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宇领着王天一从大殿走出,穿过几条长长的走廊,便来到一处精致的小院。一路上王天一只觉周遭云雾缭绕,而云雾间的建筑一座座气势恢宏。不过,他却没有心思看这些,心里一直想着:先天脉轮闭塞,究竟是怎么回事?
“到了,师弟。”身前厉宇的这句话打断了王天一的思绪。
王天一跟着厉宇走进院内,院内极为简约,几张石凳,一个石台,再就是一个别致的木屋。厉宇领着他到木屋里,而屋内的布置如同院内一般,一张木床,一个书柜,一张木桌,几张凳子。
具体来说,“留仙宗”乃是修道一脉。而修道极重修心。正所谓“心如明镜方见明台”。所以住处往往简约,让居住者能够心无杂念。当然,这也是刚入门的修道者,才有这番显见的要求。修道到了深处,即便生死悬于一线,亦能心若明台,古井无波。并不会因为外在有任何影响。
“师弟,上床歇息吧,一路上路途劳累。”说完,厉宇熟练地从书柜上拿出一本书,然后坐在凳子上细细看了起来。
王天一却并未按他吩咐,而是坐在了他旁边,好奇地打量着他手上的书。
“对了,师弟你叫什么名字,师父他们都叫你天儿。”见王天一没有歇息的意思,厉宇便和他聊了起来。
“王......”王天一正欲脱口而出自己的原本姓名,忽地想到断灵山脉时留仙说的话,“我道号叫做炽天,师父给我取的。”
“哈哈。”厉宇听了却笑了起来。
王天一不明其意,疑惑地看着他。
“炽天,哈哈。师弟,你可知道号不能随便取的,你师兄我,早你五年拜师,也没取这道号。”
“为何?”
“道号嘛。乃是修道一脉,道术修炼到大成,可以独当一面时,方可取之,宣之于外。”厉宇不紧不慢地说道,俨然一副师兄教导新来师弟的模样。
“呃。那我告诉你我的本名吧。”王天一想着,自己刚入行,对外说个道号也确实有点不自知。
“不用,既然你的道号是师父他老人家给你取的,那么自然有他的道理,你的本名嘛,师兄也就并不想知道了。”
想不到自己这个师兄说起话来倒是有些意思。其实,留仙给王天一取此道号,乃是“王天一”这三个字于形上有违修道本心,对修道之途不利,说不定,日后还会因此名落入魔障,故取此道号夯基道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乃天下修道者总纲。
“对了,师兄,师父他们说的脉络闭塞,到底什么意思?”见到自己的师兄这么健谈,王天一不禁将心中困扰的问题告之。
“呃,这个一时半会也很难给你解释清楚。这样吧,我给你说说咱修道一脉的入门课程吧。”厉宇显然也对脉络闭塞一知半解,毕竟,他出自修仙界赫赫有名的厉家,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看的书中也不会记载。
“行的。”
“修道,乃是天下各类修仙路途中的一种,起源自约五万年前......”
“算了,师兄,你直接给我讲后面的吧,历史我不爱听。”王天一天生聪颖,反应奇快,这类人接触新事物往往快于常人,但耐心却不怎么好。
“好吧,师弟,你这耐性却是不行,还得多磨练磨练。”
“嗯,师兄教育的是。”对于村里的长辈教导自己,王天一常常这样搪塞过去。显然,这两个年纪相差不大的孩子,已然聊成一片。
“欲修道,须炼神。”厉宇掉起书袋来。但他也不是死背书那种人,说完第一句,便开始照着自己的理解和王天一讲了起来。
“神识,乃是修道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修道的开始。需要通过冥想,放空心神,逐步进入心神合一境界,方能锻炼神识。”
“师兄,神识,冥想,心神合一,是啥意思?”第一次接触到这些名词,王天一听的云里雾里,不禁问道。
厉宇并未答话,而是站起身来,走到书柜前,从中挑出一本薄薄的书来,扔给了王天一。
王天一接过,只见这本质地古朴,仅有十多页,而书面上,写着“灵觉真经”四个字。
“你将这本‘灵觉真经’看透了,便会自行锻炼神识了。”厉宇甩手道。
王天一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对了,这本书是谁写的。”
“相传,是五万年前灵觉真人所写,期间多次遗失,现在你手上的这本只是后来人按照记忆抄录的残缺版,”厉宇耐心说道,忽地反应过来,“对了,你不是不喜欢听历史的吗?”
