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光坐在床头,欣慰的向日夜操劳而病重的弘治汇报喜讯:“今日,皇上可以安心睡个好觉啦。”
弘治叹气:“城外十几万难民嗷嗷待哺,赈灾的粮食不多,朕怎么能安心啊。”
沈国光却一丝喜色:“万岁,昨日,臣听了太子殿下的办法,在粥里放了沙子,效果奇佳,熬粥的粮食,节省了两成。”
弘治一喜:“真有这样的效果?”
“的确如此,一些附近贪图便宜的百姓,不愿意吃参沙子的粥,纷纷夹着粥碗溜走啦。”
然后苦笑一下:“只是委屈了那些放粥的,被难民总是骂,说是他们贪污了官府的粮食。”
弘治也只能无奈摇头:“你去告诉他们,他们的委屈朕记在心中了。等这次灾难过去,朕要好好的赏赐他们。”
沈国光代那些衙役谢了恩,然后话语突然一转:“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弘治惊讶:“朕又何喜之有啊。”
沈国光禀报:“臣恭喜皇上有了一位知道爱惜百姓,又能为国分忧的好太子。皇上您治理出来的弘治盛世,后继有人啦。”
这种话里有毛病,这不等于说皇上不是万岁,早晚得死吗。这要是放在别的皇帝身上,这个大臣完蛋了。
但弘治的宽厚是别的皇帝不能比拟的。他不但不恼,反到听说儿子能体恤灾民,当时大喜。“太子是怎么体恤灾民的,他又是怎么为国分忧的?”
沈国光老脸泛光:“今日一早,他从英国公府出来,又找到老臣。告诉老臣,他深感灾民困苦,也感国用艰难,所以,请放灾民中青壮定时入城谋生。”
弘治点点头:“那日他这么说过。”
“老臣根据太子建议办了这事,结果您猜怎么着。”
“怎么着啦。”
“今日一早,难民中的青壮踊跃入城打工。也是皇上盛世,城内佣工的人颇多。等到中午,就有不少赚了工钱的出城。因为有了工钱,那一家就不再吃咱们参了沙子的粥了。这样,有的难民能够吃饱,又为咱们节省了三成的粮食。”
弘治闻听,精神更好了。“如此,咱们的粮食就能多支撑一段时间啦。”
“然后他又通知老臣,他已经在昨日,联系了城西的矿山老板郑天一,请他在难民里招募青壮。”
弘治闻听,这是解决灾民自食其力的好办法。当时来了精神:“没说能招募多少?”
“郑天一承诺,能招募五千。”
五千青壮啊。当时弘治一时欢喜,又不由皱眉。“五千啊,这么多啊。”弘治不由得低声喃喃。
为什么中国封建时代,抑制商业和工矿的发展。究其原因,就还是怕闹事。
商人有钱有网络,一旦起事,便是燎原。
工矿雇请工人,就是人员密集,矿徒亡命,说闹事就闹事。
但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最能隐忍的一群,但凡能吃个半饱不死,哪个还去造反?
中国的老百姓,从三皇五帝,直到三年自然生产队解体,就一直处在半饥半饱之中,重来就没有吃饱过。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了。
又是那个郑天一,弘治心中隐隐觉得哪里不对。但究竟是哪里不对呢?说不出来,毕竟十三的娃娃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吗。
“太子联系的这个人,一下子就招募五千矿徒,虽然是为国解困,但怕隐患啊。”
沈国光笑到:“这就是太子考虑周全之处啊,老臣深感佩服。”
弘治又来了兴致:“太子用什么办法,能消除隐患?”
沈国光道:“太子说,他也怕生出隐患,于是就把八虎,安插进了这家矿山,掌握了要害。”
一听儿子竟然这么安排,弘治就又高兴了起来:“不错,未雨绸缪,我儿长大了,诸位太子太师们教导有方啊。”
被弘治夸奖,坐在一边的王恕就有些汗颜。
平时经筵,大家几乎就抓不到太子的影子,还哪里有教导有功之说?
