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一下,因为粮仓就在军官掌控下。
他们想贪污,是按兵员实数领粮,然后克扣士兵口粮……
还是,多报士兵数据,多领一些粮食?
这两条方法,他们会选哪一条?
很显然——
将领要是让手下吃不饱……
大家都是世代当兵的,将领不怕上了战场,后背射来冷箭吗?
也就是说,只要粮仓的管辖权在军户手上,就算贪污,他们也会保证军户的正常口粮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皇帝招呼一声,当兵的当场就会打开粮仓,背上粮食,去皇帝身边。
既然粮仓被拿走,文人集团又布置了这么大一张天罗地网。
将领想贪污,就只能在口粮上做手脚。
更别说——文人稍微拖延几天,拿不到粮食的士兵……
他不跑路,难道等着饿死吗?
这就是66万士兵,忽然逃亡的原因!
这可是杀局中布局最早、谋划最深、刀子最狠的一招!
当然,这个杀招不一定是针对朱祁镇的。
但是——必然是针对朱家皇帝的!
——自此以后,只要朱家皇帝不听话,粮食就发不到位。
粮食发不到位,军官就只有克扣口粮,士兵就只有逃亡……
士兵逃亡,边防不足,外敌就要侵犯。
外敌来犯,皇帝就要掏钱……
死循环!
欧耶!
完美!
自此以后,皇帝就只能和咱们掰腕子了,再也无法惦记咱们的海外领地。
多好!
又能安心挣大钱了!
到了后来,又出了个小皇帝,有个牛人,玩了一手更狠的。
自此以后,文人集团捏着皇帝的粮仓,皇帝却只能掏出真金白银,交给兵部。
兵部找人分包,再从文人集团手上,将粮库里的粮食买回来,发给当兵的。
完事,各部还要“照例漂没”……
这是懂工程的。
总包、二包、三包……八九十来包……
而这条规矩是谁定的?
张居正时期的文人集团!
大明以前是收实物税,也就是直接收粮食。
张居正改革后,老百姓需要先找士绅卖粮换钱,再拿钱给官府交税;
皇帝还要拿着钱,再从士绅手上换成粮。
这一手狠啊!
不但吃了上家吃下家,更是里里外外、倒倒腾腾,前后左右吃了个十几遍!
自此起,大明原本存粮足够全国吃三年——变成了一粒粮也没有了!
张居正改革,站在百姓角度上,天下乌鸦照样黑。
士绅收粮,压价是正常操作。
小吏收税,刁难是正常过程。
站在国家角度上,这是亡国之策。
那要是站在士绅角度上,那这可就是仁政了。
屁股不同,看待问题的答案,是绝对不一样的。
所有的分析啊,就看你站在谁的那一边……
比如——他们前段时间,遍布抖音的舆论:狼犯错,不能限制狼崽子当官……
屁股坐对,绝对正确。
……
这么多证据,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三杨拿走粮仓——就是为了图谋控制皇权!
明英宗不听话,那就成了削弱朱祁镇对军权掌控能力的最佳手段!
因为——军户管理粮仓,只需要朱祁镇一份诏书,大军就能立刻出发!
土木堡之前,石亨这个将领,敢跟三杨对着干。
他怎么这么有胆?
就因为他有粮,文臣无法拿捏武将!
土木堡之后,将领就成了文人集团的狗!
哪怕到了南明,依旧如此!
南明乱世!
士绅竟然不直接掌控军权,就能无忧无虑……
不就是因为这个么!
再牛逼的大军,饿你三天……
还骨头硬?
那就再饿七天!
……
为什么朱祁镇出了北京,各地立刻就乱套了?
粮食大权没了!
带兵的,被攥住了喉咙管……
正如袁承焕、孙承宗对待勤王援军那样——娘的皮,不听话,老子让你饿着肚子,来回跑几百里!
敢来支援皇帝?
老子饿不死你!
看看、看看……
一模一样的套路!