“不好意思师兄,我只是感兴趣。”王天一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这本既然是残缺版,找书上说的练会不会出岔子啊。”
厉宇此时变成了无语。碍于自己第一天当师兄,还是耐着性子说道:“本宗所有弟子都是靠这本书入门,哪里会出什么岔子,再说,本宗脱身于道家一等一的宗门‘无妄宗’,此书也是从‘无妄宗’传过来的,你担心个啥。”
“不好意思师兄,我只是好奇。”
“与其问我这些无聊的问题,不如好好看书吧。这本书,你师兄我早就滚瓜烂熟了。”
“对了师兄,我还想问下,你之前说咱道家一脉起源于约五万年前,那之前又是怎么个情况。”
“唉,”厉宇不禁长叹了口气,“之前的事我也不知道,书中是这么记载的。”
“嗯,没事了,那我把这本书学会之后咧,该怎么做。”
“你以为这本书很好学吗,光看懂这本书,师兄我都花了一个多月,待将神识练至书中的要求,一共花了2年。”
“2年?这么久?”王天一天生活泼好动,每一刻钟都觉得很长,一下听到俩年这么久,有点打退堂鼓。当然,这种感觉只是稍瞬即逝。
“师弟,你可别小看这本书。师父跟我说,做任何事,基础最重要,要不然无论修道多久,十年,百年,千年,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一击即溃。而神识,便是我修道一脉的根本,同境界中,无人可与我们相提并论。”
“嗯,师兄。”“一击即溃”这四个字王天一可是听懂了。他可不是单纯的十岁小孩,由于在断灵山脉中长大,不知道与妖兽战斗过多少次,又有多少次死里逃生。败者,不仅要受到肉体的伤害,还会无时无刻受到精神的折磨。这一点,他深有体会。
他,不想失败,尤其是今后与妖族的战斗中。
想到这里,王天一突然觉得手里的这本古朴的书变得无比珍贵,将其牢牢攥在手里,甚至忍不住翻看起来。
“师弟,你也不要心急,今天才第一天,以后有的是时间看。这本书,师兄早已看完,就送你了,当作你的见面礼。”厉宇极为大方地表示。
“多谢师兄。”
“宇儿,你胡乱教你师弟些什么?”屋外,威严的声音响起。俩人一听,便知留仙来了。
其实,留仙早在二人聊天前便来了,见到两人聊得投机,王天一又举一反三的提问,颇觉有趣,便悄悄在屋外偷听,毕竟,只有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才更能敞开心扉。只是,此时王天一快要被厉宇带偏了,才不得已现身。
“师父。”二人异口同声叫了起来。
留仙缓步从屋外走了进来,坐在木凳上,望着厉宇,故作生气道:“你师弟如果听你的照这本书练,非得走火入魔不可。”
厉宇哪知情况这么严重,但早就听师伯们说过,走火入魔对于修道一脉,乃是凶险异常,一个不好便会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不禁头冒冷汗,对着王天一拱了拱手,说道:“对不起,师弟,差点害了你。”
“没事,师兄。我身有缺陷,定不能像你们那般正常修行。”王天一恭敬地回了个礼,不紧不慢说道。
这下,倒轮到留仙吃惊了,想不到自己新收的徒儿竟聪慧至此。
“哈哈。”留仙不禁笑了起来。
两小听到师父的笑声,顿时松了口气,气氛又活跃起来。
“对了,师父,师弟的脉轮为什么是闭塞的。”厉宇问道,他虽知道脉络闭塞无法修仙,但其中缘由却是全然不知。
“你师弟还在娘胎时,周遭灵气稀薄,导致脉轮先天发育不全。”王天一心中早已接受,他生性纯良,压根就没有抱怨自己出身的想法。
厉宇眼里流露出同情的神色来。
“我们人族,对天地灵气的感应,全赖于自身的脉轮。而我们修仙,无论哪个宗门流派,都是以脉轮为基,引天地间的灵气入体,再加之以用,从而获得各种威能,与妖族,魔族抗衡,立足于天地间。”留仙的话言简意赅,加之两个小孩都天资聪慧,一下便听懂了。
“天儿,先天脉络闭塞,若照这本'灵觉真经’练下去,必会因为没有灵气提供,导致还未形成的神识崩溃,自此变成个傻子。”留仙耐心解释道。
听了留仙的话,厉宇十分内疚,忽地,无比郑重地对王天一说道:“师弟,日后师兄一时疏忽,差点铸成大错,日后师兄一定会好好补偿你。”
王天一本就是心怀宽广之人,加之这件事全是自己再三追问导致的,也心怀愧疚,连忙说道:“师兄,全怪我缠着你问这问那,这件事全赖我。”
自己的两个徒儿才见面便情谊深重,看来两人应是有缘,留仙心中十分满意,见到两人各自担责,且有不休之意,便岔开话题说道:“不过,天儿若只练到冥想这一步,倒没什么问题,亦可打下些基础。”说着,翻到“灵觉真经”第四页,望着王天一说道,“练到此页就可,后面的,待你的天轮重塑后,便可接着习练。”说完,将书递给了王天一。
