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北元?”
阎应元闻言也是一愣。
他还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徐应伟点点头,又接着说:“蒙古发端于斡难河畔,原本不过一蛮夷部落,最终却在机缘巧合下入主中原。”
“致使汉家衣冠沦丧,神州陆沉。”
“幸有我太祖高皇帝,力挽狂澜救儒家宗庙于危难。”
“然而,蒙元败走漠北老巢之后,奋太祖成祖二世之威烈却未能一朝击灭。”
“是以臣不能不担心,待他日建奴被我大明天兵逐出京师之后,是否也会败走辽东乃至于赫图阿拉?是否也会如北元般为祸数百年仍难以剿灭?”
听到这,阎应元还有朱慈烺、朱慈炯三人都陷入沉思。
只有崇祯知道,北元的故事绝对不会在建奴身上重演,因为建奴不是北元,他崇祯也不是永乐大帝,但是徐应伟的这等战略远见却是很值得称道。
因为徐应伟跟他想一块去了,那就是抄截建奴的后路!
即便是将来有朝一日建奴逃回了辽东,甚至逃窜进了赫图阿拉的深山老林,崇祯也有信心将其剿灭,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有机会将建奴歼灭在关内,为什么不呢?在关内歼灭建奴总要比跑到白山黑水间跟建奴打游击要轻松容易得多。
阎应元无疑是一个战术鬼才,徐应伟则更具战略眼光。
当下崇祯问道:“所以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这一隐忧?”
“圣上,只有一个办法。”徐应伟道,“那就是抢占辽东!”
“抢占辽东?”朱慈炯说道,“这怕是不行吧,辽东可是建奴老巢。”
徐应伟说道:“辽东虽然是建奴老巢,但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报,建奴的此次入关可以说是倾巢出动……”
“倾巢出动?”朱慈炯说道,“没有这回事吧?”
朱慈烺也道:“三弟说的没错,我们根本就没有来自辽东的情报源。”
“太子,定王,此事无需来自辽东的情报源。”徐应伟笑了笑又道,“只需要京师的情报源就可以推断出来。”
朱慈炯问道:“此事如何推断?”
徐应伟说道:“臣翻过万历年间的鱼鳞图册,在建奴崛起之前辽东都司的总口数大约在两百万左右,此后老奴肆虐数十年,辽东都司之总口数锐减至不足百万,再然后有将近五十万辽民内迁,所以辽东之汉民口数在五十万左右。”
顿了顿,又道:“这五十万汉民大多沦为包衣。”
朱慈炯点头道:“嗯,你的这个推断还是可信的。”
徐应伟又说道:“崇祯十七年春,建奴从伪顺手中夺得京师之后,建奴伪帝顺治率领三十万满人及五十万包衣大举迁入关内,这也是可查的。”
“伪帝顺治率满汉八十万人进关,这个倒是事实。”朱慈烺点头道,“这么说,建奴在关外确实没什么人了,因为满人的总口数也就三十万人。”
“还真是这样。”朱慈炯恍然说道,“辽东岂不是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不毛之地还不至于。”徐应伟摇了摇头,又说道,“不过没多少人却是事实,此时以一路偏师击之,犹如铁削泥!”
“然而这仍只是推测。”朱慈烺道。
“万一情报有误,满人的总口数不止三十万人呢?”
“情报应该属实。”徐应伟摆手说,“因为从建奴的牛录数可以倒推出总口数,建奴共有三百多牛录,九万多壮丁,算上老幼妇孺最多三十万。”
“烺儿,有贞的分析没问题,满人的总口数最多三十万。”崇祯道,“此时的辽东几乎就是不毛之地,顶多也就是一两万披甲人。”
崇祯知道辽东的实情,但是并不是通过李若琏的情报网。
崇祯隐约记得,建奴大举入关之后,辽东人口从之前的将近百万断崖式的锐减到了不足两万,盛京也就是沉阳都只有五千多口。
像盖州、海州这样的卫城更只有几百口。
注意了,是几百口人,而不是几百守军!
当然,辽东的人口数量与守军数量也基本一致。
因为辽东除了披甲人,就是充军发配来的少数囚奴。
徐应伟并不知道这些,但是他可以基于事实做出判断。
徐应伟说道:“纵有一两万披甲人也守不住偌大一个辽东。”
申绍芳则是大明市易所以及户部银号的大掌柜。
许国现在也兼着大明皇家铸币厂的大掌柜一职。
只有汪伟不是金融从业者,但是也与金融业息息相关。
崇祯先问许国道:“许国,银票还有银元、铜元制作得怎么样了?”
