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她的话,林继贤惊讶的问,
“怎么,你们不是我琴岛城的人,那你们……”
之所以敢在大街上讨论技术,那是因为琴岛城管的极其严格。
既然没有外人,自然也不存在什么泄密机密的事情。
可突然出现反军的人物,这着实令林继贤吃了一惊。
“继贤,无妨。他二人是反军将领,被大人我擒获。只因他夫妻因为民请愿又受冤屈才做的反,因此我许他在城里转转!”
这时李信突然起身离坐,恭恭敬敬向朱慈烽行礼,
“大人仁心天下,泽披万民。只要大人勿嫌弃李信误投反贼,在下便跟随大人忠心不二!”
瞧着李信流露出好笑神色,朱慈烽问他,
“怎么,这才几天便求着我收用了?”
想起几天之前自己的硬气,李信颇有感触道,
“大人,李信求着大人收用不为别的。只为‘旱地埋水法’和‘龙王赐露桩’。非是为天下万民着想的人,怎会想到这些办法!”
对此朱慈烽不置可否,淡淡笑道,
“此二法只为除旱之计,算不得什么。只要有我琴岛,天下无灾矣!”
此言太过夸张,李信一脸的不相信,红娘子直接开嘲讽,
“呸,吹牛!”
对于女人的质疑,朱慈烽并不回应,反是问李信,
“听说你家是地主,陈粮如何处理?”
虽不明白他问的用意,但李信还是实实在在的回答,
“深挖粮窖,出陈入新!”
转脸面向林继贤,朱慈烽摆摆头,
“给他说说我们的办法!”
“做罐头!”
只说了三个字,林继贤便不肯多说。
倒是妻子柳翠云在一旁接道,
“我们大人说,只要路能修到的地方,罐头就能送过去。只有食物充足,什么灾都不是灾!”
这话有道理吗?
救灾便如战争,而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比起屯粮,把陈粮、蔬菜、肉类制作成罐头,只要完全灭菌,以瓷罐为载体的罐头,保质期几乎无限。
“而且我们一斤的罐头,卖二十五文,退了罐子还退五文,所有趁灾涨价的粮商全得赔死!”
此言一出不但李信,包括红娘子也深感赞同。
事实上这时候的天灾造成的社会灾难,往往主要是奸商为主的人祸。
对此因赈济灾民,才被逼投闯王的李信夫妇感触最深。
“大人此计甚妙,一斤米也得二十文。琴岛的罐头也只二十文,灾时粮商谈何涨价。不过大人,要是粮商们屯罐头的话……”
一说到粮商屯罐头,别人没反应夏芷嫣,倒是忍不住噗嗤一声笑起来。
漂亮的眼睛,瞅着诸人得意道,
“花光全天下的钱,只怕也买不光我琴岛的罐头!”
的确如此,随着各地采购的陈粮、回航货船捎带的海鱼,城里的家禽、牲口场。
罐头在琴岛随时都有泛滥成灾的可能,幸亏有长达十六公里的城墙,不然真的不好存放。
前世在战场上过了大半辈子的朱慈烽知道,任何难关只要手里有粮,就都能扛过去。
什么经济危机、什么大萧条、什么战争、什么天灾。
在“有粮”二字下,都显得苍白无力。
此刻李信在自己脑海里综合着信息,他惊讶的发现,豫州旱灾居然什么也不是。
速建大道、罐头、旱地埋水法、龙王赐露桩……旱灾,旱灾是个屁啊!
他再次整肃衣冠,恭恭敬敬拜倒在朱慈烽面前,
“大人,李信求大人收用!”
脸上掠过一抹玩笑的意味,朱慈烽大刺刺抬手,
“既然求着本大人收用,那本大人就免为其难用用!”
他才说完,一旁的红娘子顾不得擦红唇上的油渍,就插了起腰,
“喂,瞧你那一付小人得志的嘴角,姑奶奶……”
她才说出姑奶奶这个词,朱慈烽已经紧张的扭头望去。
果然夏芷嫣丫头居然也有模有样的插着腰,红唇比划着,已经学的有七八分像。
眼见朱慈烽望过来,夏芷嫣吐了下舌头,忙忙又扮回淑女的模样。
漂亮的眼睛透过睫毛,悄悄打量朱慈烽的脸色,担心在大庭广众之下挨训。
恨其不急的摇摇头,朱慈烽才又转向李信谈及正事,
“既然如此,李兄大人我倒真有几件事要你办!”
既然已经决定投效,自然就恭敬应命,
“候大人吩咐!”
“琴岛书院缺个院长,我的新明字典没人编辑。我还想办份报纸缺个主编,李兄你中意哪件事呢?”
听着这几个陌生的名称,李信也只知道琴岛书院是个什么事由。
至于其他事情,他连听都没听过。
“愿闻其详!”
“李兄,尊夫人可吃好了。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不若我们到官厅再谈!”
片刻后,官厅书房里,没了夏芷嫣与红娘子的打扰,李信很快就弄明白了一些事情。
与“旱地埋水法”“龙王赐露桩”一样,桩桩都是令他震惊的手段。
只是他不大明白,为何朱慈烽执意要让百姓识字。
“大人,圣人有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对于这句话,便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样,都有多种解释和认识。
即不便探讨也无须探讨,朱慈烽的认识如下。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必须发展工业!
“李兄,这些圣人的言语,将来报纸上去讨论便是,本官没时间闲扯蛋!”
简化字与汉语拼音,是提高识字率的不二法门。
至于标点符号,有了的话,就不会有《论语》那无数人挠头的歧义。
而根本之处在于,编制工业文件,需要语言规范准确!
“我们要做的事情从编纂简化字字典开始,然后是标点符号,再然后是汉语拼音!三者合一谓之于新明字典,这可是个大工程!”
虽然这些事情,与李信期待的发展方向不同。
但既然朱慈烽安排,他也只好开始行动。
不几日以李信为首教育司正式成立,开始在琴岛城所有读书识字的人中找寻编制字典的人员,与教师人等。
至于报纸,李信直到目前还没有想到,那东西到底于百姓有何用。
为何大人心心念念的毫不放松,不过那不重要,眼下最重要的是完成《新明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