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否相信,这位神祇确实是历史上的真人呢?”
此话一出。
众人无不面露惊讶。
朱和尚沉思了片刻后慢慢点了点头:“我认为,妈祖确实存在过。”
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妈祖,原是一个宋代生活在福建的渔家女子,据说她的本名叫作林默。她心地慈悲,善泳如鱼,每遇渔民遇难之时,
总会第一时间不顾生命安全,前往营救,哪怕是风急浪高的恶劣环境也无法阻挡她的脚步。随着时间推移,她的事迹也在福建传播开来,名声远扬。
遗憾的是,她在某次救助过程中不幸丧生。
福建的渔民深感其义重于泰山,便为她建立了塑像和祠庙,并尊她为妈祖,历朝历代也对她予以加封。
时至今日,尽管已经经历了三次政权更迭,妈祖祠庙依然香火旺盛。
胡惟庸听到这里眼睛一亮,立即指出了这一点:“既然你说过妈祖是真实存在的,那岂不是与你之前提到的‘无神论’观念产生了冲突吗?”
……
而朱棣却面色平静,淡然回答道:“我是从神灵的来源角度讲述的。什么是神灵?只要被人民认可和尊敬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神灵。”
“就像妈祖,就像包拯,也像关羽一样!”
“为人民造福、为世界带来太平者,人们自然会把他举得天一样高!即使是玉皇大帝,在福建,其影响也不及妈祖。这是人民作出的选择!”
“真正的神灵,如同妈祖般有着实际功绩;而那些所谓创造天地的神灵,人们虽耳熟能详,但从没见过他们的真正形象,对人间无任何贡献,不过是些假神罢了!”
“一个假神,有何资格来证明我大明朝的 正统性?”
“又凭什么庇佑我们大明朝万古长存?”
“应将这些假神的神殿毁灭,中断它们享受人间供奉的道路!”
“太祖从平民中起家,颠覆 的蒙古,解放无数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重建中华,功德无量。还有哪种神祇能够有资格为我的父亲代言呢?”
话语落下。
胡惟庸震惊之余怒道:“殿下可知道你在说些什么?万一真激怒神明又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但朱棣声音严厉地回应说:“我们中华儿女从古至今从未依赖过神灵的力量!”
“天崩地裂时,我们用石头修补;大水来时,不祈求先知指引,自己开凿运河引水。”
“疫病肆虐期间,从不祈求奇迹,而是亲自动手研制草药!”
“若希望留住光辉,那就努力追赶日落。”
“即便是前路有两座大山挡道,也一代接着一代,永不放弃,直到搬山平路为止。”
“如果在东海淹死,就把这片海洋填平;若被炽热阳光灼烧,就连日也要将它射下来!”
“任何人胆敢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而寻求迷信,都让他自行离开吧。”
“在中国的土地上,每一个人都在争取自由,无人愿意沦为奴隶。”
话至此处。
朱棣傲然站立于祭台下,眼中透露出无尽的蔑视和豪情,好像在对着整个世界宣战:“如果天上真的存在神祇。”
“目睹苍生于困顿中痛苦哀求而坐视不理。”
“这样自私冷酷的神祇,无疑是 的!”
“如果真有这样的邪神敢于降下灾罚,我朱棣愿意一肩承揽。”
“绝不向那些不义者低头!”
“对于那些误导人民的虚假神明,”
“凭什么给予我们的皇帝册封!”
这话气势逼人,声如巨雷,在场的每个人无不动容。
在这股磅礴力量的压力之下。
胡惟庸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震惊地注视着朱棣这个无所畏惧、独步云端的英豪。
仅仅是一个血肉之躯的人。
竟然要将真正的神与虚假的神分开来判断?
何等狂傲不羁的气度!
这一刻,似乎在朱棣身上看见了当年朱和尚那种不可动摇、坚决抗争的精神风采。
而朱和尚的目光更加炽热起来,语气激昂地道:
“老四说得好!”
“我们的成就,全靠自身辛勤劳作,与神明有何相干?”
“如果真有神明,中华怎会遭受元朝百年 !”
想那时,华夏沉沦,生灵涂炭,民众成为元朝奴役,苦不堪言。那个时候,诸神何在?
大明的江山,是我们用汗水和鲜血拼打出来的!元朝,是被天下 军联合 的。神明在这其中,毫无贡献。
然而开国之后,儒家士大夫却重拾旧时的天命观念,敬奉神明!这是什么道理?
我们凭什么屈尊于神明之下!
