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泰西人,朱元璋在派使臣去往前朝的南方各藩属国时,还发现一个问题。
那就是,前朝对于安南的册封,并非“安南国王”,而是“安南都统使”。
从这个名号上来看,前朝对于安南,是有野心的。
前朝对安南的定位,并不是一个藩属国,而是中国内部的一个自治行政区。
从汉朝到唐朝,安南一直是中国的一个行政地方。
五代十国时,由于中国分裂,安南也成为其中一个割据势力。
宋朝统一全国时,不但没能夺回燕云十六州,也没能完成对安南的统一,这才让安南分裂了出去。
元朝时,再次攻打安南,同样无功而返。
现在看来,前朝也没能成功收回安南,只是让安南重新成为中国内部的一个自治行政区。
明朝作为前朝的继任者,自然不能让安南从自己手上分裂出去。
因此,明朝对安南的册封,也还是“安南都统使”,对于安南的定位,同样依旧是中国内部的一个自治行政区。
但这样,终究有些名不副实。
毕竟,被明朝封为“安南都统使”的莫氏,只占据了安南紧临中国的高平一地,安南的大部分地方,都不在莫氏手上。
现在的安南,正处于“郑阮纷争”中。
控制安南北部的郑主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割据安南南部的阮主则指责郑氏为专擅权臣,双方战争不断。
洪武五年(1648),郑主郑梉对阮主发动攻势,失败。
洪武十年(1653),阮主阮福濒对郑主发动攻势,攻城掠地。
郑梉过世后,新任郑主郑柞又击败了阮军。
洪武十三年(1656),阮军被完全逐回安南南部,回到了他们发动攻势之前的地方。
得知这些消息,明廷之中便有人提议,或许可以攻占安南北部郑主的地盘,封安南南部的阮主为安南国王。
反正,曾经的汉唐故土,只是安南北部,郑主占据的地方。
至于安南南部,原本是占城国的地方,分封给阮主也没什么。
1657年,大明洪武十四年。
应“安南都统使”高平莫氏之请,明朝决定出征安南。
九月初一日,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30万大军南征安南。
九月二十六日,傅友德率军抵达两广,兵分两路,从陆、海两方面进攻云南。
这也是吸取元朝征讨安南时,安南国主躲避在海上的教训。
十二月二十二日,明军攻克升龙,郑柞被诛杀,安南后黎朝第十八位君主黎维祺被俘,后黎朝灭亡。
阮福濒得到消息后,极为惊恐,连忙派出使者,以表恭顺。
使者回来后,得知明朝不但不会来攻打自己,而且还会封自己为新的安南国王,阮福濒松了一口气。
但也不敢掉以轻心,上表称不敢再用“安南”国号,定新国号“南越”,请求明朝册封。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赐阮主国名“越南”,取“百越之南”的意思,封阮福濒为越南国王。
至洪武十五年二月,安南北部郑主所占地盘,被明军全部平定。
成功收复交趾后,明朝设立交趾都指挥使司和交趾布政使司,管理交趾军政事务,并改升龙为安南,作为交趾首府。
同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
在交趾境内,销毁安南文字,禁说安南语言,衣冠礼仪,悉同中国。
在漠南、关东实行的民族融合政策,也在交趾推行。
凡蒙古、女真、安南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
在原先的历史上,正是因为这条法令,滞留在中原的蒙古、色目人才迅速与华夏人融合。
再配合明初大移民,奠定了后来满清所谓的“汉地十八省”,给了中国一个稳固的内部环境,为清朝的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基础。
而在这个时空,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明朝能够奠定的“汉地”,恐怕就不止“十八省”了。
在交趾设置卫所、屯兵戍守的同时,明朝也将南方各省的无地、少地农民往交趾迁移。
对于不愿意改变传统习俗、不愿融入中国的安南人,明朝也不强求,允许他们限时南迁至新建的越南国。
至于高平莫氏,则内迁至直隶,纳入卫所体系,依旧担任明朝官员。
在此期间,交趾各地发生的叛乱,均被官军镇压。
1660年,洪武十七年。
三月,傅友德、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回朝,留沐英镇守交趾。
此后,沐氏子孙世代承袭,为大明镇守中南半岛两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