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后,我去浙江的一个农村插队落户,在那里人生地不熟,一切的一切都得独自面对。
村里人都很清贫,住的房子茅草房居多,我们知青的房子是新造的小瓦房。
没有母亲的呵护,举目无亲的我,只得自己学会坚强,生活打小就能自理,就是没有从事过体力劳动,虽然人小体质差,但已成年,必须面对人生。
浙江农村不像上海郊区,一个生产队土地面积可抵上海郊县的一个生产大队。耕田除了耕牛,没有拖拉机,都是原始的劳动工具,我就笨手笨脚地跟社员们学农活。
因我身体单薄,刚开始参加劳动,队长让我跟妇女们学农活,她们对我这个上海来的知青很好奇,就问这问那地什么都问,能说的我就回答,不能说的就笑笑表示歉意。
她们都很友善地帮助我,让我学会了割麦、拔秧、插秧等农活。从书本上学的知识,在广阔天地的实践中逐步认识,真正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劳动锻炼了我的身体,也增强了毅力,学会了坚强,第一年的分配,去掉粮草款,到手有56元,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收入,算是真正的自食其力了。
母亲让我虚心地向贫下中农学习,我牢记心中,一切学的农活都是用心去领悟。
母亲也在信上关照,一人在外,一切谨慎。我就听从母亲教诲,唯一表现的是埋头苦干。
尽管每晚收工后全身筋疲力尽,倒在床上还是不忘拿起书籍来翻看几页。
在劳动改造世界观的岁月里,我养成了让书作陪伴的习惯,我下乡带了好多书,许多是父亲留下来的。这些书驱赶了我在那里的孤单和寂寞,也滋补了我知识的养分。
母亲之前的开导,让我慢慢地开窍领悟起来,也懂得了人一旦同命运抗争,就会变得坚强起来。
高尔基的《母亲》,伊尔·弗拉索夫是在他母亲的教诲下成长。我想,母亲对这部名著一定是看了无数遍。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书看了好几遍,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几乎印在我脑海里。
不屈服命运,才是为人的本色···以书为伴,让我的生活很充实,白天劳动锤炼身体,晚上看书吸收知识养分。
然性格还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我除了跟书“对话”,跟村里人基本没有交流。
田野里社员叽叽喳喳,我性格本就内向,只埋头劳动,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说话,我就实话实说,许多地方士话我听不明白,无法明确地交流,由于我默默无语,在那儿我又多了个绰号叫“哑巴”。
我愿意当“哑巴”,“哑巴”可以让我避免许多言语上是非,无声地参加劳动,是最有效地保护自己。
我看书成了瘾,书上的许多知识都汇聚在我的脑海里,至少让我对世态能理智地对待。有书本的陪伴,倒让我不觉得岁月的漫长。
有幸迎来国家恢复高考,我以高分进一本,录取华东师范学院。
临走,我还是对村里人作一一道别,对大家两年多时间的关心和照顾表示衷心感谢,许多农妇泪嘱咐:“孩子,一要好好读书!将来肯定有出息。”
我对她们深深地鞠躬,表示谢意。
在大学的校园里,为给母亲争气,我学习很用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公派留学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