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专做粮食生意,就这一点来说,他们的优势很大,但同时短板也很明显。
因为涉猎行业单一,一旦生意出了什么问题,想要在短时间之内翻身怕是不容易,但是只做一种生意,也很容易最大做强,经过这些年的经营,蔡家就在粮食这一方面来说,不管是声势也好还是所覆盖范围也好,都已经将做得足够大了,想要再进一步,已经是非常难的事情了。
蔡传正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一些情况在信里透露给徐宁,想看看这个小姑娘或者她背后的人有没有什么奇思妙想。
就像是在现代有些缺德的公司会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招聘的面试问题之中,以用来套取别人的答案,蔡传正的手法与这种手段有些类似,同样的,他也得到了徐宁极为认真详细的回答。
那个时候徐宁才开始真正用毛笔写字,因为有了现代的基础,她刚拿笔不久就能写成这样已经十分不容易了,但是放到蔡明旭面前就像是一张张幼稚的小儿练字作品。
没错,徐宁即便一板一眼认真写了,跟这个时代随手一写就跟印刷体没什么区别的读书人比起来,她的那些字当真只能用“歪歪斜斜”这四个字来形容,再加上她初学写字,没办法写小字,并且因为内容机密,没办法让别人来代写,因此她那封写了能让蔡家更进一步的办法的信件,足足有厚厚的十来张纸,叠在一起装在信封里,简直就像是在里面塞了一本薄一点的书。
但是那封信不管是蔡传正还是蔡明旭,看得都十分入迷,见了内容之后,完全不在意这样丑的字,将它当成珍宝一样藏了起来。
徐宁一共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个,就是打造“优品”概念。
大兴朝一样地大物博,而且因为这个时代交通不方便的原因,人们对于离自己家越远的地方知晓的就越少,只有少数一些进行过游学或者别的原因有四处走过看过,才会对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有一些了解,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时一件鬓干部容易见到的事情。
基于这一点,同时因为蔡家现在已经构建了一个全国都能流通的“物流”,那么蔡家就有能力将一地的东西运到另一地之后宣传其优异品质然后高价卖出。
徐宁之所以会提出这一个观点,是因为随着王朝的建立,政治趋于稳定,那么各地人民必定会慢慢富裕起来,对于与粮食的需求不仅仅只限于温饱,而是有了精和好的需求,当然这要详细说起来,具体的操作还有不少,比如在甲地的精米三文钱一斤,但换到北方去,对当地宣传了产地优良啊品种优良啊,颗粒更饱满之类的宣传,自然能卖出更高的价格,而且同样的,北方乙地的面粉,再运回甲地,也可以通过运作之后,比如牵头办一些面食大赛,让当地能接受面食,并感受到面食的魅力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能提高甲地对面粉的需求,这样一来,蔡家在乙地低价购入的面粉,就能在甲地用高价卖出,等等之类的方法。
只是当时写那封信的时候,限于篇幅,徐宁只能简单将大概内容了一下,更多的是在后续的交流中一点一点慢慢再说出来的。
便是这一个建议,若真操作起来,也的确能给蔡家带来更多的利润,正好如今蔡家的店铺基本上已经覆盖了每个郡,这样就能有一个统一的招牌,再加上他们有自己的运输团队,才能够畅通地实现这一个计划,细细想来,这几乎就是为蔡家当前的局面量身定制的下一步计划一样。
而这只是徐宁的第一个建议,徐宁的第二个建议,就是粮票。
与银票相似,这里徐宁所说的粮票,并不是小面额个人使用的购买凭证,而是已经有了金融的性质。
而之所以能使用这种粮票,原因有好几个,一个自然是因为各地粮食产量品种不同,因此各地的粮食不管是收购的价格还是售卖的价格都有不同,不同的季节和年份价格也有波动,因此就会有买进卖出的差价,这便是其中一个能操作的空间,另外一个,就和银票出现的道理一样,个人需要储存或者运输都不方便,因此才出现了银票,在甲地收了银票,到了乙地也能将银票换成银子,同样的道理,用了粮票,同样也能免去客人的储存运输的不便,但对于蔡家来说,他只需要增加当地的收购力度,或者只用附近调拨,便能满足客户需求,并不需要大老远的押送过来,这其中的运输费用便能省下来自己赚。
另外,粮票作为一种凭证,事实上就是本应该钱货两讫的交易中断了一下并且延迟交易,毕竟客户来买粮票是已经付了钱的,但是蔡家却并不需要立即将粮食交付出去,而蔡家收到的银钱却已经可以投入到其他需要的地方使用了。
说起来复杂,但是徐宁只要想一想在现代生活中很多被坑的经验,比如什么收了会员费然后跑路的健身房美发店,什么全价卖出打折收回的月饼券螃蟹券更上升一点的,还有基金股票之类的把戏,有了这张粮票之后,就有了无数可以发挥的空间。
当然这样做有利有弊,同样便是写了十几张纸,当时徐宁也没能将这些仔细说明白,但不管是蔡传正还是蔡明旭,都是在生意场上不知道打了多少个滚的老油条,只窥一斑,便能想到其中无穷无尽的玩法,这不得不让他们感到骇然。
然而那厚厚的一叠纸,写的最详细还是第三个建议,也是当时蔡明旭和蔡传正商量之后,决定最先采纳的一条建议。
任何一个体系,不管是现代的企业也好还是这个时代的家族也好,甚至还包括国家政权,在壮大之后不可避免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源于自身的内部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