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倭国的河边,那河水简直没法看,颜色发黄发灰,还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味,就像好长时间没倒的泔水。河面上漂着各种垃圾,有烂树叶、破布条、不知道啥动物的尸体,乱七八糟的东西混在一起,看着就让人恶心。可奇怪的是,河边还有几个妇女在洗衣服呢。她们就蹲在那儿,好像闻不到臭味似的,自顾自地把衣服在脏水里搓来搓去。旁边还有一群小孩子,在河边跑来跑去地玩耍,一会儿用树枝挑挑水上的垃圾,一会儿互相泼着那脏水,一个个笑得还挺开心,好像对这种又脏又臭的环境早就习惯了。
再往远处瞅瞅,山倒是挺好看的,绿油油的。可山脚下的村子就不行了,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房子,感觉一阵大风就能把它们吹倒。村子里冷冷清清的,没什么生气,偶尔有几缕炊烟冒出来,也是有气无力的,好像在说这儿的人日子过得可真不容易,天天都在为了吃饱肚子发愁。
等走进倭国的山里,可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这山里到处都是银矿,就像老天爷偷偷在这儿藏了好多宝贝似的。在北边的一座大山里,银矿的矿脉老长了,沿着山腰和山谷到处都是挖矿的坑,从远处看,那些坑就像一个个大伤疤,特别显眼。走近点看,矿洞的入口又大又深,黑咕隆咚的,就像一张要吃人 的大嘴。在矿洞里,那些挖矿的工人可遭罪了,就靠着简单的铁镐一下一下地挖矿石,洞里黑灯瞎火的,也不知道他们咋看得见。洞外的小路上,装满银矿石的小推车来来回回地走,那车轮在坑洼不平的路上嘎吱嘎吱响,带起好多尘土。
南边还有个地方的银矿更厉害,整座山都快被挖空了。矿脉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到处都是分支,密密麻麻的,就像个大迷宫。在挖矿最厉害的地方,都挖出了一个老大的坑,周围堆的矿石像小山似的,太阳一照,银光闪闪的。为了能把这些矿石运出来,倭国人弄了些很简陋的栈道和索道,那些东西在风里晃晃悠悠的,感觉随时都可能散架,可还得不停地运矿石。
这些银矿虽然没让普通的倭国人过上好日子,但是那些大名和贵族可就靠这些发了大财。他们有了钱,就开始不安分,老想着去欺负别的国家,来抢更多的东西。李海他们看到这些,心里明白这些银矿的事儿对大明可太重要了。所以他们特别小心,到处打听消息,把银矿的大小、位置、怎么开采的这些情况都记下来,就想着赶紧回大明告诉皇帝,让朝廷能想办法对付倭国。
李海带着手下在这倭国之地继续探寻,他们沿着山间小路前行,发现这银矿虽多,但矿工们的生活却依旧困苦不堪。那些矿工们,一个个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疲惫与麻木。他们每日天不亮就得起床,在昏暗的矿洞中劳作直至深夜,所得报酬却寥寥无几,仅能勉强糊口。
在一个较大的矿场附近,有一个简陋的集市。说是集市,不过是一些破旧的棚子和地摊,售卖着一些粗糙的食物和生活用品。李海等人装作商人模样在集市中穿梭,听到一些矿工们的低声抱怨。一位老者叹着气说:“这银矿挖了这么多,可咱的日子为啥还是这么苦?那些大名和贵族把钱都收走了,咱只能在这卖命。” 旁边的年轻人也附和道:“俺们累死累活,稍有不慎还会受伤,可连顿饱饭都吃不上,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李海他们还注意到,这银矿的开采虽然规模不小,但技术却极为落后。除了简单的挖掘工具,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筛选和提炼设备。大量的低品质矿石被随意丢弃在矿场周围,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由于缺乏安全措施,矿洞坍塌、透水等事故时有发生,一旦出事,矿工们只能听天由命,很少能得到妥善的救治和补偿。
随着对银矿情况了解的深入,李海深知这背后隐藏的危机。这些银矿若被倭国充分利用,其军事力量必将进一步增强,对大明的威胁也会愈发严重。于是,他叮嘱手下加快情报收集的速度,不仅要详细记录银矿的分布和开采状况,还要留意倭国是否有借助银矿资源与他国勾结的迹象。
他们继续在倭国的土地上潜行,路过一个个村庄和城镇,看到的皆是贫穷与混乱交织的景象。但在一些大名的城堡附近,却又能看到重兵把守,里面储存着大量从银矿掠夺来的财富以及从各地搜刮来的物资。这些城堡坚固而高大,与周围破败的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国家贫富悬殊的巨大差距和权力的高度集中。
