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军机房真是妙招!
这有些类似于主父偃替汉武帝提出的推恩令。
汉武帝当初面临的主要麻烦是藩王势力太强,已经威胁到中央政权,于是主父偃就想了个妙招,提出各地藩王的封国由长子、次子及三子共同继承,这一下直接就把藩国给肢解成了三块,几代之后就成了一个个小国,不足为虑。
多尔衮设立军机房跟推恩令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在八旗议政的框架之下,只有担任旗主的亲王才有参政议政权,各旗的其他郡王贝勒及贝子是没有权力参与议政的。
但是军机房的设立却改变了这一局面。
因为军机房设立之后,则不光是旗主,各旗的其他郡王、贝勒以及贝子都是军机房的军机大臣,都有议政的权力,而且不论爵位高低他们的权力是基本一致的,这对于各旗的郡王贝勒及贝子来说无疑是天大好事。
果不其然,多尔衮这话一出,大帐里的气氛顿时就变了。
除了罗洛浑、以及固尔玛珲等少数几个旗主外,其余的绝大多数郡王、贝勒以及贝子都是为之神情一振,这可是大好事!
就这一下,多尔衮就在八旗获得广泛支持。
不得不说,多尔衮玩政治确实是一把好手。
军机房的另外一个厉害之处,就是最终裁决权。
从名义上,军机房仍是集体决策,其实却不然。
因为人多就必然嘴杂,必然很难产生有效决策。
这个时候,皇帝或者摄政王就会成为决定性的存在。
这相当于就是皇帝或者摄政王享有了最终的裁决权。
这下多尔衮真是大权独揽,做成了黄台吉都没有做成的事。
在另一个时空,不光福临,连康麻子都没能解决这个大难题。
一直到了雍正继位多年后,才终于铲除八旗议政这颗政治毒瘤。
“军机房从今天起就算是正式设立了,那么今天讨论的第一项军机要务就是正红旗的旗主应该由谁来接替?”
说完,多尔衮又给固尔玛珲使个眼色。
固尔玛珲虽然郁闷,还是站出来说道:“臣以为巴尔楚珲聪敏睿毅,由他接替正红旗的旗主大位再是合适不过?”
巴尔楚珲的两个亲哥还有几个堂哥虽然不满,对此却也是无可奈何。
因为固尔玛珲的意思就是多尔衮的意思,这是在给巴尔楚珲酬功呢。
但是各旗郡王贝勒还有贝子却是齐刷刷支持,多尔衮设立军机房的威力开始显现,巴尔楚珲顺利继承了正红旗。
不过礼亲王的爵位却由代善七个儿子唯一还在世的满达海给继承了,同时给代善的谥号也确定好了,一个烈字。
“现在说第二件军机要务,就是夺回大沽口之事……”
结果多尔衮话还没有说完,阿济格便又抢着说道:“老十四,你、二哥和济尔哈朗都已经吃了败仗,现在该轮到我了。”
多尔衮瞬间脸黑,心说能不当面打脸吗?
