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掌柜’只拥有建议权。”
听至此处,朱和尚先是一愣,继而摇摇头笑了出来:“未免有些幼稚。”
本以为朱航会想到什么新奇办法……
却原来是削减版的 制度。
这种做法其实早就存在了。
的权力多少,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的能力与意志。
君主强势,自会使 作用下降;反之亦然。
然而明朝的未来又怎能避开暴君出现的可能?
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避免的现象。
然而,接下来朱航的一席话让朱和尚的心猛然震动起来……
“其次,给这位‘掌柜’以审核否决权。”
“如果‘掌柜’认为皇帝下达的诏令不恰当,有权拒绝对诏书的执行。”
“若皇帝执意执行,则必须替换掉这位首辅,即现在的‘掌柜’。”
“但是,假如下一任的内阁首辅仍然行使封驳权,就只能再次替换,一直持续直到—— 为之折服为止!”
语毕!
现场一片沉寂。
朱和尚面露惊讶,不久,他的面容变得既惊恐又愤怒:“如果官员们竟然敢于不服从皇命,这样的官员还算什么?”
“他们已沦为擅权者,必须加以惩治!”
然而,朱航不解地瞥了一眼朱和尚,说:“你怎么总是站在皇帝的角度考虑问题呢?”
“我刚提到过, 有权在遇到反对时更换阁首。”
“为何你不曾想过——”
“假若某个命令遭到多任首辅连续反对,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项政令?”
言辞落下。
朱和尚猛地一怔。
朱棣也被深深触动,不由得感叹道:
“要知道,这些官员最为珍视的就是官职与声誉。如果他们会因为坚持封驳而不惜离职……那必是危害国家的根本之举了吧?”
朱和尚这时也陷入了深深的 ,低语着:“这套方法的确能限制无道的 行动……”
那么,何为国之本?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侵害全体国民利益的政策措施。
尽管皇帝权威无双,但仍不能为所欲为。
要想施行政策,至少需要获得一部分人的支持才能贯彻。
或者政策能够惠及普通民众,或者是对贵族和高级官员有所增益。
有效的政治决策,必须能够团结民心。
但是,如果有某项政策,导致多位连续任职的首辅被迫辞职甚至不敢接旨……
这种政令,实施下来无疑会引发重大变故!
作为治理国家已久的朱和尚,此刻立刻领会了这项策略的深刻含义!
他随即心中惊异,带着浓厚的好奇感看着朱航,说道:“这个方案太好了……”
虽然朱航未习过治国方略,但他对于国家管理的艺术有着极其深刻的领悟!
这就是所谓的天赋使然吧!
“自然好得不得了。”
朱航轻笑回应,“一旦推行这条建议,即便将来的大明帝国的君王数十年不出朝廷,只要有人主持大局,至少也可以确保基本稳定……”
“真是前所未有的见解,我们得好好考量考量……”
朱和尚因此而沉浸在深深的思考当中,内心波涛汹涌。
朱航的这一思考模式,无疑具有石破天惊般的启示力。
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怎么可能接受下属的限制?
不仅是朱和尚本人,历史上每一个 都倾向于从臣子那里收回更多的权力。
然而,朱航的一句话激发了他的新认识。
当君 力高度集中时,的确能够利用手中强大的权利带领国家进入和平兴盛的时期……
同时也拥有足够能力,给全国造成严重混乱!
但当认清这一点后……
朱和尚的表情却更加复杂,陷入极度纠结:“不过,这样做显然会对皇帝的权威构成限制啊……”
“如果出现东汉那样连续几个幼主执政、大臣乱国的局面,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此时,朱航略带疑惑地看着朱和尚问道:
“为什么你的立场总是在皇帝这一边呢?”
“你不能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去思考这些问题吗?”
“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朱和尚顿时感到困惑:“统治者和国家是同一个概念,如果君主手中的权力不够强大,到处受到限制,又如何去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你就这样认为所有事情都是对立的吗?”
面对朱航的问题,朱和尚略显不解。
“你啊,总是以一种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朱航显得相当懊恼,不住地摇头解释:“的确,皇帝可以使用手中的权力为民众做许多好事,但同样的,”
“皇帝也可以滥用这些权力,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明朝如此辽阔,民众多如繁星,”
“寄希望于一位永远明智的皇帝来保障亿万人的福祉,这简直是孤注一掷的行为。【敏感内容较多,无法继续输出】
“作为大明这样的大国,理应展现出稳重的气象!”
“频繁寄希望于英明君主来决定国家的命运,只是那些弱势小国的无奈选择。”
“这种做法绝不适宜像大明这样强大的国家!”
随着这句话落,现场陷入了沉寂。
无论是朱和尚、朱棣还是朱标,均显得愕然。
这句话确实令人深思!
“那么你的意思是说历代君王的政治理念都错了?”
