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1年,弘治八年。
当华人郑信被暹罗人拥立为国王的消息传回大明之后,大明的朝堂上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暹罗大城王朝还有后人在,郑信称王是篡位。
并且,他是华人,已经接受了大明“尖城宣慰使”的官职,不应该再成为其他国家的君主。应该像河仙莫氏之于柬埔寨国那样,从暹罗国占据一块土地,继续做大明的宣慰使即可。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大城王朝的后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直接逃走,毫无气节,而郑信则带领暹罗人坚守、反击,这才让暹罗国不至于被灭国,在暹罗人的拥护下成为新国王,也是民心所向。
而且郑信虽然是华人,但他在暹罗国出生、在暹罗国长大,并不是大明的侨民,成为暹罗国王也并无不可。
最终,考虑到暹罗国已经完全被郑信控制的现实情况,大明还是册封郑信为新的暹罗国王,而尖城宣慰司也撤销了。
在大城王朝灭亡后,王族昭翠等逃到河仙,求莫天赐援助他们复国。
在原本的历史上,郑信成为暹罗国王后,莫天赐秉承儒家正统理念,想要帮昭翠恢复大城王朝,与郑信失和,河仙也被郑信派兵攻占了,因为安南阮氏的干预,才让郑信撤兵。
在这个时空,因为明朝的干预,郑信并没有与莫天赐失和,也没有派兵攻占河仙。
逃到河仙的大城王族昭翠等,也被接回大明国内安置了。
同时,因为有明朝的册封,并且暹罗已经与大明接壤,在这个时空,郑信不用再南征北战,也不会因为暹罗内乱,被人篡夺了王位。
在这个时空,郑信建立的曼谷王朝,不会像历史上吞武里王朝那样,转瞬即灭,曼谷王朝的后代也不用像历史上那样,冒充郑信的子孙后代,以求中国册封,而都将是真正的郑信的子孙后代了。
另一方面,由于大明的支持,郑信在正式成为暹罗国王后,便开始遵照华夏王爵的礼法仪制,在暹罗设立祖庙、建造王宫,穿华夏冕服、行华夏礼仪,不能遵照暹罗原本的传统,那是“夏变于夷”。
而郑信在暹罗推广华夏文明,也能巩固他的统治。
其他参与贡榜之战的人,也都各有封赏。
新山、坤甸、诗巫、万生、垄川这五个宣抚司,因功升格为宣慰司。
新山宣抚使李沐辉、坤甸宣抚使罗芳伯、诗巫宣抚使黄家屏、万生宣抚使张杰绪、垄川宣抚使施班让,也全部从从四品宣抚使,晋升为从三品宣慰使。
此外,罗芳伯曾经的上司、现在的手下吴元盛,征服了坤甸宣慰司东部的燕戴王国,也参与了这次贡榜之战,被册封为燕戴安抚使。
(历史上,张杰绪的生卒年并不在这一段时间,罗芳伯也需要几年后才会下南洋、建立兰芳共和国,吴元盛也是在几年后才征服燕戴王国的,这里为了行文流畅做了一些改动,李沐辉、黄家屏也纯属虚构,大家不用深究。)
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以及长官,都是前朝对西南地区各族羁糜统治者册封的土司官职。
除了这五个土司武职,还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这些土司文职。
不过,将这些土司文职册封给海外华人,是不合适的。只有前朝的五个土司武职,适合海外华人土司。
此时,随着海外华人越来越多,请求册封的华人聚集地也越来越多。
为此,大明朝廷专门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册封海外华人土司的制度。
宣慰使、宣抚使是册封给最高级华人土司的。
宣抚使是从四品,册封给一般的华人土司;
宣慰使是从三品,册封给为国立过功的华人土司。
不过,因为贡榜之战后,大明便没有再召集海外华人出兵,所以直到鸦片战争时,宣慰使级别的华人土司,也依旧只有新山、坤甸、诗巫、万生、垄川五个。
安抚使、招讨使是册封给依附于最高级华人土司的派出机构的,都是从五品。
区别在于,前者是册封给已经被华人土司完全控制之地的,后者是册封给还没有被华人土司完全控制之地的。
长官是册封给最低级华人土司的,一般依附于宣慰司、安抚司,根据当地聚集的华人人口数量进行册封,每1000户或3万名成年华人,册封一个长官。
册封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的同时,也会成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并配置相应的辅官和属官。
宣慰司除从三品宣慰使之外,还配有正四品宣慰同知、从四品副宣慰使、正五品宣慰佥事各一人;
宣抚司除从四品宣抚使之外,还配有正五品宣抚同知、从五品副宣抚使、从七品宣抚佥事各一人;
安抚司除从五品安抚使之外,还配有正六品安抚同知、从六品副安抚使、正七品安抚佥事各一人;
招讨司除从五品招讨使之外,还配有正六品副诏讨使一人;
长官司除正六品长官外,还配有从七品副长官一人。
以上这些,都是华人土司的正官辅官。
除辅官外,各级土司都还配设一些掌理往来文移之事的属官。
宣慰司、宣抚司都配经历司,设从七品经历、正八品都事或从八品知事、从九品照磨各一人;
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则配设从九品吏目一人。
他们的官职与品阶,哪怕回到国内,在官场上也是承认的。
从四品的宣抚使,在国内相当于知府,正六品的长官,在国内更是比知县的品阶还要高。
这也刺激了国内许多想要当官的人,让他们前往南洋闯荡。
就算去得迟了,不能做独立的最高级别宣抚使、宣慰使,但获得安抚使、招讨使或者其他级别的官职,那也是做官了。
而海外的华人土司,为了获得更多的长官名额,为了巩固土司政权在当地的统治,也会想方设法的从国内吸引华人前去定居。
自此以后,华人下南洋、开拓海外的殖民扩张运动,进入了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