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乾宫的西配殿叫作月华殿,东配殿叫作日华殿,被当作皇子们的学堂。于是我随他进了月华殿北厢安坐等候。北厢是大臣等候觐见的场所,摆着桌椅书案、文房四宝。我见松纹砚中溢着浅浅的墨汁,细细的紫竹狼毫笔尖未干,不觉好奇道:“这里怎么还有笔墨纸砚?倒像是刚刚用过的样子。”
小简笑道:“大人们在此等候,多在想御前的应对之策。若想起什么来,一时要用纸笔记下,这都是现成的。才刚陛下赐膳司农大人,大人从御书房出来,又来北厢待了一会儿才出宫去的。朱大人请宽坐,想必一会儿郑司刑就该来了。”
我欠身道谢,安坐饮茶。待小简出去,绿萼终于忍不住道:“姑娘,才刚殿下为何称姑娘为‘朱大人’?怪生分的。”
我起身到书案前,就着砚中残墨,画了几笔:“这是在定乾宫,姐姐妹妹的多不好听。还是生分一些好。”
绿萼笑道:“也是。奴婢虽然蠢笨,却最喜欢听姑娘和殿下讨论学问。才刚殿下随口一说,便说了那么一篇大道理。依奴婢看,那个林夫子定然被殿下说得无言以答。”
我用极细的工笔绘了一幅美人以书抵颌、闲坐望天的图,微微一笑道:“说倒林夫子有什么难的?”说着压低声音,靠着她的肩头道,“要陛下也说殿下说得好、说得对才好。”
绿萼笑道:“殿下是姑娘一手调教的,说话怎能不合陛下的心意?”
我轻斥道:“小声些。我如今已经不是殿下的侍读了,被人听去了,难免生事。出了漱玉斋便要谨言慎行,不可得意忘形。”
绿萼惭愧:“是。奴婢谨记。”
刚刚画完,小简便来请我去御书房。御书房没有焚香,熏笼中炭火不足,反倒没有北厢中温暖,颇有些刑律的清冷肃杀之气。皇帝身着银白地青丝团龙袍,头戴乌纱冠,坐在宽阔的罗汉榻上饮茶。行过礼,皇帝命我坐在他的下首。我坚辞,只是站着。
皇帝笑道:“你来御书房也不是一遭两遭了,何必如此拘谨?”
我垂头道:“臣女不敢与陛下同榻而坐。”
皇帝笑道:“在漱玉斋,朕与你又不是没有同榻坐过!闹这些虚文做什么?”
我忙道:“臣女那日无礼,请陛下宽宥。况且在漱玉斋中,怎同于在御书房中?”
皇帝道:“也罢。”他执起榻上黄竹筐中的一枚黑子,在小几的棋盘上比了几下,微笑道,“听闻你很爱看戏。胡才子的戏如何?还入得你的眼么?”
我屈膝行了一礼:“胡才子的戏文好,陛下出的题目更好。”
皇帝落了一子,道:“可惜那一日西南疆急报,朕不得闲陪你去。听说你昨日又去看了?”
我微笑道:“是。臣女感怀天恩,所以昨日忍不住又去听了一折《惊变》。”
皇帝笑道:“你喜欢便好。”说着一指棋盘,“可识得黑白之道么?来陪朕手谈一局。”
我忙道:“臣女不识博弈之道,恐扫了陛下雅兴。请陛下恕罪。”
皇帝自己落了一枚白子:“难得,竟然还有你不懂的。”
我谦逊道:“臣女愚钝,自幼只是读书与作画,琴艺、弈道、诗词、歌舞,都不曾学过。”
皇帝殷切道:“读书能使人忠厚明智,所以朕的玉机才有季布之诺、尾生之信。”
听到这样亲昵的口气,我双颊一红,垂头不语。两位郡王用看戏为借口请我去梨园相商,自是不欲皇帝知晓。我虽不能答应锦素之事,却也不愿向皇帝出卖两位郡王。我自知瞒不过皇帝。然而他仿佛知晓我的心意,竟将此事轻轻揭过。
一丝感动沛然而生,我心领神会地一笑。皇帝弃了白子,又道:“朕的御书房缺个打理书籍奏章、章记表诔的女官,朕看你就来定乾宫做个书佐女官好了。”
御书房乃是全国政令的源出之地,我并非不向往。只是,高曜的心愿未了,现在远未到最好时机。贸然应承,也只是步了皇后的后尘。《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101]
如此思忖着,心也跳得又快又沉。皇帝催促道:“怎样?”