“回圣上,银票已经印制了差不多三亿元。”许国忙道,“银元、铜元的铸造则要相对慢些,目前只铸造了三千多万元。”
“已经差不多了。”崇祯沉吟着说道,“眼下江南的银荒是愈演愈烈,隔夜拆借利率都已经涨到了两钱,各行各业都已经深受其害。”
“此时推出银票银元铜元可谓顺应民心。”
说此一顿,又道:“遭受的阻力也会小得多。”
除了申绍芳没说,其他人自然是众口一词的赞成。
申绍芳不肯表态也不奇怪,因为银票银币铜元都是由皇家银号发行,户部银号却连一口汤都没有捞着,他自然是不满。
“申绍芳,你说呢?”崇祯直接点名。
申绍芳还能怎么说,只能无奈的说道:“臣附议。”
“很好,全票通过。”崇祯欣然点头又对汪伟说,“汪伟,明天的皇明时报用整个头版以及整个四版,浓墨重彩的介绍整个银票制。”
“一定必须说清楚,银票是不能够滥发的。”
“每印发一元银票,皇家银号必须储备一两银子。”
顿了顿,又接着说:“商家或者百姓拿了银票可以到银号及各地的分支机构兑换相应数额的足色银,任何银号及分支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
“臣领旨。”汪伟起身一揖又说道,“臣回去便让人写文章。”
崇祯又对郑遵谦、钱熙和申绍芳说:“三亿元银票,工商实业银号、航运造船银号及户部银号各借支一亿元,银元及铜元暂时各借支一千万元。”
“至于这利息么……”说到这,崇祯又扭头问康曦,“太子妃,之前皇家银号借银子给其他银号是多少利息?”
康曦忙道:“回父皇话,一年期的月息是两分。”
“高了。”崇祯说道,“今后就定为年息五分吧。”
“啊?年息五分?”康曦瞠目结舌,简直不敢相信。
一下就把皇家银号的利息收益砍去八成,这样真的好吗?
钱熙、郑遵谦还有申绍芳也是大感意外,圣上这是要送钱给各号?
但是下一秒,钱熙等人的美梦就落了空,崇祯又道:“各商业银号的利息也要降,现如今江南的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对银子的需求也是大大增加,各银号的借贷规模也是比之前增加了不少,所以利息不应该再定那么高。”
顿了顿,又说道:“今后一年期借贷的最高利息不得超过一钱。”
年利率不超一钱,也就是10%,对于这个时代的工商业来说可以说是极大的利好,毕竟这个时候的标准利息,就是三个月内九出十三归。
按照九出十三归这个标准,年利率就是145%。
这之前各家商业银号的年利益也都在40%左右。
而崇祯却直接将年利率压低到了10%,是真狠。
崇祯这么做当然还是为了扶植工商业的更快发展。
一句话,崇祯还是嫌江南的工商业发展速度不够快。
直接的体现就是还没有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形成倒逼。
当然这也跟发展阶段有关,眼下像纺织业、丝织业、印染业、粮食加工业等各行各业的规模化升级才刚开始,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
野蛮生长阶段的一大特征,就是行业处于增量博弈。
换言之,就是整个行业的市场容量足够大,从业者都有饭吃,就算是生产效率低一些也照样有钱赚,无非就是少赚点。
但是等过了野蛮生长阶段,进入存量博弈,就得拼生产效率。
到那个时候,生产效率低下的手工业作坊就会大批量的倒闭,只有那些生产效率高人一等的手工业作坊才能够活下来。
然后这些活下来的手工业作坊就会挖空心思的提升生产效率。
到这个阶段,各种各样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就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而崇祯现在做的,就是促使江南的各行各业能够早日走完野蛮生长的阶段,然后尽快进入到存量博弈的阶段。
……
第二天,皇明时报的头版以及四版刊载了多篇文章,连篇累牍的对内务府刚刚推出的银票制作了详尽的说明,同时发出倡议,让老百姓尽快将手中的银两拿去皇家银号或者其他商业银号换取银票银元。
江南百姓对此当然是极为抵触的。
而那些手里攥着不少银子的土财主则更是深恶痛绝。
因主银票推出后,整个江南一夜之间就不缺银子了,土财主再赚不到高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