“好的,我记住了,师父。”王天一接过书,将留仙指的那一页折了起来,作了标记。然后,迫不及待翻到第一页,认真看了起来。
“我还得有点事得去处理,天儿,明日天亮便和为师启程去‘离天宫’,今晚好好休息。”留仙嘱咐道。
“好的。”王天一答应道。
“宇儿,抓紧修炼,可别让你的师弟赶在了前头。”留仙不禁打趣道。
“好的,师父。”厉宇回答道,也继续看起手上的书来。
修道一途,本就重在个人参悟,见两个徒儿专心致志,留仙也十分放心,运起缩地成寸,瞬息间从小屋消失不见。此时的他,还有件“大事”要去处理。
王天一所处村落虽偏居在山脉深处,但记事起便在母亲的教导下识了字,这本“灵觉真经”显然是经过一代代后人的修改,读起来倒是通俗易懂。
“夫我人族,秉持天地灵气而生,体内自有贯通周身之脉轮,上至大脑中之脑髓,下至脚末之脚趾。脉轮脱胎于血肉,但并非血肉,而是天地间的灵气所成。故我人族可以之沟通外界之灵气,将其引入体内,供我所用。
引天地间的灵气入体之法,各有不同,当世之时,人族修仙界皆是以外物刺激人体内之脉轮,老夫出身凡俗之家,无缘借助外物,幸而于无意中发觉人体内自有御脉轮之物,此物便是人的精神意志之力,伸手拿起桌上的杯子,便是以精神御人体四肢,而将精神之力锻炼足够强大之后,便可如同控制四肢般御体内脉轮吸收周遭之天地灵气。
当能以精神之力控制脉轮之后,便可称之为‘神识’。
人族,天生蛮力筋骨皆远不如妖族,但若要与妖族抗衡,依老夫之见,须得取长补短。以我人族强大之神识,御天地灵气,与妖族相抗。
锤炼神识之法,老夫穷尽精神,终将其完善,遂将其记下,供后人观之。
——灵觉真人记”
“神识?”王天一终于知晓神识来历,“原来神识就是一股更强的精神之力。”
王天一翻开第二页。
“精神之力,便是无时无刻脑海中的念头,而凡俗之人心神大多耗在生计之上,一生中所思所想,皆是平常生活中之琐事,故堪堪活至百岁,精神之力并未得到锻炼,只是徒增念头罢了。
精神之力,如同身体之血肉,若每日消耗力气劳作,一日三餐皆得补给,日复一日,体力便会增强,力气也会增大。这便是最浅显的锤炼肉身。而锤炼精神之力,便如同锤炼肉身一般。
不过消耗精神之力的方式,与消耗力气锤炼肉身截然相反,乃是一个‘空’字。
放空自己的脑海,不去思索周遭任何事物,不去思索任何念头,忘却所有的一切,直到忘却‘我’的存在,逐渐进入忘我的境界。”
“原来是这样,锻炼神识要反其道而行之”王天一喃喃道,“怪不得村落里的老爷爷们,活了那么久也不知道神识的存在。”
“不知道这位灵觉真人怎的会发现如此妙法?”
其实,当年的灵觉真人,自幼时便是个励志修仙不安分的主,无奈出身太低,求师各大宗门皆被拒之门外,如此反复辗转奔波于各大宗门之间,竟白白耗费了大半辈子光阴,直到五十岁那年,求师于炼体一脉的三流宗门,仍旧被拒之后,大彻大悟,从此断绝了修仙的念头。由于他半辈子都在奔波之中,并未攒下积蓄,平常都是走到哪,见到有招散工的,便去做上一段时间,以此攒些盘缠,如今半截身子入土,也没人敢在招他,干脆行乞度日。又自觉对不起家里父母长辈,多年未曾回家,自己的父母亲朋怕是早已不在,没脸回去,便一路向着人烟稀少之地行去,心里想着找个深山野林,当作自己的最后一站,倒也自在。直到来到如今的断灵山脉这一带。
当时的断灵山脉,并不叫此名,只是块群山掩映,灵气稀薄之地,故也不在任何宗门管辖范围,加之距离妖族地域颇近,妖族入侵人族,常经过此地,所以亦没有任何人族居住在此。
灵觉真人在此地,每日采些野果,喝些清泉,虽说饥不果腹,但也能勉强支撑身体所需,他已是垂垂老矣,没有精力和体力折腾,便想着什么时候动不了了,死在此地便是了。他此时也是万念俱灰,早已忘却生的本能,每天除了吃喝之外,便是一动不动待在树洞里。如此孤身一人待在深山过了月余,竟是自然而然进入了忘我的冥想境界。从此之后,每日的冥想便成了必修课。如此又过了半年,他便锤炼出了神识,第一时间便感应到了周遭稀薄的天地灵气,而内视自身时,发现了体内玄妙的脉轮的存在,并且发现体内的脉轮和周遭的天地灵气有所感应。遂以神识御脉轮引天地灵气入体,从此打开了道家修真的大门。
至于灵觉真人后来如何如何,此时讲起来怕是得另起一书,只知道他最后成为了道家的开派宗师,本人亦是活至三千多岁才寿终。
这本“灵觉真经”就是他本人所著,历经数万年,一直被当做道家一脉修仙的入门教材。
接下来书中的内容,便是教导具体如何进入冥想中的“忘我境界”的方法。王天一依法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