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代儒水平启蒙倒是足够了,但是想要参加科举,特别是入学成了秀才以后,是万万不行的。看来自己寻访名师的事情要提上日程了,不过目前贾代儒的讲解倒是正适合贾璋的。
因为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迅速积累知识;至于贾代儒讲不透的地方,贾璋可以先记下来慢慢理解呗,反正自己记忆力好;理解不了的等自己以后需要钻研科举文章时,再请更好的老师就是了。
上午剩下的时间,贾代儒没有再讲课,而是全部用来单独解释贾璋的提问,只是因为他讲得太细了,只讲了三四个问题。贾璋待他讲完,趁他正高兴的时候,跟他说起了学堂的问题:“多谢先生答疑!听了先生的讲解,学生茅塞顿开。”
贾代儒内心十分得意,只是不好自夸,于是便捻着胡须不停地点头微笑。
贾璋见状,心想事情有门儿,接着做出很内疚的样子道:“只是老师因为给学生答疑,而未能再为其他同学授课,学生心里深感不安。”
“哦?”贾代儒捻须颔首的动作一顿,这才想发觉已经到下课吃午饭的时候了,今天的课确实讲得太少了。他又低头翻看了一下贾璋所罗列的问题,还有几十个,恐怕得些日子才能讲完;再看看下面早已经做完作业,开始交头接耳的其他学生。他是真想给贾璋这样的学生上课,因为这样的学生一点就透,教起来特别有成就感;但是其他学生也不能都扔掉不管啊,何况里面还是有几个好苗子呢。
贾璋见他沉吟,接着道:“学生在学堂发现,有几个同学可能和学生一样,已经提前读过四书五经,学起来自然略快一些;还有一些同学没有读过,学起来自然就慢一些。时间久了,同学们课业学习的进度难免参差不齐,恐怕不利于大家学习,也让老师您上课时耗费更多心神。”
贾代儒作为老师当然知道学习能力差距太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有诸多坏处了,只是一直苦无良策。至于贾璋说的“提前读过”和“没提前读过”,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罢了。见贾璋也提到这些问题,想着他的身份,不由得向他投去质询的目光。
而贾璋也没有让他失望,果然提出了解决方法:“学生以为,我们应该通过考试,分出甲班和乙班。初学者和学习进度慢的同学在甲班,学习句读、算学等基础;学习进度快的同学则进入乙班,由先生您亲自教授。学生虽不才,但自认为也可忝陪乙班之末,也可常受先生之教诲。”
古代学堂和书院早就有了根据学习能力和水平分班的制度,贾家家学没有分班,是受限于学生人数和财力的双重不足,但是这两个不足都是可以解决的。
首先学生人数不足,不是因为贾家子弟不够,毕竟各房亲戚都可以来,人数还是充足的,问题是很多人不肯来,毕竟在学堂学习怎么比得上在外面飞鹰遛狗、寻花问柳快活呢。至于财力,贾家宁荣二府日常奢靡生活,稍微漏下一点就够学堂花销了。
贾代儒也早想过这个问题,可是他毕竟是旁支,说话分量不足,如果贾璋肯出面协调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分班对于自己百利而无一害,贾代儒自然不会反对,所以就顺着贾璋的话道:“你所言不错,我也曾向族中提过此事,只是两府事务繁多,就耽搁下来了,你若有意,可设法尽快促成此事。”
贾璋躬身道:“学生领命,回去就向父亲和珍大哥哥细说此事,想来他们必然支持的。”
下午上课,贾代儒仍然先给班里讲了课,然后单独给贾璋解疑答惑,只是这次给班里多讲了几章,以免他们太早完成作业,无所事事。
下午放学回家路上,贾璋和秦钟都骑着马按辔徐行,李贵他们一帮随从护持左右。秦钟仍然在愤愤地絮叨着金荣的卑鄙和贾瑞的不公,贾璋只是静静地听着,心想如果自己没有经历过幻境,心理年龄也只是十一二岁,恐怕也会想他一样恣意玩乐,稍有不顺心就觉得天塌地陷、世事不公吧。
秦钟絮絮叨叨说了好一会儿,没见贾璋回应,扭头看去,却见他正在用好像老父亲一样的慈爱目光看着自己,顿觉浑身不舒服,不由得停下了话头。
贾璋见他忽然不说话,一脸疑惑地盯着自己,便笑着说:“秦兄,若是学堂按学问分甲乙两班教学,你意下如何?”
秦钟一听,眼睛顿时一亮,拍手赞成道:“好啊!分成两班学习,就不用跟金荣那样不学无术的捣蛋鬼混在一块儿了。而且老师的讲课进度也可以提高,不用再每天就讲那么一点儿,还啰啰嗦嗦反反复复地讲——就这还有人死活学不会。”
贾璋早料到他会赞成,因为他成绩好,自然不愿意和成绩不好还影响自己学习的人在一起学习。不过自己在学堂学习的时间短,而且之前因为习武,也没有精力关注同学们的学习,不知道哪些人成绩好,是可造之材。于是又接着问道:“如果分班的话,你觉得谁能分到快班?”
秦钟略一思索便道:“嗯——,除了咱们俩,剩下的恐怕就只有年长的几个了。——不对,还有兰哥儿和菌哥儿,特别是兰哥儿,又聪明又肯上进,应该没问题的;菌哥儿常和兰哥儿厮混在一起,应该也差不多。”
贾兰和贾菌吗?家里的可造之材还是太少了,更关键的是,他们都太小,近几年是用不上的,看来必须想办法迅速扩大学堂规模,为家族也为自己培养可用之人。
回家陪老太太吃过饭,贾璋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成了一篇文章,取名为《学堂改革章程》,写完又反复检查、修改了几遍,最后把成稿工工整整地誊抄好,才在袭人不断催促中睡去。
过了两天休沐时,贾璋拿着《章程》信心满满地去书房见了贾政。
“给父亲大人请安!”贾璋先规规矩矩地向贾政行礼请安。
“嗯?你怎么想着来我这里了,平时三请四请地都不愿意来?”贾政放下手中的书,抬起头看到是贾璋,略感惊讶地问道。
贾璋没有立即回答,屏退了左右,在屋里扫了一眼,自顾自地到旁边一张椅子上坐下,拿起桌上的茶水就喝了起来。
贾政见状,皱了皱眉,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