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万夫辟易,关羽一日破公安
在刘封强攻江津口的同时。
驻扎在公安津口的关羽也再次引重兵来到公安城下。
公安城虽然坚固,但关羽却是笃信泰然。
让岳举、杨兴、严成、何元、罗延、余化六人分引两千人,围了公安城东西北三门。
关羽则亲自带兵围了公安城的南门。
四门军士都熟练的在公安城外挖埋鹿角、修筑高垒等。
围城的手段,早在围樊城的时候,众将士就已经轻车熟路了。
看着城下忙得热火朝天的关羽军,城头的诸葛瑾和孙桓只感觉头大如牛。
关羽的攻城手段太娴熟了!
面对公安坚城,既不搦战也不攻城。
而是直接在四门埋鹿角、筑高垒,一副要将公安城变为孤城的姿态,这是在给公安城内的官吏士民施压。
刀,始终在出鞘前,最具威胁。
因为不知道刀会何时出鞘、会以什么姿势出鞘,也不知道出鞘后会攻向何方。
当然。
也可以选择先下手为强,趁着对手刀未出鞘的时候先砍死对手。
然而。
想先砍死对手,得有比对手更强的武力。
显然。
以诸葛瑾和孙桓的武力还不够先下手为强。
带兵出城与关羽对阵厮杀?
诸葛瑾只是诸葛瑾,不是诸葛正我。
孙桓只是孙桓,不是孙猴子。
不仅如此。
昨夜关羽“看”诸葛瑾面子放城外的吴兵入城,看似增加了公安城的守备人数,实则降低了公安城的守备士气。
诸葛瑾终究还是太缺乏临阵应变能力了。
墨守成规,只能应付一般的对手;随机应变,才能应付厉害的对手。
不放城外的吴兵入城,虽然会令城内军士寒心,但被诸葛瑾和孙桓抛弃过一次后的吴兵,即便入了城也不可能再信任诸葛瑾和孙桓,还可能会煽动其他吴兵。
信任一旦有了裂缝,将和兵就会变得陌生。
没了兵的信任,将也就没了威。
将若无威,也就无法让兵遵守军令。
昨夜是否应该放城外的吴兵入城,是要综合考虑利弊的。
两害相权取其轻,而非简单的一句“军心必乱”。
直接的后果就是:仅仅过了半日,关羽兵临城下的消息就在城内流传,且越传越多。
等诸葛瑾和孙桓觉察到时,流言已经失控了!
“太守,关羽选择围而不攻,定是想等城中流言尽起,然后里应外合。我以为,可先将城内投降的官吏和城中大户都软禁起来。”孙桓凝声提议。
诸葛瑾吓了一跳:“若是如此,城内民心尽失啊!”
孙桓此刻已经顾不得民心不民心了,道:“太守,只要守住了公安城,丢掉的民心还能再安抚回来;可若丢了公安城,就算民心还在,也跟你我无关了。”
诸葛瑾犹豫不决。
孙桓是个统兵的,考虑的更多是军事上的利弊。
诸葛瑾是南郡太守,考虑的更多是士民能否支持孙权入主南郡。
若将城内投降的官吏和大户都软禁了,今后这公安城中谁还会对孙权忠心?
能守一时,能守长久吗?
然而,战场上最忌讳的就是迟疑不决。
考虑太多,就等于是什么也没考虑。
诸葛瑾的犹豫不决,看得孙桓心中焦急:“太守,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若太守不忍动手,就由我亲自带兵去软禁他们。待退了关羽,太守再治我扰民罪,足以安抚不服。”
在军事上。
孙桓的确比诸葛瑾更果决,竟主动要求当黑脸。
然而。
即便如此,诸葛瑾依旧没有下定决心。
诸葛瑾这个人吧,论军事的确很菜,跟宋襄公一样都喜欢讲道理守规矩,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可要论人品,却没人能挑的出诸葛瑾的毛病。
史载虞翻因为狂放直率而被流放,只有诸葛瑾多次为虞翻说情,让虞翻这个江东喷子都不敢喷诸葛瑾人品而只敢称其“敦仁厚义”。
因此。
当孙桓说出“待退了关羽,太守再治我扰民罪”这句话的时候,诸葛瑾就已经在心底将孙桓的请命否决了。
昨夜为了守住公安城而抛弃军士,已经让诸葛瑾觉得惭愧了。
若今日为了守住公安城而让孙桓去行扰民事还要让孙桓担责,诸葛瑾觉得这样做了自己都不配当人了。
最终。
诸葛瑾选择了让孙桓巡视四门,由自己亲自去城中安抚民心。
孙桓虽然心急但也无可奈何。
毕竟。
诸葛瑾才是南郡太守,孙桓只是武卫都尉。
且公安津口丢失本是孙桓的主责,诸葛瑾从始到终都没怒斥过孙桓兵败误事。
然而。
战场不会因为诸葛瑾讲道理守规矩就会偏袒诸葛瑾。
尤其是公安城本就是吕蒙用计骗傅士仁投降才失陷的,对城中不服孙权的官吏士民而言,诸葛瑾的讲道理守规矩就是个笑话。
抢了我们的前程坏了我们的家业,然后告诉我们要讲道理守规矩?
关羽引兵在外的时候,我们只能俯首帖耳被迫听你诸葛瑾讲道理守规矩;现在关羽兵临城下,还想让我们继续俯首帖耳的听你诸葛瑾讲道理守规矩?
脸呢?
