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这一句话并非贸然相问,但是杨易的再次出现和他的表现,的确是徐宁问出这个问题的契机。
在徐宁看来,才三十几岁的沈氏还很年轻,而且她已经独自过了这么多年,她和徐睿也渐渐大了,再也不是需要被庇护在她的翅膀之下的雏鸟,徐宁总觉得像沈氏这样安份守己乐于经营家庭生活的女性,要是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才会更快乐,因此徐宁一直在默默又积极地替沈氏找再婚的对象。
尽管这有些对不起原身这生死不明的父亲,但是在徐宁看来,一直缺失的人就跟不存在没什么两样。
而今天又出现在她们面前的杨易,无疑成了徐宁考虑的人。
原本徐宁还觉得他有些疯疯癫癫的不像个正常人,因此内心还有些排斥他,而她排斥的理由,也是觉得沈氏与他第一次相见之后情绪并没有异样,因此确定沈氏和杨易不一样,对那位没能成婚的未婚夫,心里也没有多少念想了,但今天听了沈氏对杨易的评价,徐宁才忽然觉得,原来沈氏对待杨易,也是与旁人有些不同的。
或许在曾经的时候并没有产生情愫,但到底有过共同的记忆,那些记忆里不管是酸是甜,都是永远回不去的时光。
有了这么一层基础,再加上那杨易看起来对沈氏的情谊深厚,杨家也不是什么破落户,若是沈氏再嫁能嫁到这样的家族里去,至少再也不会为吃喝犯愁了。
只是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看沈氏自己的心意。
以前徐宁也不是没有旁击侧敲问过,但是都被沈氏察觉,非但没有透露口风,反而将徐宁训一顿,叫她莫要再想这件事。
毕竟这个时代女子再嫁实在是一件稀罕的事情,便是有人要她,她都怕自己被旁人的唾沫星子淹死。
但徐宁仍不死心,毕竟沈氏的余生还长,现在还好一点,若是等到以后她和徐睿更大一些,各自成了家或者十分忙碌,她一个人呆着,该有多寂寥啊。
总之若是沈氏能有喜欢的人,态度会不会就能软化一些了?
所以这次徐宁换了一个策略,开始问起原身的父亲来,不管沈氏给出的评价是好是坏,总能从其中看出沈氏的喜好来。
当然这些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徐宁那位自己素未谋面的原身的父亲,多少还是有些好奇的。
原来在徐家庄的时候,只要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他徐兴是个能干的,在外面跑商赚了不少钱,甚至他们之中都有不少人欠了徐兴的钱或者人情,特别是那时帮她挡住了沈家的追捕的徐济成,似乎就是受到了徐兴的影响,才愿意留在村子里,并且和老族长等人不同,大多数的时候他都在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村子里起了争执的时候,也都能站在公正的角度处理问题,即便到现在,徐宁也仍记得她刚来这个世界的时候正是他出面,她才有了最开始反击的机会。
这样的人品实属难得,虽然这话说来容易,但是当你真的坐上某个团体里说一不二的位置时,就会知道没有被权力蒙蔽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而徐济成如今已经当上了徐家庄徐家的族长,可他仍保持了他原有的秉性,这足以说明他的人品。
而在那次与他的谈话中,他透露了他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正是受了她的父亲徐兴的影响。
从这些旁人的评价来看,她的父亲,似乎是个像太阳的男人,无时无刻都是热情地照耀着别人,而且似乎赚钱的能力也很厉害,只是他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徐宁一直没有找到机会问与他最亲近的人。
所以今天问出的这个问题,也算是徐宁已经憋了许久了。
徐宁问出来之后,便明显地看见沈氏愣了一愣,然后脸上露出一个不知道怀念还是哀伤的表情,她望着天空许久,徐宁还以为她不会回答她这个问题了,她才淡淡地开了口,说了一句:“他呀,是个好人。”
随后,沈氏简单地跟徐宁说了说徐兴的为人。
他的确是个老好人,不然最开始的时候也不敢冒险去救一个沈家的小姐,毕竟在当地沈家是当之无愧的霸王,若是那个时候沈家有意留下沈氏,那么救了人的徐兴,反而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因为沈家的小姐可不能有这种被外男触碰了的丑闻。
可惜沈家人并不在乎沈氏,甚至在她那继母的操作下,沈家十分厌弃不肯自尽以保全清白的她,只能将她逐出族谱,更是像羞辱一般将她嫁给了徐兴。
那匆匆结婚后最初一段时间里,沈氏的确想过许多次是不是要去死,还是老好人徐兴一遍一遍地劝慰她,并且还十分尊重她,没有她的允许,他都不会和她呆在一个房间里。
后来更是因为沈氏不习惯和家里人一起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便在她中意的山间起了一座院子,至于赚钱的能力——
“开始时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杂役,后来他自己刻苦,本就被主家看中,又跟我学了一些字和算术,很快便升了管事,可要说多赚钱……”
说到这里,沈氏看了一眼徐宁,说道:“却还是比不上你的。”
连自己都不如?
徐宁脸上稍显惊讶,她还当真以为那徐兴是做了什么隐秘的行当,已经算是大富大贵了,毕竟在村里时不管是谁提起徐兴时,都会有一种“他好有钱啊”之类的感叹。
“那怎么……?”
徐宁不理解,便又追着问了。
沈氏便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以为那徐家庄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呢?当时还没有沈家收豆子,税收也都要交足了,村里人根本没什么钱,便是一文钱都要争上天,要是能赚一两,那就是已经发了大财了。那间院子的造价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贵,最廉价的只要管两顿饱饭便有人能帮你做一天,至于帮住别人……有一次一位妇人被迫害死了,也不过赔了二两三钱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