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回到府里,锦泉的脚步还是虚的。
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看着府前烫金的“太子府”三个字,眼前闪过许多从前的画面。
“你知道吗,我曾经无数次的经过这里,看到上面写着‘太子府’,心里只觉得这是我出生的地方,是属于我母亲的荣耀。现在它明晃晃的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却是皇祖母赏赐于我的。”
时宣为她披上一件黑色斗篷,上面用金线绣着繁复的样式,“不好么?从前属于你母亲的荣耀,如今由你来继续下去,使它保持它本该有的璀璨,殿下今后才是任重道远。”
锦泉苦笑,摸着斗篷上冰凉的温度,答非所问道:“我从没穿过黑色,父亲说女孩子还是穿的鲜艳些好看。”
时宣轻声叹气:“黑色庄重,金色是皇室御用,殿下应该这样穿。”
“殿下?你叫了我两次,难不成你我也要这般生分么?”
时宣轻轻转过锦泉的身体,正视她的眼睛:“这不是生分,是尊重,是身为一国太子应该有的尊重。在太子府内,你我可以是伉俪情深的夫妻,一旦出了府,你就只能是受人敬仰的未国太子,庄严、稳重、顾全大局。保护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子民不受战争侵害、不被强权剥削凌虐,这才是你以后要做的事情。”
锦泉看向时宣的眼睛里多了几分坚定。
时宣收到满意的效果,执起锦泉的手进入太子府,
“回去吧,起风了。”
锦泉被封为太子,照理她的正夫才是如今正经的太子夫,晋明被叫了十几年的太子夫,如今若还这般叫,岂非乱了辈分,叫人笑话。
于是神明皇下旨,敕封晋明为晋王,承袭晋府爵位。
“哎呀,还是这里好,安安静静,自由自在。”锦泉惬意的伸了个懒腰,发自肺腑的感叹。
晋明刚网火盆里添好炭火,掸了掸身上的灰,轻笑:“我这里鲜少有人问津,自然是安静,比不得你的太子府,每日都是门庭若市。”
“可不是么,下了早朝还不休息,一路阿谀奉承跟着到府里,甩都甩不掉,看着就心烦。”
“他们巴结你,是因为有利可图,没人来我这里自然是因为我这里没有可以吸引他们的利好。”
那一厢锦泉有些烦躁的挠挠头:神明皇让她五日之内交一篇《论治国》,可她从小深居皇宫长大,只知文人贤士书本上的大道理,毫无实际根据。如今两日过去了,踏进太子府的都是些阿谀奉承之辈,时宣毕竟不是未国人,所知有限,且内外有别。自己对于文章丝毫不知该如何着手,心里焦急万分,却又不肯在别人面前表露半分,只能叹着气望向窗外发呆。
晋明看了一眼锦泉面前丝毫未动的茶水和糕点,拿起毛笔思索一番,写着什么。
不一会儿,晋明将写好的墨迹吹干,递到锦泉面前,“拿去吧,这里头有几位已经是两朝元老了,对于治国之策颇有见解,你母亲生前对他们也颇为尊敬。你有空就多去请教他们,以圣听洗耳,别总叫那些个奉承之词污了耳朵。”
锦泉闻言大喜,乐滋滋的接过宣纸细瞧,有些眼生,还有些已经是老面孔了,平时在朝堂上总能听到皇祖母对他们的褒奖。
晋明捻起一块红果,语气宠溺又带着些小小的期许:“好了,把它收起来吧,回去再看。你好不容易来我这一趟,吃一块吧,这是去年腌制的最后两坛了,还有一坛我埋在了后院的杏树底下,等天暖和些,绾绾和我一起把它挖出来可好?”
锦泉张口接过晋明递过的红果,酸酸甜甜咬了满口,又解决了连日来头痛的问题,心情大好,哪里还在乎晋明到底说了些什么,只含含糊糊地应了声好。
晋明却是满心欢喜,已经在心里开始默默筹备起他与唯一的女儿时隔十一年的亲切互动。
锦泉的《论治国》还未来得及交到神明皇的龙案上,颜王率兵进京的消息已经先一步抵达。
“报!——探子来报,颜王率前锋队三千先行,五万大军随后,现已至上京城外五十里处!”
“哼!”神明皇重重得拍向龙案,重病的身体却不允许她大动肝火,咳得整个身体都跟着“嗡嗡”地震,盛怒之下只说出两个字,“好!好!”
襄王见状暗叫不好,忙挥手叫人去请太医,
神明皇只是摆摆手,“朕没事,咳咳咳,你快去,快去!”
襄王立刻出宫前去准备,并吩咐传话孟大将军、禁卫军统领以及京城驻军将领襄王府议事,同时封锁上京城各个城门,严禁任何人等出城,防止消息外露。派传令兵持圣旨号令,命距离上京城最近的汾城兵整军以待,配合京城形势,从外包围颜王大军。并下令探子对颜王行军路程十里一报。
可是颜王的大军却在上京城二十里外的地方停下驻扎了,她甚至只带了一千亲卫继续前进。
襄王不禁怀疑,是不是百密一疏,有人偷偷放出了消息给颜王?
不过探子紧接着来报,颜王将剩下的两千亲兵分散至各个城门要道,而所谓的大军驻扎不过是个幌子,大军在扎好营帐天黑之后,已经分批撤出,继续前进,营地上只留少数士兵看守粮草。
襄王此时倒是长舒一口气:这才是久经沙场的宜丽嘛,既然决定要反,在察觉京城有异之后,自然是不会贸然前行。
“这一路的畅通无阻再傻的人也会有所察觉,更何况是她,只是这一招‘诱敌之计’到底是抵不过皇上的‘请君入瓮’。”
晋明不知何时站到了襄王的身后,襄王回头:“何时到的?天色晚了,你身子不好,怎么不在府里歇着。”
晋明踱步向前,“你觉得此时我还能睡得着?与其在府里干着急,倒不如到你这里来,兴许会安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