仔细看看土木堡之变中,边将的态度……
就会发现,与大明的一件往事,简直就一模一样——
靖难之役!
朱棣装疯卖傻,绝地翻盘。
只剩900护卫,朱允炆都打破北京城了,打的最厉害的先锋,立马被召回。
下一刻……
朱棣900变十万!
朱祁镇这一次土木堡之变,也一样。
也先就三万人,刚刚还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明军,却任他驰骋。
也先带着朱祁镇,就跟遛弯一样,来到京师城外……
明明随手就能弄死也先的边将,却坐看瓦剌横冲直撞,绝不出城迎战,绝不打赢瓦剌。
为啥咧?
靖难之役,他们就是这么做的啊!
打生打死,那是朱家人的内部事……
……
三杨真是正直大臣啊!
我们“绝不会贪污”的文人集团,接管了粮食大权,是绝对不会“贪污”的。
不过短短13年时间……
大明的军户们,就已经逃走66万人!
当然,你要说,这是朱祁镇当政,不管文臣的事……
粮食大权被拿走后,天顺三年,就清查了一次。
结果,逃亡军户高达120万人……
这时期,可是三杨主抓一切权柄吧!
……
这66万人逃亡。
只能说明朱祁镇掌权后,他们收敛了一些,不敢继续如此肆意妄为了!
……
如果于谦忠于皇帝——请问,他在哪里?
他为什么不指出这个问题?
事情已经发生,他为什么不站出来,指出问题所在?
我摆出来时间线后,只要脑子还带点拐弯能力,就能看清楚的问题。
为何——于谦闭嘴不言了?
就因为他是文臣集团的一份子!
或者,在缩小一点——他是长三角文人士绅集团的一份子!
他效忠的,不是朱家皇帝,而是这个文人集团的核心利益!
再说一个扎心的事实——
就在于谦上奏分发穷苦百姓粮食的奏疏,得以执行之后。
不单单于谦得到了山西、河南的民心。
(于谦得民心,是他能够打赢朱祁镇夺京师之战的核心,也是他必死的另一个原因。
京师保卫战中,于谦一声令下,短短一个月时间。
从浙江、南直隶、河南、山西、山东,调兵、民近三十万人。
并且,调走了126万件兵器!
单单火炮——800门!
装炸药的神火飞鸦火箭44万支!
火枪超过3万柄!
这个动员军队、民夫、调动军械的能力,就是于谦必死的主因。
一个兵部侍郎,竟然有这么大的能力,他不死谁死?
前脚朱祁镇就遭遇了无法理解的叛乱,后脚你就来展示自己……
他还能活着吗?
这就算了,短短几天时间,于谦就将通州的900万石粮食,全部运回北京。
好吧,军权、民心、粮草、武器……
全占了!
这就是朱祁镇要杀他的另一个原因——后勤保障能力如此之强的于谦,偏偏在朱祁镇出征的时候,让皇帝断粮数天之久!
朱祁镇复辟,不管于谦是忠是奸,他都只有死路一条。
正如——不管张居正是好是坏,万历掌权,必然要清算他!
拿了不该拿的权利,站了不该站的队,在政治上,就没有活路了……)
……
于谦通过分发粮食,尽得河南、山西民心。
甚至到了一声令下,几十万民夫进京的程度。
其他人自然不甘落后。
就在正统六年,于谦拿到分粮权利后,文人集团,更是给朱祁镇上了这么一份统计:
北直隶境内,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四府所属州县有饥民1万多户……
真定府所属州县有饥民34880户……
山东兖州府所属沂州逃移者5500余户……
济南、青州、莱阳、登州四府所属州县逃户甚多,抛荒田地21980顷……
诸城一县逃户2400余……
为何忽然多了这么多有零有整的数据?
这不就是在告诉朱祁镇——
“快点也给我们放粮的大权吧!
不单单是于谦治下有穷鬼,我们治下也有啊!”
兄弟们,能明白文人的这个操作吗?
