经有了,并作为前朝的遗产流传了下来,也就不需要这个时空的王守仁再提出一次。
在这个时空,王守仁在龙场悟道,恐怕就得悟出点别的东西来了。
弘治十二年(1775),遥远的美洲大陆上,美国独立战争打响。
弘治十四年(1777),卫拉特汗国彻底征服了哈萨克汗国的小玉兹,就像准噶尔汗国曾经征服大玉兹那样。
由于小玉兹并不是中国的藩属,所以大明也没管。
虽然哈萨克汗国的中玉兹和大玉兹有些不满,但还想要借助明朝的力量对抗沙俄的入侵,便没有多说什么。
而卫拉特汗国,在与沙俄划定了北部、西部边界后,又往乌拉尔河以东开拓,将汗国领土从里海扩张到了咸海。
这里距离中国更近,也更能保证卫拉特汗国与中国之间的联系,不会被沙俄切断。
今后几十年里,大明、沙俄、卫拉特汗国、哈萨克各部,以及中亚的布哈拉、希瓦、浩罕三汗国,围绕着中亚,展开了长久的争斗。
沙俄自然是想要吞并中亚的。
大明虽然不想吞并中亚,但也要阻止中亚被沙俄吞并,以保证自己的西部陆路不被堵塞。
对卫拉特汗国来说,只有阻止沙俄征服中亚,才能与明朝保持联络,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沙俄吞并。
而对中亚三汗国和哈萨克各部来说,则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了。
相比较而言,他们去大明朝贡,还有回赐的礼物可拿,接受大明的册封,就能被大明保护,所以大都偏向明朝。
弘治、正德两朝,除了对中南半岛的掌控力大大增强,海外华人土司也呈爆发式发展。
弘治十五年(1778),英国人发现夏威夷群岛。
他们发现,当地居民把夏威夷盛产的、在中国非常名贵的檀香木当作柴火烧。
所以,英国人先把当地的檀香木运往中国,又将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运往岛上,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并很快吸引了很多中国商人和船员到夏威夷来贩运檀香木。
弘治十八年(1781),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15岁的朱厚照即位,改次年为正德元年。
同年,朱厚照驾临承德离宫,升承德州为承德府。
正德四年(1785),夏威夷群岛的华人数量达到3万,符合册封华人土司的标准了,于是,当地华人遣使请封。
明朝在派人前去核验无误之后,册封了第一个南洋以外的海外华人土司——檀香宣抚司。
此后,随着南洋地区的华人越来越多、可以圈占的土地越来越少,也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将目光放到了太平洋的岛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