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榜之战后,唯一一个参战了、却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赏赐的,恐怕就是河仙宣慰使莫天赐了。
他父亲莫绍源,一开始便被册封为宣慰使,他升无可升。
看着另一边,比他后被册封的华人郑信,当上了暹罗国王,莫天赐说不眼热是假的。
不过,他也知道,如果不出意外,自己是不可能像郑信那样,成为一国之君的。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意外还真就发生了。
弘治八年(1771),越南爆发了“西山起义”,出身农民兼做小生意的阮文岳、阮文侣、阮文惠三兄弟,在西山邑建立屯寨,举起义旗,以声讨权臣张福峦、拥立世孙阮福旸为号召,获得越南百姓的支持。
弘治十二年(1775),越南首府被西山军攻克。
莫天赐向越南国王阮福淳提出“乞中国兴师殄灭群凶,复南国土宇”的方案,但还没等实施,包括国王阮福淳在内,越南王族都被擒杀。
越南阮朝灭亡。
随后,许多阮朝旧臣逃入河仙宣慰司。
西山军以此为由,要求河仙宣慰使莫天赐投降,被拒。
于是,西山军开始入侵河仙宣慰司。
河仙这里原本是柬埔寨的领土,这个时空的莫家父子也没有臣服于越南阮氏。
除了莫天赐的第四房妻妾阮氏是越南人,并且和她生了6个孩子之外,其他的都和越南没有关系。
莫天赐承袭河仙宣慰使之职后,第四年(1739)便击败柬军,让河仙正式脱离柬埔寨。
成化七年(1747),莫天赐又干涉柬埔寨的王位继承,帮助昭螉尊获得王位,并获得其作为答谢而赠送给河仙宣慰司的许多领土。
因此,不管怎么说,西山军都没有理由要求莫天赐臣服于他们。
弘治十五年(1778),越南西山军阮文岳称帝,建元泰德。
虽然“外王内帝”是不少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一惯做法,安南以前也经常这么做,但西山军是反贼出身,而且不但不向大明称臣,还在攻击大明的羁糜领土,没有“外王”而只有“内帝”。
因此,大明朝廷里有不少人觉得,应该发兵越南,平定叛乱。
不过最终,明军并没有贸然出兵。
弘治十五年(1780),西山军攻破河仙。
河仙宣慰使莫天赐兵败自杀,其长子莫子潢、次子莫子淌、三子莫子溶,以及长孙莫公柏、次孙莫公柱也全部遇害。
只有他与暹罗妾室所生的四子莫子泩、五子莫子浚、六子莫子添,以及莫子潢之子莫公柄、莫公材、莫公榆,和莫子淌之子莫公栖,因为年纪小,被送到了暹罗,幸存了下来。
莫天赐死后,明朝册封其孙莫公柄为第三任河仙宣慰使。
正德元年(1782),阮文岳自称中央皇帝,封阮文惠为北平王、阮文侣为东定王,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阮文岳和阮文惠之间,为争夺地盘和战利品,开始自相残杀。
正德二年(1783),阮文惠自立为帝,改元光中,建立西山王朝。
不久,西山王朝启用旧官吏进行统治,开始剥削与压迫广大农民。农民“不胜其苦”。西山政权的基础遭到削弱。
同时,阮文惠向西派兵进入柬埔寨,长驱至暹罗界,向北又入侵明朝的海西省,有窥觎交州之心。
正德三年(1784),明朝发兵越南,命暹罗派兵,南北夹击。遂平定西山军,占领越南全境。
考虑到越南人口稠密,难以融入中国,明朝并没有像对待缅甸那样,将其纳入版图之内。
正德四年(1785),大明册封河仙宣慰使莫公柄为越南国王。
莫公柄建立越南莫朝。
越南原本就遵守华夏仪制,莫公柄建立莫朝后,也设立太庙。追封莫绍源为太祖文王,追封莫天赐为高祖武王。
如此,莫绍源和莫天赐也成为一国之君了。
至此,对参与贡榜之战的所有有功之臣,全部封赏完毕。
中南半岛北部成为大明领土,而南部的暹罗国、越南国,都是华人做国王。
只有柬埔寨国,依旧是传承了千年的王族。
但他们的王位继承,一般都要受暹罗或越南干预。
因此,整个中南半岛,都完全被华夏掌控了。今后,也只会逐渐与华夏文明融为一体。
贡榜一战,大明开拓中南半岛北部,重建中南半岛秩序,震慑了正在开拓印度的英国,一举多得。
但自此战后,贡榜王朝灭亡,大明周边再无强敌。
此后,直到鸦片战争,大明承平70年,再没发生举国之战。
就算是原本历史上,满清发生过的“川楚白莲教起义”等大动乱,也已经在成化年间发生过,并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安置了流民。
说起来,如果历史上的乾隆能够在清缅战争中,做好完全准备,拿下缅甸,并将川楚地区的无地农民迁移过去,说不定“川楚白莲教起义”等这些动乱,也就不会发生了。
而经过西南民乱,大明朝廷似乎也知道,人多地少,正是内地许多动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于是,弘治年间,在前朝的两京十五省之地,各地的地方官府,又陆续恢复了人头税。
除非移民到新开拓的关东、关西、海东、海西、缅甸等省,或者去海外,才可以不交人头税。
此举,不但让内地的人口增长速度降了下来,而且也加快了内地人口往外迁徙的速度。
1774年,弘治十一年。
在班师回朝一年后,威宁候王越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在这个时空,王越终于是在功成身退以后,了无遗憾的离开了人世。不再像原先的历史上那样,忧恨交加的死于文官对宦官的攻讦中。
朱见深曾称赞王越说:“计武烈,不减汉朝之卫霍(卫青、霍去病);论文事,无惭宋室之范韩(范仲淹、韩琦)。”
这样一个文武全才,不应当是历史上那样的结局。
好在,把明朝放在清朝位置上的这个时空,王越抓住了历史机遇,两次为大明开疆拓土,同时,也自己正了名。
而巧合的是,朝廷派来为王越督造坟墓的人,正是明朝第三位因军功封爵的文官——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