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月份到七月份,成楹一直忙着收复兖州各郡县,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需要她将兵赶到,除了流寇严重泛滥的地区,其他地方,基本上全靠传檄而定。一来,欲速则不达,大军经过长期征伐,全体将士疲惫不堪,需要休息。
二来,成楹手中并没有这么多的兵力,虽然已经大力收编流寇,军队数量有所增长,但手里真正能使用的军队,不过数万人,这点人手一分散,撒入兖州,那就跟没有差不多,根本无法控制偌大一个州郡。真正能控制兖州的,还是当地的豪强地头蛇。
对付这些人,萧瞻的办法是连哄带骗,大力拉拢,许下承诺,献土换爵。
他老早就颁布了一条政令:“不论出身,不计较从前的是非功过,凡是带着地盘来投靠朕的,至少许一个伯爵之位。”
这条政令好使吗?好使,也不好使。
好使是因为,对那些小的县城有一定掌控之力的人,无论是当地的豪强还是流寇,都很乐意到萧瞻手里换一个爵位,因此边边角角的小郡县,收复得极快。
不好使是因为,那些盘踞在郡中的大豪强,还在掂量北楚皇帝这句话的含金量。
倒不是说萧瞻说话不算话,会翻脸不认人,拿了土地,掉转头来却吞了他们的爵位,他们只是在考虑,献出土地、拿到爵位之后,事态会怎么发展。
北楚皇帝真的会让他们的宗族,继续壮大下去吗?
毕竟这位,当初可是对关中豪强动过手的!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但如果不投靠北楚皇帝,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难不成投靠流寇渠帅?流寇们最恨豪强,这不是送死么。
有些家族想到南边的两个皇帝,南楚皇帝萧荀和扬国皇帝王舜。
他们倒是没做出什么打压豪强的举动,甚至对治下的豪大家颇为礼遇,奉为上宾。诸如南楚皇帝萧荀,就娶了蜀中大户季氏的女儿当皇后,还将季氏家主任命为御史大夫。而王舜,对扬州的陆、王、张、步等家族也十分友好,每个家族都有子弟在王舜的朝廷中为官,各家还能掌管私兵。
看,在这俩朝廷中发展,前途堪称一片光明。
问题是,这俩都离得太远了,豪强们就是有心投靠,也无力跑那么远,除非抛弃几世几代积累起来的家业,举族迁徙过去。但这样做真的划算吗?在新的地方扎下根来不容易,在北楚皇帝这里,反而可以得个伯爵……
豪强们一时不知该怎么选择。
但总有机灵的,老早就把家族的未来安排得明明白白。
随着成楹的军队开拔到济阴郡,济阴郡中的豪大家杨氏,老早就配合成楹,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兵不血刃拿下了城池。随后,杨氏家主高调宣布,愿意把家族中大半的田产献给皇帝,只希望皇帝能让他们举家搬迁到京都去住,并让一批子弟进入营中,为皇帝抛头颅撒热血。
没错,这位杨氏家主,就是当初和桓氏、刘氏一起,在萧瞻最落魄的时候,帮了他一把的那位,他还给萧瞻贡献过五百族兵,由他们杨家的子弟杨玄率领,现在正在靖宁侯手下为将校。成楹这次收复济阴郡,就是派杨玄去联络杨氏家主,从里面打开城门。
有族人埋怨家主太蠢:“我们家对皇帝有恩,该是他给我们封赏土地才对,怎么反让我们把土地白白送出去?”
杨氏家主没声好气道:“痴人说梦!也不看看皇帝的手段,如今豪强的势力愈发庞大,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皇帝怎么可能任由我等继续壮大?倒不如做个好人,把土地送出去,在皇帝那里留个情面,保全宗族,暂时蛰伏起来,待过个几世几代,我家未必不能再次富甲一方!我们家族若想有点地位,还是得靠子弟在军营中立功!”
“家主,您怎么就那么肯定,北楚皇帝一定能得天下?南边还有两个皇帝,青州也还有两个王呢!”
杨氏家主骂了句:“没眼力的东西!将来杨家败落,必定是败在你这种人手上!”
族人还想再说什么,杨氏家主一想,这样的人带到京都去,没准儿会四处抱怨皇帝不公,给宗族惹祸,倒不如留在兖州,自生自灭算了,遂将这一个小宗留在济阴郡不管了。
杨氏家主所想一点没错,萧瞻确实在找各种机会对豪强下手,一边打一边拉,打一顿之后再给颗红枣,一边薅羊毛,还一边安抚这羊,让其少叫唤两声。
那他手里拢着这么多粮食、财货和土地,都去哪儿了呢?
粮食可以理解,大军打仗最不能缺的就是粮秣,财货也可以理解,将士们在前线作战,立了功得嘉奖,奖赏金银财货既方便,诚意也足。至于土地,除了拿出一小部分赏给立了大功的士卒外,余下大部分,都还在他手里攥着。
萧瞻不是要自己耕种,亦或是租给别人耕种,就在东阿郡也被拿下,手里的流寇军超过五万人之后,他又颁布了一道诏令:“此后凡是在战场上立功者,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多寡,可获得不同等级的土地作为奖赏。”
这条政令一出,全军营的士卒都疯狂了!
最疯狂的,正是萧瞻新收拢的兖州流寇军!
流寇之所以成为流寇,就是因为他们手里没有土地。
曾经他们是有土地的五口之家,是小农,但随着各种天灾兵祸,他们的耕地要么被毁坏,要么被豪强兼并,总而言之,就是不在他们自己手里!
他们是农民啊,没有土地可耕种,他们一家老小吃什么?可不就只能变成流民,最后沦落成流寇么?
萧瞻之前疯狂打压豪强大家,抢夺他们的庄园田产,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将这些土地,还到流民手中,让其安定下来!
但是土地不是白拿的,得拿军功来换,得为他征战四方,得为他平天下!
流寇军们两眼放光。
哪怕不是流寇出身,只是军营中的普通良家子士卒,每个人也盼着自己家里的土地能多一些,当土地多了之后,他们就不用自己耕种,直接把土地租给佃农,自己当地主收租,有朝一日,也许能成为大家,豪大家……
就这样,萧瞻靠着一道诏令,给全体将士带来了新的期盼和希望,他所得到的,则是兖州的加快收复,和大多数人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