朱棣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惊讶的问话。
话语一出,他的面色随即转为苍白,迅速向朱和尚望去,补充道:“我…我的意思不是这样…”
然而,朱様认真接口道:“并不是‘错’字可以简单概括,准确来说,存在一些偏离之处。”
“最大的问题是出在皇帝对于自身的认知…”
朱航接着说道:“各位看出来了没有?皇帝的行事方式如同疾风迅雷,强烈而直接。”
“要么不做,要么做得彻底,完全不留任何退路给自己或是他人。换句话说,他对政策的调整空间实在是太过狭小。”
面对朱航的话,朱和尚面露不满之色:“做皇帝的人也是有着自己不易的一面!”
“他自身也非常努力,每天勤勉于政务的处理中。”
对此,朱航疑惑道:“我指的可不是陛下,您又何须如此激动?”
眼见局势稍显尴尬,朱棣急忙调和气氛:“家父素爱议论国家事务,您也曾说国泰民安乃人人有责…没错,只有大明朝兴旺昌盛,我们普通百姓才能过上好的日子…”
听到这里,朱和尚脸色阴沉未改,却微微点了点头,默许了儿子的话语。
随后,朱航轻笑道:“无需过于紧张,我所言均有据可依。”
“古人云‘一时之是,非一世之宜’。”
“当初,为了生存和发展,陛下在割据之时必须极端行动,从而激发潜力至极限。”
“然而今日,作为大明的君主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若仍采取过激措施,则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
“不如效仿自然之力,缓缓推进,稳扎稳打地发展。依靠大明的基础与潜力,自然可以攀至顶峰。”
“过度追求理想化的极端效果,往往事半功倍甚至背道而驰。”
例如他对清廉官员的喜爱体现在了减少官吏薪酬及休息日上,仿佛唯有贫穷生活才配称之为廉洁。结果虽然看似无人 ,但我坚信,
“后代的大明 现象可能比之前各朝代更甚。”
再如有意培养皇子们重视学问的做法导致了他们被束缚在书中而缺乏适当的娱乐,但我推测,将来的大明朝王公贵族的贪婪暴虐将位列史册。
这番言论落下,三位朱家子孙皆感震惊。
“弟弟,这话可不能随便讲!”
朱棣立即阻止道。
这样的指责几乎是直指父皇的管教与政治能力不足。
即使是廷中最为刚正不阿的大臣,也不敢如此直言。
尤其是对于朱槙这个长兄来讲,批评父亲更是不敬。
这时,朱和尚猛然怒声喝斥道:“闭嘴!”
“好吧好吧,兄弟你安静点,”
朱棣连忙附和。
“我是在命令你安静。”
这一句话让朱棣愣住了。与此同时,
朱和尚的目光紧锁朱槙,严肃地质问道:“你刚才所言皆为事实?你真认为大明未来会如你所述那般糟糕?”
要知道,朱槙的预知不仅仅是猜测,
姚广孝的事情已经表明他的预测有着深厚的理由,这次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很可能变成现实。
“我说的这些嘛,其实都是假设,至于信不信,那全看你们的了。”
朱航却淡淡一笑,表情轻松自在。
然而,朱航越显得平静,朱和尚的心便越发地忐忑不安,他开始坐立难安,脸上流露出焦急之色。
“如果真如你所说,那该怎么样解决呢……”
朱和尚心里矛盾不已,他自己为治理国家付出了那么多心血,难道反而引向了一个如此令人沮丧的结果吗?
“这些年来,我一直尽全力为了大明的发展而努力,到底这些努力是在把大明引向更加繁荣,还是更加糟糕?”
说到最后,他声音沉重,显得格外忧心忡忡。
“你瞧,你又心急了。”
朱航一边说,一边依然稳稳地翻着手里的肉串,“一心想着国家大事,连串都快烤焦了你知道吗?”
“我只是担心大明能有所进步而已……”
见朱和尚脸色沉郁,几乎到了极点:“你说的东西太缥缈了,能不能具体一点?举个实例如何?”
“实例不是现成的吗?比如,这店里的掌柜管理方式,放在治国上的话,我称它为内阁制度……”
说着,朱航随手翻动了几下肉串,“由几个政绩优秀的官员组成内阁,共同商讨朝政,制定议案呈给皇帝……这是内阁制度的一部分。”
“叫做票决建议权!”
朱航补充说道。
“意思是,几个贤明的大臣商讨出来的方案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不会特别糟糕吧……”
“那皇帝岂不成了摆设!”
朱和尚听到这里不由大声质问:“不如干脆让那几位大臣直接当皇帝算了!”
“你倒还真说到点上了!”
朱航笑着回答,“我就跟你说个未来的故事,信不信由你,按这种方法治理下去,后代会出现一些被称呼为‘副皇帝’的大臣,你说稀奇不稀奇?”
副皇帝?!
“谁那么大胆!”
朱和尚一听顿时气愤填膺,用力一拍桌子站起身来,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有哪个大臣敢 篡位?!”
“皇帝之位是天所授予,哪里来的副皇帝!哪怕是我的父亲也不能触及我皇位的一丝一毫!”