诸葛瑾的安抚,非但没能稳住城内民心,反而让城内的流言得到了证实。
原本只是听闻关羽兵临城下,流言并未得到证实。
结果诸葛瑾一安抚,流言就变成了铁定的事实。
在城内的官吏士民眼中:诸葛瑾已经窘迫到要拉拢城内的官吏士民了。
没几个人是傻子。
若诸葛瑾真有守城的能力,又何必来拉拢?直接甩一个强硬的军令:生乱就杀。
顾忌家小性命的官吏士民判断诸葛瑾有守城的笃信,还真会认怂。
可现在的情况却是。
诸葛瑾先怂了!
于是乎。
一些胆大的官吏大私下一商议,直接就将自家房子给点了。
而城中胆大的士民也有样学样,各自找了些破房子,一把火就点了。
这群在城内放火的官吏士民,还一个个叫嚷着“有贼子放火,快救火啊”,诱引巡逻的吴兵在城中乱跑。
一时之间。
公安城内多处起火,不仅引起了城内动乱,还成功的给了关羽提示。
关羽当机立断。
直接调派弓弩手上高垒,对着城头放箭。
喊杀声如雷鸣般响起,回应城内点火的官吏士民。
城头的吴兵见城内火光四起,又见城外的关羽军忽然开始了强攻,一个个皆是心慌不已。
哪怕是普通的小兵,也猜到了关羽有内应!
孙桓持枪督巡城头,当场斩杀了两个怠慢军心的军侯试图震慑军心。
然而这个举动,直接让城头的吴兵心态炸裂了。
尤其是昨夜被抛弃的吴兵,心中更是不忿。
一个被吓坏了的军侯更是聚众高呼:“孙桓无道,昨夜抛弃我等,今日又欲斩杀我等,不如投了关将军!”
孙桓大怒,张弓一箭就将高呼的军侯射杀,一双狼一般凶狠的眼睛扫视左右:“再有乱军心者,这就是下场!”
然而孙桓的凶狠并未震慑住想降的吴兵,这一箭反而更加激起了众人的惊惧。
惊惧到了极点,人就会变得忘我。
这忘我后是逃跑还是反击,每个人都不一样。
当一个惊惧忘我的弓箭手忽然向孙桓射了一箭后,场面就变得不可收拾了。
这公安城内的兵,除了吴兵外还有原属于傅士仁的汉兵。
虽然大部分汉兵都是谁给饭吃都跟着谁,但人多了总会有几个想要趁机谋出身的。
物竞天择,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东门一军侯趁着孙桓无暇他顾时,直接带了百余人冲杀城门,砍翻了城门口的吴兵,将城门给拉开。
岳举和杨兴见状,兴奋的率众冲入公安城。
又分兵两路,一路走城中大道冲杀南门城门,一路走东门城头冲杀南门城头。
骤闻变故的孙桓,又惊又怒,一面分兵去城门口守住城门,一面带着亲兵直冲南门城头而来的岳举。
岳举虽然只是个假校尉,但生得也是极为壮硕。
见到孙桓杀来也是丝毫不惧。
先登的功劳就在眼前,若因惧怕而放弃,那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虽说先登论功常指的是第一个登上城头的,但这也有个隐性的前提,那就是你能在城头站住脚跟不会被敌人给击退。
“击退此贼,我与众人同享先登大功!”
岳举高呼一声,率先冲向了孙桓,身后众军士尽皆兴奋,纷纷红了眼。
“好胆!”
孙桓心中恼怒。
一个无名小卒竟然妄想拿先登大功,这是想拿我孙桓当菜砍吗?
孙桓自恃勇力,一枪砸向岳举。
本以为这一枪能直接将岳举砸杀,不曾想岳举竟然横矛挡住了!
岳举狰狞一笑,竟还有余力的嘲讽孙桓:“关君侯的神力,胜你十倍!”
被嘲讽的孙桓,更是破防,手一抖,长枪凶狠的刺向岳举。
岳举虽然悍勇,但甲胄武器的差距让岳举不敢有丝毫的大意,直接招呼了几个悍卒围攻孙桓。
战场上谁跟你单挑!
而岳举的真正目的,也不是真的要斩杀孙桓,而是牵制孙桓,好让城门口的杨兴能顺利杀退城门口的吴兵。
只要坚持到关羽引兵入了城。
这一战,就赢了!
先登的功劳也就到手了!
孙桓虽然看出了岳举的用意,但却奈何不了岳举。
这个关羽亲自挑选出来的假校尉岳举,甚为悍勇。
哪怕长矛断了,都只是皱了皱眉头,然后拿着两截断矛要跟孙桓搏命。
不够悍勇的,都跟着关平去上庸了。
在明知江陵丢失且被允许去上庸苟命的前提下,还能毅然决然的要跟着关羽回军战孙权且被挑选为假校尉的,又怎能没点儿真本事?
厮杀间。
孙桓忽听得城下一阵阵的高呼“城门开了”。
却是杨兴已经杀退了南门城下的吴兵,打开了南门的城门。
惊骇分神下,孙桓被岳举一矛刺中左肩。
城门失守,又被岳举刺了一矛,孙桓再也不敢恋战,转身就走。
岳举也不追。
先登功劳已得,不需要再冒险去追孙桓,引关羽大军入城才是紧要事。
岳举先是砍倒了城头的吴兵号旗,然后亲自扛起了汉兵号旗,对着城下的关羽军奋力摇旗呐喊。
见公安城南门开启,城头的岳举又在摇旗呐喊,关羽当机立断,喝令众军入城。
随着东门和南门相继开启以及关羽大军入城,城内除了一部分负隅顽抗的吴兵外,大部分吴兵都惊惧而散。
这座仅次于江陵的坚城,仅仅坚持了一日,就被关羽攻破!
万夫辟易,神威犹在。
感谢兄弟姐妹的双倍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