这都是经济啊!
这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你们懂的……
不明白的话,看看十年前的廉租、低保……都有谁……
……
那么朱祁镇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有!
王佐在朱祁镇继位后的宣宗十年,提出了转移粮食归属权的奏章。
朱祁镇初掌权后,就开始动手了。
正统六年。
户部尚书刘中敷,直接被下狱。
然后文臣换了王佐上来。
还是被下狱。
这是尚书,至于之下的侍郎,朱祁镇抓了一大堆。
就连于谦,也被下狱了。
朱祁镇的态度已经很明确——
他要查粮食问题了!
文官集团自然不能放任王佐等人被审讯啊——一旦朱祁镇知道了真相,那还得了?
君臣相斗之下,那时候手中权力不大的朱祁镇。
只能退让,将他们放了出来。
这里只讲于谦,作为第一个请求发粮的人,他直接被关了三个月!
就算被放出来后,朱祁镇却只同意对他降职使用。
直接从侍郎,降到了大理寺少卿。
然后又在山西抓住他,给丢进监狱。
朱祁镇的想法很简单:
京师无法动手?
好!
我让锦衣卫去地方审讯!
但是,朱祁镇算漏了一点:
前文讲过——于谦在河南、山西大发国粮……收尽民心!
在当地,他民声很好啊。
就在一瞬间,于谦被抓的消息,就传遍了河南、山西。
老百姓不远千里,赶到山西监狱纷纷求情。
眼见百姓越聚越多,朱祁镇撑不住了。
他不能因此闹出民变!
朱祁镇只得再次放了他,并恢复了他两省巡抚的职位。
但是,侍郎没了,只有大理寺少卿的头衔。
(于谦的职务,到了正统十三年,才又加回来。)
正统八年,朱祁镇掌权后,又来动手了!
吏部尚书郭琎,革职。
廷推换上王直,还是给下狱了……
但是,很遗憾,文臣集团的权利太大,最后朱祁镇——只能再次将人放了出来。
……
接连两次动手,都失败了。
但是,朱祁镇并没有退缩,既然朝廷中央无法下手,那就从地方下手!
正统十年,朱祁镇掉了个头,开始查粮仓。
这一查……
查到了哪里,哪里就开始失火!
十年:羽林前卫、忠义后卫,粮仓着火。
十一年:京都、太仓、大宁中卫、彭城卫、南京新仓,粮仓着火。
十二年:景陵卫粮仓着火。
十三年:忠义前卫粮仓失火……
……
这都是惯例了,历朝历代,只要查粮仓,岂有不失火的!
文人集团:
傻逼,老子们好不容易才抢来的好处,你还想查?
你查一座,老子们就烧一座!
让你查无可查!
……
兄弟们将自己带入朱祁镇的角色上,来仔细想想——
你南征北战无敌手,连蒙古都给干趴了。
偏生内政上,处处碰壁,每每自己查到了一点苗头,马上证据链就断了。
你是会罢手啊,还是要继续深究呢?
我猜——朱祁镇,一定会继续查吧……
……
我前面讲了粮食问题、外部问题、内部问题、绅权皇权争斗问题。
来说朱祁镇被俘真相吧!
正统十四年,四月。
就在土木堡之变的三个多月前。
福建叛乱的头目之一邓茂七、麓川叛乱的头目思机发,纷纷被大军抓了回来。
你们说,以锦衣卫的手段——有没有撬开他们的嘴?
朱祁镇是不是——知道了什么不该知道的消息?
他会不会再次动手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某群人是不是要做些什么?
果然!
五月。
朱祁镇亲自下令,命锦衣卫在东厂的带领下,抓捕前福建巡按御史柳华。
早已调任山东按察使副使的柳华,立刻服毒自尽。
速度之快,就连锦衣缇骑都跑不过……
朱祁镇大怒,下令将柳华抄家,男子戍边,妇女没入浣衣局。
线索又断了。
这时候,一个人怕了。
他就是时任浙江巡按御史黄英。
《明史》在一百六十五卷,留下了这么几个字——“恐得罪,具白澄止兵状。”
啥意思?