大明政权的正当性,为何要靠神明确认!
将士们功勋卓著,为何要把这一切归功于缥缈难寻的神明?!
“唯有无神论方为真理所在!”
“国家建立的正当性,莫过于我大明。”
“我们的大明,无需得到神明的认可!”
朱和尚目光转向朱棣,面上满是赞赏。
此番言论无疑是在宣布君权不再受制于神权!而在朱棣气势压迫之下,胡惟庸已是目瞪口呆,无法言语。
良久之后。
他面色涨红,才艰难地说出:“皇帝乃天上之子,以子反父,扰乱纲纪!”
“恳请皇上慎重言行!”
朱棣却不屑地冷笑,道:“何需慎重!”
“接下来,便是无神论的最后部分!”
“它正是驳斥‘皇帝即天子’的说法!”
“难道不是吗?”
朱和尚顿感惊喜交集,随即催促:“继续讲!”
朱棣不屑地望向胡惟庸,说道:“远古时代,哪有天子之说?”
“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华的领袖本为人王!”
“什么叫人王?”
“带领中华民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立民族伟业。”
“不依天,不倚地,不靠神灵。”
“这便是人王!”
“然而到了西周,中华的统治者变为天子!代表上天牧化人民!天子的正当性要获得上天的认可,甚至自然灾害也被视为上天对子民的告诫。”
“这样一来,中华人王的尊贵地位就降低了一层。”
“中华的人王应天立地,领导万民创造辉煌成就。”
“何需当什么‘天之子’?!”
“所谓天子之说,从此终结!”
“从此以后,我国 应当回归人王的地位!”
众人大惊失色,内心震撼,无不以不可思议的目光注视着朱棣。一语成谶!
原来,这正是朱棣提出无神论的根本目的。
他竟意图完全摈弃天人感应之说,使君主不再受到其限制。这绝非仅仅是摒弃一种思想那么简单!
要知道,
天人感应之说是由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的。【敏感内容较多,无法继续输出】
所有人都在心里迅速转过几个念头,很快联想到了这一点。接着,朝臣们望向朱棣的眼神,变得异常吃惊。
这套无神论体系严谨,论述周密,让人找不到丝毫破绽。大臣们难以置信,这样的见解竟然出自朱棣?难道他不只是武勇之人?
这不是一般的变化,朱棣的转变可以说脱胎换骨!他几乎完全压倒了作为淮西领袖的胡惟庸。
此时,众人的目光投向胡惟庸,带着些许同情。实际上,在无意之中,胡惟庸代替了儒家对抗了无神论,并且败得如此惨烈。现在的问题已经不仅限于他个人声誉受损,而是涉及整个儒家体系的挑战。
胡惟庸此时已陷入茫然,他目光呆愣地盯着朱棣,嘴唇几度启闭却说不出任何话。
朱棣则淡然开口:“人间的 并非天选之子!”
“即使诸神也不能撼动人皇的权力。”
“土豆发现者的贡献与妈祖相比,亦丝毫不逊。”
“先皇赐封土豆为仙,可谓顺乎天理,合乎民心。”
“各位对此有何异议?”
说着,他凝视着胡惟庸,那气势如虹,令后者几近崩溃,仿佛已 到了绝境。而周围人的视线则充满了怪异感。
这一刻局势反转,朱棣步步进逼。那么,此时的胡惟庸又能做什么呢?
受到周围人异样眼神的影响,胡惟庸的脸色忽青忽红。过了好一会。
他咬牙切齿地追问:“殿下,这无神论是谁创建的?”
“‘天与人之间相互感应’的说法出自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胡惟庸又问,“那么这无神论的始祖又是谁?”
听到这里,大臣们互相对视,随后叹了一口气。他们明白,胡惟庸此刻是真的焦虑了。
因为论辩不过,只能试图用权威施压。但这样做无疑显得手段低劣。
然而,这也让他们更加好奇——
无神论背后的真正作者是谁?能够提出这样一套结构紧凑、立意新锐的观点,应该不是寻常学者吧,肯定在当世享有崇高的声望,而不至于无人知晓。
众人各自揣测,同时目光充满疑问地看着朱棣。而这时。
朱棣轻笑道:“此乃土豆仙人的传授。”
此言一出,李善长心中一震,表情略显复杂。的确,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朱航。
也只有他有这样非凡的见解
然而,其他人则感到困惑,纷纷交换疑问的眼光。
面对这一情况,胡惟庸神色一变,“那土豆仙人究竟是何许人物?”
他追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