李海心中暗自思索,此次回去定要向陛下详细禀报,让大明能够提前谋划,在倭国进一步壮大之前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无论是加强海防,还是从经济贸易等方面对其进行制约,都必须尽快提上日程,绝不能让倭国凭借这些银矿肆意妄为,威胁到大明朝的安宁与繁荣。
李海一行人在收集银矿情报的同时,也不忘仔细观察倭国的社会风貌。他们穿梭在倭国的城镇之间,只见那城镇布局杂乱无章,街道狭窄得仿佛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并肩行走。路面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烂泥塘里,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房屋建筑风格简陋至极,大多是木质结构,看上去弱不禁风。这些木头房子有的已经破旧得不成样子,木板之间的缝隙大得能塞进手指,风一吹就嘎吱嘎吱作响,让人担心随时会倒塌。而且这样的木质房屋防火性能极差,简直就像是一个个随时可能被点燃的火药桶。
在一个看似宁静的小镇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份虚假的安宁。不知从何处燃起的火苗,瞬间就如同恶魔一般肆虐开来。由于房屋间距过近,火势迅速蔓延,就像一头无法控制的猛兽在小镇中横冲直撞。居民们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脸上满是恐惧和绝望。他们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拖着仅有的一点财物,嘴里不停地呼喊着救命。然而,他们却因缺乏有效的消防设施而无能为力。整个小镇瞬间陷入一片混乱,哭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人间地狱。而当地的官员和武士们在组织救援时,显得效率低下且手忙脚乱。官员们大声喊叫着指挥,但声音中却充满了慌乱。武士们虽然拿着武器,却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有的甚至还在互相争吵。“快,去那边灭火!” 一个官员喊道。“这边也着火了,怎么办?” 另一个官员焦急地回应。他们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了灾难的后果,火势越来越大,吞噬着一栋又一栋房屋。
离开这个悲惨的小镇后,李海等人进入了一片茂密的森林。这片森林资源丰富,高大的树木直插云霄,仿佛是大自然的绿色卫士。但可惜的是,同样未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倭国人只是简单地砍伐树木用于建造房屋和取暖,根本没有长远的规划。他们拿着简陋的斧头,随意地砍向那些粗壮的树干,然后将砍倒的树木拖走。而对于森林的可持续性发展,他们毫无概念。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后,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一些河流的水位变得不稳定,时常泛滥成灾,淹没周边的农田和村庄。那些原本就艰难的民生更加雪上加霜,农民们看着被洪水冲毁的庄稼,欲哭无泪。
在这片森林中,李海等人还遭遇了一伙强盗。这些强盗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眼神凶狠得如同饿狼。他们手持简陋的武器,有生锈的刀剑,还有棍棒。显然是被贫困逼迫至此,走投无路才选择了这条犯罪的道路。他们突然从树林中冲出来,围住了李海一行人,大声喊道:“把财物交出来,不然别想活着离开!” 李海等人面无惧色,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们抽出腰间的佩剑,警惕地看着强盗。李海厉声说道:“你们这群大胆的贼人,竟敢打劫我们?” 强盗头目恶狠狠地回应:“我们也是没办法,这日子过不下去了,只能抢你们的财物。” 一番激战过后,李海等人武艺高强,很快便将强盗们制服。在与强盗的交谈中,他们了解到,在倭国的一些地区,由于大名之间的战争和剥削,许多平民失去了土地和家园。一个强盗无奈地说:“我们以前也是老实的农民,可大名们把我们的地都抢走了,我们没了活路,只能当强盗。” 另一个强盗也附和道:“是啊,这世道太不公平了,我们也是被逼无奈。”
