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新上任的士吏中,有不少新面孔,据萧瞻说,他们都是新近征辟的人才。只是朝堂上的空缺实在太多,离全部填满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接着是官吏的设置,萧瞻分设左右丞相,将相权一分为二。
现在的右丞相,就是当初那位大司农屠安民。至于大司农印,早被萧瞻收回来,由他自己牢牢掌握着。大司农,还有个别名叫“计相”,在这乱世之中,粮草就是士卒的性命,不敢不上心。
成楹想起之前萧瞻大肆打压关中豪强并勋贵老臣的事情,皇帝摆明了不想任用豪强为官,屠安民可是两个身份都占全了,他怎么还能爬到这么高的位置?
她觉得这事不仅仅是分权这么简单,萧瞻手里的地盘不大,没什么权好分的,那么只剩下两个作用,一个是拉个代表出来,安抚豪强们,再一个就是——背黑锅。
皇帝有些事情不好办,不方便办,那就只有借助丞相的手了。
屠安民身为豪强勋贵,他本人及其族人虽然没什么事儿,可他的家产,却被皇帝抄走了一大半,加上现在的朝堂上,并没有几个勋贵遗老,短时间内,他想拉个帮结个派都办不到,站在这样高的位置上,一不小心就会被下面的人揪下去,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皇帝本人。
成楹心态复杂地看着萧瞻:“陛下的权衡之术,真是玩得越来越熟练了。”
萧瞻一笑:“我又不是现在才学会玩制衡,从前只是不屑于使用太卑鄙的手段而已。”
正说着话,晚膳时间到了,宫人抬着食案走进来,萧瞻特意吩咐把他和成楹的食案放在一处,不必分开。
“殿下,这样是不是不合规矩?”
“无妨,规矩都是人定的,我想离你近一点。”萧瞻拉着成楹坐下,还给他夹了一筷子菜。
成楹开心地动起筷子。
这一顿饭,有鱼有肉,十分丰盛,而成楹不知道的是,在她离京的这半个月,满朝文武混得都要吃土了。还是因为今天靖宁侯回来,皇帝陛下才开恩,特许少府为朝臣们准备鱼肉,改善一下生活。此时此刻,朝臣们无比感激靖宁侯。
不是皇帝陛下有意苛待臣工,而是今年的京都,粮食欠缺得厉害,现在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刻,所以皇帝陛下令节约粮食,他带头执行。
当然,一听说要节衣缩食,百官们的脸色都不大好看,瞅着宫人们端上来的一盘盘绿色的青团,众人感到胃里一阵阵泛酸水。不过问题不大,皇帝又不可能一天到晚盯着他们,回家开小灶就行,因此当着皇帝的面,大伙儿都吃得格外开心。
萧瞻盯着众人的表情,沉痛道:“我们现在还有青团可以吃,但外面的百姓,却只能掘野菜草根充饥。”
有朝臣忙不迭附和:“陛下说得对,我们愿意和陛下一起勤俭节约,吃着这青团,就能记起百姓受的苦,更能激发我们为百姓做实事、谋福祉的动力!”
萧瞻似笑非笑:“说得好!要是百姓们吃野菜,朕就带着你们吃野菜。”
“要是百姓们吃土,朕就带着你们吃土!”
“要是有百姓饿死,或者食人……”
满朝文武不敢动,生怕皇帝带着他们吃人肉。
“这九卿百官,少不得要换一批了!”
朝臣丝毫不觉得皇帝陛下在开玩笑,他们的心情也没有从不用吃人肉中解脱出来。
但从此以后,大伙儿对吃青团、麦糠等物不敢露出丝毫不满,而且是一天三顿都要吃。
说好的回家开小灶呢?
那也得这个家回得去才行。
不是皇帝陛下是个变态,把百官们囚禁在宫中,一天到晚逼着他们吃粗食忆苦思甜,而是实在太忙。
朝堂草创,处处有不完善的地方,萧瞻把百官们当骡马使,从早忙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干活儿,每六日可休沐半日,回家洗个澡换个衣服。
皇帝还贴心地为众人准备了饭堂和睡觉的大通铺,就在温室殿的侧殿,对百官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由于皇帝本人和他们同吃同睡干同样多的活儿,众人不好抱怨什么,只是某一天的下午,在殿内处理政务的时候,侍卫抬出去三个累昏过去的大臣。
皇帝让太医将人好生照顾着,回过头来微微一笑,勉励大伙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基业建立之初,都是这么过来的,大家习惯就好。”
百官吓得面如土色,互相望过去的眼神,都在述说着自己的身体已经被榨干,下一秒就能散架,但口头上还得赞扬陛下您说的对。
终于,在萧瞻坚持不懈的压榨和剥削之下,渭北平原的耕种总算没落下,该撒种撒种,该治水治水,秋天的时候,他要靠着这一大批粮食,养活京都,并为往后的征战作准备。
成楹这次回来,还带回了近万余的流寇俘虏,以及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对于这些俘虏,萧瞻一个都不会浪费,年轻体壮的,挑选出来,编入营中,统统成为他的士卒。至于身体羸弱的,则发配到关中屯田,将来皇帝要收租,租金高达六成粮食,基本上将佃农幸苦种出来的东西,薅了个干净,只能勉强保证对方不饿死而已。
这就是萧瞻的政令,只有这样,他才能快速积累起海量的财富,以此为基,逐鹿天下。
“好消息是什么?坏消息又是什么?”
“陛下想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晚膳过后,两人到园中散步,桃瓣纷扬,霞光漫天。
“先听坏消息吧。”
“我回京都之前,听斥候说,女渠帅魏染,带着数万部众,加入项奔的队伍,成为继项奔、沈豪之后的第三大渠帅。”
萧瞻的脚步顿住:“他们会来攻打京都吗?”
“有可能,项奔之前败于我军之手,仓皇东窜,逃回兖州,难保他不想回来报仇。”
“这件事情需要从长计议,早做准备。好消息又是什么?”
“这次收复封丘的过程中,我在流寇军中发现了一个将才,想把他举荐给陛下。”
“他叫什么名字?”萧瞻很有兴趣,他现在既缺兵也缺将。
“郑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