恐得罪:害怕自己有罪;
具:在这里是秘密上疏;
白:坦白;
澄:是一个人;
止兵状:让士兵停止的事。
这个叫“澄”的人是谁?
现任福建御史汪澄!
也就是说,浙江巡按御史黄英,害怕自己牵连进去。
于是秘密上奏,说汪澄曾经要求地方不要抵抗叛军!
他将自己知道的消息,悄咪咪密奏给了朱祁镇。
证据再次到手了!
锦衣卫立刻出动,这一次,应该是有军方的人也参与了。
因为此时的靖难功臣宁阳侯陈懋,就在福建平叛。
汪澄没跑开,甚至都来不及自尽,就被抓了。
而汪澄又把另一人咬出来了——再前一任福建御史柴文显。
好家伙,连续三任福建巡按御史!
我尼玛!
又是窝案啊!
朱祁镇调动锦衣卫,立刻审讯之后,是怎么处理的?
《明史》是这么记载的“遂俱下吏,狱成。”
下面的吏员全抓!
“狱成”——招供了!
他们招供了什么?
招供了什么,按照江南那帮人修《明史》的惯性,是绝对不会记载的!
但是有个结局。
朱祁镇下令将柴文显施以“磔刑,籍其家。”
也就是本人千刀万剐,全族诛杀,未成年流放!
而汪澄,被判处腰斩弃市。
同时,朱祁镇下令将宋新、按察使方册……等,十人俱坐斩!
也就是说,这件事,成为了朱祁镇的突破口。
一次性斩杀十几个省级高官,还要么判处凌迟处死、夷全族,要么全部砍死……
这个案子的规模,就可想而知了!
能让朱祁镇如此大动干戈的,你们说这会是什么供词?
朱祁镇是不是抓到了冰山一角?
以少年天子的脾气,他会善罢甘休吗?
好事接连而来!
这些人的被抓,震住了官场。
这个时候,一个湖南官员出场了。
担任浙江巡抚的安化人张骥,他一出手就是王炸!
他设计诱捕了已经自称为王,建国号太平,建年号恭定的反贼大头领——陈鉴湖。
张骥为什么出手?
因为江南圈子,在明初是很固定、且排外的——核心成员全是南直隶、浙江、江西出身。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担任阁辅大臣、六部大臣的,一大半都来自这些地方。
整个明朝,这些地方出身的重臣人数,就能单挑全国。
这个地方,现在叫长三角。
对外贸易重地。
呵呵——明朝也是,宋朝也是,元朝还是。
哦,清朝也是……老蒋也是……
这些人对外疯狂打压,对内相互扶持。
建文时期,朱元璋尸骨未寒,文臣第一时间就恢复了举荐制。
比如方孝孺,这家伙一个人就举荐了八百多人为官。
举荐,就是连举人都考不上的那种。
因为明初——举人出身进了中央,身居要职的,不要太多!
朱棣靖难成功后,清扫这些人,却莫名背上“诛十族”的黑锅。
……
也就是说,张骥不是这个集团的人。
他投靠朱祁镇,是非江南籍官员的日常选择。
朱祁镇给他的加职,一样是大理寺少卿。
和于谦平级。
张骥帮助了朱祁镇,能落好吗?
自然不会啊!
果然,张骥马上就被清除了!
就在同年,朱祁镇出事之后的第一时间,于谦召正在平叛的张骥进京。
离任后刚走了不多远的张骥,在半路暴毙!
身为一省巡抚,加职中央重臣,死了就像死条狗一样,没有一个人去查查……
他为什么而死……
纳闷不?
一个跟于谦平级的封疆大吏,世人竟然一点印象都没有。
哦?
于谦打赢了京师保卫战啊!
那——张骥还灭了一个国呢!
于谦英名天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