经过多日的探查,李海等人已经掌握了大量关于倭国的情报,包括银矿、社会民生、军事防御等方面。他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这些情报。李海神情严肃地说:“大家都看到了,倭国虽然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如果其内部矛盾得到缓解,凭借银矿资源和逐渐发展的军事力量,必然会对大明构成更大的威胁。” 副首领陈风点头说道:“将军说得对,我们必须尽快把这些情报带回大明。”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李海当机立断,决意引领着手下众将士尽快踏上返回大明之路。在这归程之中,每一寸海域都仿若布满了荆棘与陷阱,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穿梭,竭力避开倭国那如鬼魅般四处游弋的巡逻船只以及森严戒备的军队。全体船员仿若一群训练有素的猎鹰,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他们那锐利的眼睛如同一盏盏明灯,紧紧地锁定着浩渺无垠的海面,任何一丝哪怕极其细微的可疑迹象都绝不可能从他们的视野中悄然溜走。瞭望员们像是被钉在了高耸的瞭望台上,他们的身姿挺拔而坚毅,任凭那凛冽的海风吹拂,衣衫在狂风中猎猎作响,发丝肆意狂舞,却全然无法干扰他们专注的凝视。每一块肌肉都紧绷着,每一根神经都高度兴奋,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全船人的安危与使命,只要有任何异动,他们的呼喊都将如同划破寂静夜空的惊雷,瞬间唤醒整艘船进入战斗戒备状态。
而在船舱之内,其余的船员们同样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虽无法直接目睹海面的情形,却将耳朵竖得如同敏锐的野兔,极力捕捉着外面世界的每一个声响。每一个人的呼吸都被刻意地放缓、放轻,仿佛生怕那轻微的气息声会掩盖住远处传来的危险信号。他们的双手紧紧地握住身旁的武器或工具,那因用力而泛白的指节,凸显出他们内心的紧张与决然。一旦那危险的警报拉响,他们将会如猛虎出山一般,迅速而有序地奔赴各自的岗位,或是操起利刃准备战斗,或是运用智慧巧妙地进行隐蔽,绝不让敌人有可乘之机。
沿着那早已精心规划好的航线航行,尽管这茫茫大海之上依旧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与严峻的挑战,狂风呼啸着,似要将船只撕成碎片;巨浪翻滚着,像一座座巍峨的山峰,随时都可能将他们吞噬。但他们的心中却熊熊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那是对使命的执着坚守以及对大明的无限忠诚。这团火焰给予了他们无畏的勇气,让他们能够坦然面对这一切艰难险阻,毫不退缩。无论是烈日当空,那炽热的阳光如同一把把无情的火剑,直直地刺向他们,将甲板烤得滚烫,船员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发红,汗水如溪流般从额头、脸颊、脖颈、后背不停地滑落,浸湿了他们的衣衫,使其紧紧地贴在身上,带来一阵又一阵黏腻的不适感;还是黑夜笼罩,那寒冷的海风如同一把把冰冷的钢刀,狠狠地割着他们的肌肤,让他们在瑟瑟发抖中努力辨别着方向,凭借着那微弱的月光以及稀疏的星辰所洒下的点点微光,小心翼翼地操控着船只继续前行。
有时,困意如潮水般汹涌袭来,一些船员实在难以抵挡,他们便会靠在船舷边,短暂地休憩片刻。然而,即便是在这半梦半醒之间,他们的手也依然紧紧地攥着绳索,仿佛那是他们与生命、与使命相连的最后一丝纽带。只要稍有风吹草动,他们便能凭借着那深入骨髓的警觉,瞬间从疲惫中挣脱出来,如同被惊醒的猎豹,迅速恢复到战斗状态。
在一次航行途中,远方的海平面上隐隐约约地浮现出几个若有若无的小黑点。这细微的变化瞬间被瞭望员那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睛捕捉到,他的神经仿若被电流击中,瞬间绷得紧紧的,紧接着,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扯着嗓子发出了那令人胆寒的呼喊:“将军,前方有可疑船只!” 这声音如同划破寂静的闪电,瞬间打破了船上原本紧张而压抑的气氛。
李海闻听此声,如同一头被激怒的雄狮,一个箭步便冲到了船头。他的动作迅猛而敏捷,手中迅速地拿起望远镜,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眼前的这片海域。他的目光透过望远镜,紧紧地锁定着那逐渐靠近的小黑点,脸色也随之变得越发凝重。从船只的轮廓以及行驶的姿态来看,那几艘船极有可能就是倭国的巡逻船,并且正朝着他们所在的方向不紧不慢地驶来。
“全员戒备,降帆减速,尽量隐蔽身形,不要发出大的声响!” 李海压低了声音下达命令,然而,那声音中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果断。船员们听到命令后,迅速而有序地行动起来。只见几个身手矫健、动作敏捷的船员如同灵动的猴子一般,迅速地爬上了高耸的桅杆。他们在那狭窄而又摇晃不定的桅杆上,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船帆的角度与绳索的松紧。每一个动作都轻缓而精准,生怕因为自己的一丝疏忽而引起敌人的注意。随着他们的操作,船帆缓缓地落下,船只在海面上的速度也逐渐减慢,那原本在海风中鼓荡的船帆,此刻如同一只被驯服的巨兽,安静地垂落在桅杆之上。