本来呢,多尔衮已经借助阎应元这把刀达成了他的政治意图,就准备放过阿济格,奈何阿济格自己不知死活,非要自己往枪口上撞。
“好啊,肃亲王勇气可嘉,那就姑且一试。”
顿了顿,多尔衮又接着说:“不过朕把丑话说前头,如果不胜,也是要受处罚的,只不过如何处罚,就由军机房的众大臣商量之后定。”
“知道。”阿济格一撇嘴说,“不过我是不可能败的。”
多尔衮的脸色变得越发难堪,他看得出阿济格真是这么认为的。
事实上,阿济格也确实认为他自己已然成为大清国的第一帅臣,豪格已死,济尔哈朗被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罗洛浑他们都还年轻,没什么领兵经验,放眼望去,也就多尔衮和多铎能够与他相提并论。
不过多尔衮进关之后就几乎不怎么领兵出征。
多铎的话又老打败仗,徐州之战更是输惨了。
所以阿济格觉得,无论怎么排,他现在都是大清国的第一帅臣。
顿了顿,阿济格又道:“老十四,不过我也有个条件,得把我的那20个牛录从徐州调回来,绿营兵还有八旗汉军打不了硬仗。”
偶尔会有蒙古骑兵跪地上求饶,一样处死。
因为明军此时的处境并不安全,不敢留降卒。
而这样残酷的一幕,原原本本落在多铎的眼中。
也同样落在了鳌拜、何洛会、拜音图等人的眼中。
何洛会觉得自己不能再坐视不理,必须得阻止多铎。
就这一个时辰不到,已经折损23个牛录的八旗蒙古。
按照这个伤亡速度,调来徐州的70个牛录的八旗蒙古顶多也就支撑两个时辰,然后就该轮到他们八旗满洲了。
“主子,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明军的自生火铳火力太密集了。”
“光靠骑兵的正面冲击,根本冲不开。”
“还是只能采取侧击战术,用轻箭抛射不断杀伤明军,等明军的阵形溃乱之后,再行驱动大军掩杀,方可以一击致命。”
“好吧。”多铎这时候也已经冷静下来。
现在他需要考虑的已经不再是丢脸不丢脸的问题。
如果继续任由八旗蒙古的伤亡扩大,搞不好会被革除旗籍。
八旗蒙古迅速改变了战术,开始以固山为单位绕着明军的步兵阵列不停的转圈,每转一圈双方的距离就会稍稍接近些。
八旗蒙古使用的也是大稍弓。
大稍弓采用重箭的精准射击,其有效射程一般在五十步内。
但是如果采用抛射轻箭来制造范围杀伤,射程就可以达到一百五十步甚至更远。
为了保证有更多的箭失倾泄到明军头上,转圈的前排蒙古骑兵一直逼近到百步,然后从一百步到一百五十步,厚度达到五十步的扇环内的上万蒙古骑兵一边奔跑着转圈圈,一边不断的向中心的空心方阵抛射轻箭。
在蒙古骑兵的箭雨侵袭之下,明军人马的伤亡也开始增加。
不过明军也没有傻站着让蒙古骑兵射击,而是使用燧发枪进行勐烈的回击,燧发枪的有效射程确实就五十步,一旦超过五十步,命中率就会急剧下降,但是命中率下降了,穿透力或者说杀伤力可没降,挨上一枪一样会死人!
于是,局面就演变成了双方的远距离互射。
但是总的来说,明显是蒙古骑兵更加吃亏。
因为轻箭抛射对明军将士的杀伤效率非常低。
比如说胡国柱,身上已经挨了不下二十箭,整个都快被射成刺猬,却仍旧毫发无损,因为抛射的轻箭根本射不穿他身上披挂的山文甲。
不光是山文甲,内衬铁片的棉甲也是射不穿。
除非被射中甲胃保护不到的部位,比如手掌,膝盖以下直到脚掌,还有披膊与护肘之间的肘关节,还有大腿外侧前后两片裙甲间的缝隙,只有被射中了这些部位明军才会负伤,但是大多也只是负伤,丧命是不至于的。
但是,八旗蒙古的处境就不是这样。
超过五十步后,燧发枪的命中率会急剧下降,杀伤力却丝毫不减。
所以,打不中也就罢了,一旦打中,无论是战马还是人都会毙命,即便是到了一百五十步的距离,中弹照样会毙命。
所以,蒙古骑兵每转动一圈都会有人马倒地。
随着时间推移,倒毙的人马尸体便越积越多。
多铎找到了附近的唯一一个小土包,并不高,但是站在小土包的顶上正好可以看见蒙古骑兵包围圈之内的明军方阵。
看到不断有蒙古骑兵倒下,
而方阵中的明军却鲜有倒下,
多铎的脸色就变得格外的难堪。
何洛会等两白旗的将领见此也是长叹了一声。
就目前的情形,除非是这伙明军的弹药耗尽,否则要想吃掉明军显然是不可能了,死再多蒙古骑兵都不可能达成这个目标,这仗没法打。
然而,蒙古骑兵还有时间耗尽明军的弹药吗?
不出意外的话,明朝援军很快就会赶到战场。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越是怕什么就越是来什么。
刚想到明朝援军,远处就传来啊哦啊哦的天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