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佑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洛阳紫微宫。
距离朝廷大军祭天讨辽已经快两个月,作为后方的洛阳基本上还在正常运转,朝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调集粮草运往前线,支援朝廷跟契丹的大战。
此次朝廷出动三十万左右的大军讨伐契丹,对于朝廷来说压力也很大。好在有江淮等地的粮食,短时间粮草肯定不缺,支撑三十万大军半年以上所需,问题不大。
朝中有赵观文等人坐镇,倒也没发生什么大事。
宫外没有,宫内却是有些不稳定。
很简单,没有李柷在,李贞仪这个皇后更加跋扈。
这段时间,李贞仪看杨氏更加不顺眼,双方也不是没发生冲突。在后宫中,若是太后不插手,皇后有着绝对的权威。
照理说李贞仪作为皇后,即便是没有诞下皇长子,但其所生的二皇子是嫡子,成为太子是迟早的事。可李贞仪偏偏看皇长子不顺眼,几次三番想要除去这位皇长子。
但她不能表现出来,也不可能真的动手去加害皇长子。
但身边的却给她出了一个主意,“皇后娘娘,若是大皇子出了意外,娘娘担心的事不就不会发生了?”
“出意外?若是被陛下知道,定会严惩本宫。
”听到婉秀这话,李贞仪听闻直摇头。
婉秀就是她当初陪嫁的侍女之一,因为并未诞下皇子或者皇女,所以身份还是宝林。
而同样是陪嫁侍女身份的李婉容,因为诞下八皇子,早早获封美人,身份比她高了两个档次。
虽说美人在宫中后妃位列第五等,但也是二十七世妇序列之一,比位列第七等的宝林强了不少多少。而且美人侍寝的时间也要比宝林多,再次怀上龙子、龙女的可能性就更大。
这就形成了一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局面。
说是不嫉妒,那是不可能的。
但婉秀因为跟在皇后身边,地位并不低,只是在侍寝上却是很吃亏。
婉秀听闻低声道,“这事又不用娘娘亲自动手,只要制造一个意外,难道还能怪到娘娘身上不成?只要没大皇子,杨氏那个贱人拿什么跟娘娘争?”
“你的意思是?”想到有机会除去杨氏这个心腹大患,李贞仪还是很心动的。
但这事并不小,所以她也得谨慎一点,这要是把自己牵连进去,可就麻烦了。
“婢子听闻大皇子一直想要学骑马,何不想办法成全他?只要在骑马期间出了意外,也怪不得旁人。
除了这个办法,还可
以制造落水或者爬山出现意外。若是娘娘担心事情闹得太大,还可以找宫女引诱大皇子,若是闹出丑闻,大皇子自然就失去了跟二殿下争夺储君的机会…”
也不知道婉秀这几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接连出了好几个阴损的主意。
而李贞仪听到这些建议,开始还有些犹豫,但想到只是让大皇子出丑闻,并不能永绝后患。可要是大皇子真的死了,这件事又容易闹得太大,不好收场。
想到这里,她就有了主意,“大皇子毕竟是大皇子,若是意外夭折,肯定会引起陛下的怒火,本宫承受不起。若是可以,让大皇子变成废人,但不能牵连到本宫。”
婉秀一副了然于心地点头,“婢子明白,可以让其他几个妃嫔宫中的人去完成这事,只要事后灭口就是。这样一来,就不会牵连到娘娘,还能为娘娘除去一大威胁。”
李贞仪满意地点了点头,坚定了利用这个机会除去杨氏这个后患。
……
虽然唐军前面有拒马,还有干涸的河道。
可因为之前的室韦骑兵的冲锋和牛群的进攻,河道中堆满不少人、牛和战马的尸体。越堆越高,密密麻麻的尸体几乎填满河道和拒马前的空隙,在牛群
后发起冲锋的契丹骑兵可以踩踏着己方同袍的尸骸,翻越过河道和拒马,直冲入唐军阵列。
而在河道和拒马后方阻挡敌人的,是长枪组成的枪阵。
一排排雪亮长枪组成的枪阵坚若磐石,身前有刀盾兵持盾抵挡飞来的箭矢,一眼望去整个防御阵型固若金汤!
契丹军队很少这样大规模进攻步兵方阵,他们的轻骑兵对付骑兵还有办法。对付枪阵并没太好的办法,还是老一套,轮番进攻,总能突入敌军的方阵。
于是,最前面的契丹军队发起了一轮进攻。但并不是全部军队都是如此,包括两翼的骑兵也是,即便是在现在,契丹军队依然在践行他们的车轮战进攻战术。
即便是现在有机会攻入唐军方阵,也会后继乏力,因为唐军会拼死反击。可一旦轮番进攻后,唐军的防御就没有最开始那么严密,总有漏洞可以钻。
已经开始决战,所以契丹人也都拼了。
若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场仗打起来就会很吃亏。
于是在契丹军队的轮番进攻下,临近未时的时候,契丹军队终于杀入唐军阵列之中!
位于后方的李嗣源坐在马上,一身戎装,观望战情。
旁边的将领有些着急,“郡
王,要不要吾等率军冲杀上去?再任由契丹人这般冲锋,怕是全线阵列要被这些草原蛮子冲开了!”
李嗣源并未着急出动,虽说他已经亲自领兵,但是否出动,也需要李柷的同意,而且战场的局势也没有到不可力敌的地步。
在中军,契丹骑兵虽然杀入了唐军的阵列,但长枪兵组成的防御阵形依然没有崩溃,双方陷入了短兵相接的境地。总得来说,契丹骑兵虽然攻入了唐军的阵列,但进攻的脚步也被拦下。
而两翼的骑兵交战,唐军也没有落入下风。
双方都是采取‘侧翼迂回,前后夹击’的打法,但双方目前都未完成侧翼的迂回。正面作战陷入僵局,四万多步军面对契丹几万骑兵的冲锋,依然有很强的战斗力,并未落入下风。
安东军就不说了,毕竟常年跟契丹交战,战力不俗。
左卫可能要差一些,但仗着装备优良,依然稳住了防线。而且左卫的骑兵反而打的右翼契丹骑兵节节败退。
这个时候并不需要李嗣源去增援。
要知道,李嗣源此时率领的左龙武军骑兵和武漳率领的左神威军骑兵都是预备队,此时就投入,有些早了。
毕竟契丹那边也没有投入全部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