与此同时,另有一些船员则轻手轻脚地在甲板上忙碌着。他们小心翼翼地搬运着一些杂物,如破旧的木板、杂乱的绳索以及一些看似毫无用处的麻布袋等,将这些东西巧妙地放置在船只上那些容易暴露目标的地方,试图通过伪装,让船只看起来就像是一艘在海上漂泊已久、破旧不堪且毫无威胁的普通商船。
那几艘倭国巡逻船越来越近,李海等人的心都紧紧地揪在了一起,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死死地握住。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整个世界仿佛都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他们的身体紧绷着,肌肉因为过度的紧张而微微颤抖,仿佛只要发出一点声音,就会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一般,引发连锁反应,从而被对方敏锐地察觉。
好在,也许是那浓重的夜色如同一层天然的保护屏障,有效地掩护了他们;又或许是他们伪装得足够巧妙逼真,成功地迷惑了敌人的眼睛。那几艘巡逻船在靠近到一定距离后,稍微停顿了片刻,像是在进行最后的审视与判断。然而,最终他们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便又缓缓地朝着另一个方向驶去了。
看到巡逻船渐渐远去,那逐渐模糊的船影仿佛带走了船员们心中沉甸甸的巨石。他们这才如释重负地长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也稍稍有了一些放松。但李海却深知,这仅仅只是归途中的一次小小险情,未来的路依旧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他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麻痹大意。
就这样,在这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大海上,他们一路躲过了多次类似的险情,船只也在不断地乘风破浪,朝着大明的方向稳步前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船上的干粮在一点点地减少,那原本充足的储备如今已变得所剩无几;淡水也变得越来越珍贵,每一滴水都如同生命的源泉,需要精打细算地使用。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大家却没有丝毫的抱怨与不满。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早日回到大明的土地,将这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收集来的重要情报,完整而准确地呈到陛下的面前,为守护大明的海疆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那遥远的海平面上,终于隐隐约约地出现了那熟悉的大明海岸线的轮廓。那一刻,船员们激动得眼眶都湿润了,欢呼声如同汹涌澎湃的海浪一般,在船上此起彼伏。他们知道,历经无数的艰难困苦、九死一生,他们终于要回家了,而他们所肩负的使命,也即将圆满完成。
船队终于缓缓驶入大明的港口,那熟悉的港湾气息扑面而来,让疲惫不堪的船员们瞬间精神一振。码头上早已聚集了众多翘首以盼的人群,他们听闻船队远航归来,都想一睹勇士们的风采,其中有船员们的家人,眼中满是焦急与期待后的欣喜;有朝廷的官员,神色凝重而又带着一丝好奇;还有附近的百姓,纯粹是被这盛大的归航场景所吸引。
李海率先走下船头,他的脚步虽略显疲惫却依旧坚定有力。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很快便看到了前来迎接的朝廷要员。李海上前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依旧洪亮:“末将李海,幸不辱使命,已从倭国归来,特来复命!” 朝廷要员赶忙上前扶起他,说道:“将军一路辛苦,陛下已在宫中等候多时,速速进宫禀报详情。”
李海不敢有丝毫耽搁,整理了一下衣衫,便带着几个主要的手下朝着皇宫赶去。一路上,京城的繁华热闹与倭国的破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人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来来往往,或悠闲漫步,或行色匆匆。而李海他们却无心欣赏这一切,心中只想着如何向陛下详尽地汇报此次倭国之行的所见所闻。