他的语气坚决且不容置疑。
一旦国家真的出现了‘副皇帝’,那就证明真正的皇帝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权力了。
朱航却并不在意,依然悠然自得地说道:
“故事中的这位副皇帝,名为张居正!”
“从小就以神童著称,通过科举入仕,历经数十载官场浮沉,击倒无数敌手最终进入内阁。”
“那个时候的皇帝只有十岁,太后摄政,顺带提一句非官方传闻——传言太后貌美如花,同张居正之间的关系似乎有些不纯洁……”
“当然,我也无法确切证实这条传闻的真假,但我个人感觉这可能真有点料呢。”
“竟然还有这种事情!”
听到这,朱棣惊讶之余也不禁摇头感叹,“朱家的后代难道还要遭受这样的侮辱吗?有这样一位皇帝真是太可悲了……”
朱和尚更是气得肝胆俱裂,再次一掌拍向桌面,瞪红的眼睛仿佛能喷出火一般厉声道:
“如此忤逆之人留之无益,何不诛杀之!”
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明王朝,
竟可能遭到一名忤逆的小人侵夺,
乃至我家族的命运也要遭到诋毁!
他感到胸口剧烈疼痛,仿佛要呕血。
“你怎么这么容易激动呀,把我的杯子都弄翻了。”
朱航急忙将朱和尚弄翻的水杯扶好,“按说这样的 ,你不应该感到兴趣吗?”
不过看到朱和尚因怒意而扭曲的脸孔,以及他眼中的坚定等候答案的态度时,朱航微微挑了挑眉:
“这只是个故事,亦或是一个真实的预言,对你来说,有区别吗?”
朱航的视线从朱和尚满是愤怒的双眼里缓缓移开,“你的关注点不该集中在老朱家被戴上绿帽这件事上吗?”
当然,我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文风重新表述这段内容:
---
“无论如何,我认为这就是将来的历史,至于是否认同,就由你们定夺了。”
话音刚落,
朱和尚面色遽变,如遭雷击,胸膛剧烈起伏。他恨不得能够逆转时空,即刻铲除张居正的威胁!
“是张姓对吧……你知道他的祖上是谁,出自何方吗?”
朱和尚咬紧牙关,勉强挤出话语。他明白直接下手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能追根溯源,对付其先人,或许另有一线生机。
毕竟,张居正是断不能现身于这世上!
“你问这干什么?”
朱珩满腹狐疑。
“不过是想知道……既然这是一位未来的辅国之臣,无缘与之相见,或许可以先行拜谒他的先贤呢!”
“不至于吧,你真的如此确信?这毕竟只是一种对未来的历史预测啊。”
朱珩先是一阵轻笑,随后见到朱和尚那凝重的表情,只能无奈笑道:“他还得一百年之后才会降临人间,乃江陵之地人氏,此时提及尚且过早……”
闻言,朱和尚面色一沉,但眼中却闪过一抹狡黠的光芒:“江陵,记下了……”
接着,朱棣也不禁蹙眉追问:“小弟,那这位张居正当朝为臣,表现如何?”
“百官在他的治理下都变得规规矩矩,然而国主年轻,在位尚轻……”
“难不成我大明朝,将来会诞生又一个王莽?”
说到这儿,
四周的目光齐聚朱珩,若是真有王莽那般的祸国之徒,
即便掘地三尺也要把对方的老祖宗找出来解决掉!
哪怕误杀千人,也不放过一个疑似威胁的大敌!
然而此刻,朱珩却缓缓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并非如此。”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居正面对的局面堪称一团乱麻。”
“当时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制度几乎崩溃。”
“更有倭寇自东犯境,北部则承受着蒙元残部的重压,国内纷争不断,正可谓国家处于危殆之境。”
“但张居正主政期间,他清除了过去的遗留问题,推行赋税制度改革,通过增加财源与节约支出使得朝廷金库渐趋充实。”
“在外交与国防上,则致力于军队重组,提拔名将,对抗外敌,稳定了南北边境。”
“在他的领导下,短短十一年的时间里,让大明重现辉煌,成就了一段复辟盛世。”
“可以说,正是他的卓越作为,至少延长了大明帝国五十载的生命。”
此言令朱和尚等人感到震撼。
张居正竟是一位极其罕见且有能力的良吏,
仅凭个人之力,竟能为江山社稷争取到半个世纪的安泰,这样杰出的能力在历史上实属难得。
“也就是说,”
朱和尚突然惊觉,“他不仅非王莽之类,反倒更像是古代忠君辅治的楷模霍光,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是否也会行篡位之举?”
想到这里,
朱和尚又添新愁:“以他这样的手腕和胆识,更替君主,不过是家常便饭罢了。”
但对于这个问题,
朱珩只是浅笑着回答:“但他选择退隐。”
听闻此答,众人皆感错愕不已。
居然选择了退隐?
这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
如此权倾一时的人物,竟能主动放弃权柄,
放弃对权力的渴望?
“这么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