而当日太子的那个理论,那种侃侃而谈,更和自己这些人不沾边了。
因为若在平时,大家不但不会这样教导他,一旦知道他有那样离经叛道,不尊仁德的想法,早就戒尺乎过去了。
沈国光继续介绍:“同时,太子还要求,每一家,只招募一人。然后,将他们的家小统一安置在西山猎苑,请调一千锦衣卫管理。”
弘治就噗呲笑了:“好小子,还是拿那些人的家小做人质啊,这很不厚道。”
评论很不厚道,但却没有像前日那样反对批评。
沈国光却笑道:“我却认为,这才是太子考虑长久。这第一,招募一人带走一家,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一下子,就足足减少了两万多难民。而用锦衣卫管理那些家属,又解了国家后顾之忧,岂不两全其美?”
弘治默默点头。“爱卿,那就照着太子的办法办吧。”
沈国光看了一眼躲在角落里奋笔疾书的起居注的史官,坚定摇头:“不,这不是皇上的意思,不是太子的想法。这是老臣的举措,请不要夺老臣的业绩。”
弘治闻听,不由得眼圈一红。“委屈爱卿了。”
弘治还是认为,这个主意一定还是那个郑天一撺掇太子做的。
不过郑天一给太子出的每个主意,都是真的对国有利。如果太子总是能谏纳,这个郑天一的对国有利的条陈,是个好事。
但自己的儿子自己知道,他就从来没听过任何人的建议,就是一个叛逆犟种。能够如此对郑天一言听计从,实在是破了天荒了。
“希望郑天一不是大奸似忠的佞臣,而是真正的干臣,能臣啊。不过,对他也必须防备约束才成。奸臣,都是从皇帝言听计从开始的。
弘治收回思绪,对着外面吩咐:“传锦衣卫指挥使牟斌来见。”
沈国光就松了一口气,这说明,皇上同意了太子的办法。这种利国利民的办法一旦执行,就会成为成例。
以后太子的不养懒人的政策就可推行。也就避免了养懒人的弊端了。
这事,还真这么推行的。后来一遇到洪涝灾害,弘治就招募灾民中的青壮,疏浚黄淮以及江南地区的水力,最终让江浙等地成为了稳定的鱼米之乡,那些水力工程,到后世还在发挥着作用呢。
不大一会,牟斌来了。
牟斌,是大明历代锦衣卫指挥使中,最正直不同流合污弄权的人。
不但如此,在宪宗时期,万贵妃弄权的时候,还因为救助忠良而两次罢官。弘治登基,立刻提拔重用到了这个位置。
这就是什么人玩什么鸟,什么君用什么臣。上梁正,底下歪不了。
而他的儿子,历史上的朱厚照,正好相反。结果葬送了这难得的中兴气象,将大明弄的是乌烟瘴气。
牟斌觐见,先埋怨了一下皇帝:“皇上龙体欠安,更应该静养,怎么能依旧如此操劳呢?如果皇上总是这样,那怪不得臣,要封闭皇宫,不让任何大臣求见了。”
皇宫警卫,归亲军锦衣卫管。
弘治一笑:“忠心可嘉,但会耽搁国事的。就现在,朕就要你去完成一个任务。只要你办好了,朕的病就会好啦。”
“皇上吩咐臣办什么事,臣一定办的周祥仔细。”
弘治认真的道:“派出得力人手,调查太子这段时间的一言一行,必须仔细周全,然后密报给我。”
这道口谕一出,当时惊呆了沈国光和牟斌等人。
哪有老子调查儿子的道理?
“还有,立刻调查太子接触的,那个矿老板郑天一的底细身家,一定要查到上三代。这事要快。然后,调一个严整仔细的千户,按照沈爱卿的要求办。”
牟斌不知道刚刚沈国光说了什么,纳闷的看了眼沈国光。
沈国光就解释了刚才自己汇报的太子事。“皇上谨慎是好的,防患于未然吗。但太子的法子也是好的。还请指挥使大人费心,必须块,只要你那里查的没有纰漏,就能尽快的解决嗷嗷待哺的难民了。”
弘治点头:“朕就是这个意思,期望爱卿能慎重。”
牟斌施礼:“那臣就马上办理。臣,告退。”
说着风风火火的就走了。沈国光也起身告辞,怀着忐忑的心,等待牟斌的调查结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