来到皇宫大殿,朱棣高坐龙椅之上,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下方。李海等人进入大殿后,立刻行三跪九叩之礼。“陛下,臣等已深入倭国,探查得诸多情报。” 李海恭敬地说道。随后,他便开始一五一十地讲述起来。从倭国的地形地貌,说到沿海的港口布局;从各地大名的纷争不断,讲到普通百姓的困苦生活;从那丰富的银矿资源,谈及倭国武士与浪人的嚣张跋扈。尤其是在描述银矿时,李海着重强调了其规模之大以及可能对倭国国力产生的巨大影响:“陛下,倭国银矿星罗棋布,其中几处山脉的银矿脉绵延数十里,矿石储量惊人,若倭国加以充分利用,其财力必将大增,恐日后对我大明海防威胁更甚。”
朱棣听得神色凝重,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待李海汇报完毕,朱棣沉思片刻后说道:“朕已知晓,此次你等立下大功。这倭国虽小,却野心勃勃,朕断不能容其肆意妄为。传朕旨意,着兵部与户部共同商议,制定应对倭国之策,或加强海防军备,或从经济贸易上加以制衡,务必要保我大明海疆安宁。”
李海再次叩首谢恩:“陛下圣明,臣愿继续为陛下效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棣看着李海,眼中露出一丝赞许:“你且先回去好好休整,后续之事,朕自有安排。”
在李海走后皇宫中朱棣拿着李海绘制的海图和倭国的矿物分布图仔细的端详起来越看嘴角越往上翘,“这几年的差点掏空朕的国库再这么下去国库要没钱了,这下好了,朕发财了,哈哈。这倭国必须是朕的谁也抢不走。”朱棣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倭国纳入大明版图。
次日,晨曦微露,天边的云霞尚未完全散去,金銮殿那巍峨的身影便已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透着无尽的威严与庄重。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芒时,朝中的大臣们已身着朝服,沿着长长的御道,步履匆匆地向着朝堂赶来。
金銮殿内,庄严肃穆的氛围如实质般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中。两列高大的蟠龙金柱撑起了宏伟的殿顶,其上雕龙画凤,栩栩如生,似在云中翻腾嬉戏,仿佛也在聆听着这即将开启的重要朝议。众大臣们按照品级高低,整齐有序地位列两旁,他们的朝服颜色各异,绣纹精美,彰显着各自的身份与地位。然而,此刻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凝重与疑惑,皆敏锐地感受到今日这朝堂之上,似乎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息,仿佛一场足以撼动大明根基的风暴即将在此酝酿而生。
朱棣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身姿挺拔,龙袍加身,袍上绣着的五爪金龙张牙舞爪,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他的面容威严而又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目光炯炯有神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待众人皆已到齐,朱棣缓缓抬手,将手中那绘着精细海图与倭国矿物分布图的卷轴猛地一展,那动作仿若展开的是一幅大明未来的宏伟蓝图。他高昂着头,声音洪亮如钟,响彻整个金銮殿:“众爱卿,朕今日有一大事与尔等商议。朕已得详尽情报,那倭国虽不过弹丸之地,然其境内银矿密布,犹如繁星散落大地,其富之程度,可谓富可敌国。此乃天赐良机,朕决意将倭国纳入大明版图,众爱卿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仿若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朝堂之下顿时炸开了锅,群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武将们大多热血沸腾,摩拳擦掌,那一颗颗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心早已按捺不住。靖难名将丘福,身姿魁梧,满脸英气,他率先一步跨出队列,单膝跪地,抱拳行礼,而后高声奏道:“陛下圣明!那倭国屡屡犯我大明沿海之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我沿海百姓流离失所,惨状令人发指。此仇不报,我等大明将士于心何忍?又怎能消弭心头之恨?如今既已探知其虚实,我等愿率天兵,扬帆起航,跨海远征。凭借我大明的威武之师,必能如秋风扫落叶般,马到成功,扬我大明国威于四海之外!” 其言辞慷慨激昂,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倭国的愤恨与对胜利的渴望,眼神中更是燃烧着炽热的战意,仿若两团熊熊烈火。在他身后,一众武将们深受感染,纷纷抱拳附和,那齐声高呼之声,犹如雷鸣乍响,震得整个朝堂都微微颤抖。
然而,与武将们的热血冲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臣们却个个面色凝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内阁首辅解缙,面容清瘦,眼神深邃,他轻咳一声,以引起众人的注意,而后稳步上前,恭敬地向朱棣行礼后,奏道:“陛下,此事绝非那般简单,尚需从长计议。倭国虽有银矿诱人,然其地远隔重洋,其间汪洋浩渺,气候变幻莫测。我军若要跨海作战,粮草辎重的运输将面临重重艰难险阻,那漫长的补给线犹如一条脆弱的生命线,极易被截断。且倭国境内诸侯纷争不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地势更是山峦起伏、河川纵横,仿若天然的迷宫。我军一旦深入其中,恐陷入苦战,深陷泥沼而难以自拔,徒然耗费我大明的国力。再者,我大明国内民生初定,百姓方得喘息之机。若此时大兴战事,赋税徭役必将加重,百姓们本就薄弱的肩头恐不堪重负,如此一来,极易引发民变啊。” 解缙说得条理清晰,每一个顾虑都切中要害,他忧心忡忡地望着朱棣,眼神中满是期望,期望这位英明的君主能够慎重考虑,莫要因一时之利而陷入险地。
朱棣听闻解缙之言,微微皱眉,脸上闪过一丝略感不悦之色:“解爱卿之言虽有几分道理,但朕之决心已下。难道就因些许困难,便任由倭国坐大,继续对我大明海疆构成威胁?朕乃天子,守土有责,岂可为畏难而退缩之举?”
此时,户部尚书夏原吉,这位掌管着大明财政命脉的重臣缓缓出列。他的脸上带着岁月的沧桑与沉稳,眼神中透着对国家财政状况的深刻洞察。他向朱棣行礼后,缓缓说道:“陛下,征战倭国所需耗费之巨大,实乃不可小觑。当下国库因之前诸多事务,诸如营建新都、疏浚运河等,已略显空虚。然并非无计可施,若要出征,首当其冲需筹备充足的粮草物资,此乃战争之根本。且需精心谋划,确保后续数年国内经济不会因这场战争而遭受大的冲击。老臣以为,可先着水师封锁倭国沿海,断其贸易往来之路。如此一来,倭国失去了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其国内物资匮乏,经济必然陷入困境,各方势力定会因利益纷争而自乱阵脚。我军便可趁机寻机而动,或可减少伤亡与损耗,此乃以巧破力之法。” 夏原吉一脸严肃,他深知战争背后那一本本沉甸甸的经济账,每一个决策都如同在天平上称量,关乎着大明的根基与未来走向。
礼部尚书李至刚则另辟蹊径,上前一步进言道:“陛下,臣以为可先遣使者赴倭国,以我天朝之威,郑重晓谕其君臣,令其主动归降。我大明乃天朝上国,恩泽四方,若倭国能识时务,顺应天命,主动纳入我大明版图,自是皆大欢喜。若其不从,我大明再行征伐,如此则师出有名,亦不失为一策。且如此行事,可避免我大明背负无故兴兵之名,于国际舆论之上占据有利之地,可保我大明之声誉无损。”
朝堂之上,众大臣各抒己见,争论之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朱棣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平静,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却如同一架精密的天平,在不断地权衡着利弊得失。他深知,这是一场关乎大明国运的重大决策,犹如在悬崖边缘行走,一步走错,便可能万劫不复。既要考虑军事上的可行性,又要兼顾国内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与民生安乐。许久之后,朱棣缓缓开口,其声音沉稳而坚定:“众爱卿所言皆有可取之处。朕意先由户部筹备物资,务必做到周全详尽,不可有丝毫差池。水师即刻加强操练,提升战力,并相机封锁倭国沿海,切断其对外联系。同时,礼部着手准备出使倭国之事,选派能言善辩、深明大义之士,探其虚实与态度。若倭国执迷不悟,妄图抗拒天兵,朕必将亲率大军,踏平其国,收归版图!朕之决心,天地可鉴,绝不更改!”
朱棣的话语掷地有声,仿若洪钟大吕,在金銮殿内久久回荡,彰显出其雄图大略与坚定不移的决心。众大臣见状,皆跪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那整齐划一的呼喊声,在宫殿内回荡,仿佛是大明王朝迈向未知征程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