我定了定神,款款下拜道:“臣女才疏德薄,怎堪如此重任?陛下青眼,臣女受之有愧。臣女愿在文澜阁校书,为我圣朝文治,尽一分心力。”
皇帝微笑道:“罢了。文澜阁校书的重任,也的确比御书房无趣的文事要紧。你既愿意修书,就在那里安心待着吧。御书房书佐女官之事,日后再说。”说罢虚扶我道,“平身。”
我站起身,感激道:“谢陛下恩典。”
皇帝起身,自向书案后坐了,赐我坐在下首的交椅上。御书房中墨香隐隐,茶依旧苦涩难言。皇帝细细翻阅着一本奏折,我便拿起手边的一册诗经读着。小简见状,忙拿了一盏琉璃灯放在我身边。各自埋头,竟似幼时与玉枢相对读书的安宁静好,又分明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愉悦淳美。
《诗》云:“既见君子,云胡不喜?”[102]
庭院中安静明亮的灯光照得窗纸微微搏动。这一刻,我竟盼望司刑郑新能晚些来。
酉时正,郑司刑来了。郑司刑年逾古稀,银发萧然,须如钢针。自从上一次在御书房与他交谈过,我便深知此人驯如鸽,黠如蛇,深得皇帝的器重和倚赖。听闻他数次请奏致仕归老,皇帝只下书命他“强医药,起视事”。
郑新向上拜过,我亦向他屈膝行礼:“经年未见,老大人风采不减。”
郑新还礼道:“朱大人少年得意,风姿更胜往昔。”
皇帝笑道:“一老一少,老相识了。赐座,上茶。”于是我和郑新对面而坐,三人一齐端起茶盏。皇帝道:“朕等这一日已有一年,郑司刑快些说来。”
郑新欠身揖道:“微臣遵旨。”说罢清嗓欲诉,却听皇帝已经忍不住问道:“那奚桧是何时缉拿到案的?”
郑新道:“回禀圣上,是本月初六。本月初六一大清早,汴城府衙刚刚开门,便见一个破麻袋靠在门当边。打开一瞧,原来是一个伤痕累累的昏厥之人。此人苏醒后自称奚桧。汴城尹陈大人将他送至刑部大堂。微臣一瞧,果然是奚桧。”
皇帝奇道:“这么说此人并非刑部缉拿,而是被人扭送的?”
郑新惭愧道:“臣无能。据奚桧言道,他易容改装,浪迹江湖,以打卦谋生。上个月被一个将门豪奴识破,不及躲避,被人追杀至今。”
皇帝眸光一动,斜睨道:“将门豪奴?是谁?”
郑新道:“请陛下听微臣慢慢道来。那奚桧自言不知此人是谁,只看他身着绉绸袄子,身材粗壮,右手有一条刀疤,才猜测此人是将门豪奴。这豪奴率门客家甲将他驱赶到京城左近,终于将他抓住,一顿乱棍,就要打死……”我不觉坐直了身子。郑新接着道:“当此危急时刻,一位女侠不知从何处飞临,施展奇妙掌法击飞了众人的棍棒,提起他跃马狂奔,直到城下。”
皇帝双目异常明亮,颤声道:“此女是谁?”
郑新从容道:“当时是凌晨,天黑得很。奚桧借着灯光看了她一眼,只说此女身着绿衣,容貌甚美,看不出年纪。”
皇帝欣喜道:“绿衣女侠,武功极高,容貌甚美,普天之下还有第二人么?她说她要出宫去找寻真相,果然便找到奚桧了!”
郑新迟疑半晌,银须一颤,终是没有开口相询。皇帝像个孩子一样振奋不已,过了好一会儿,才对郑新道:“后来怎样了?”
郑新道:“那位女侠提着他到了城下,后面追兵甚急。于是从马上取下爪钩,蹬马上墙,将爪钩抛在城堞上。女侠回身提起奚桧,右手攀着钩绳,脚下几个起落,便上了城墙。她轻巧避开所有巡城士兵,从石梯下了城墙。奚桧说她脚步轻浅无息,行迹宛若鬼魅。女侠在城中寻了一口破麻袋将他装起,他顿时动弹不得。那女侠将他丢在府衙门口,径自走了。奚桧听得外间全无动静,便几番挣扎着要爬出麻袋。然而他一动,便有一个极硬的东西像弹子一般飞来,不是打在他的腕上,便是打在他的膝头。想是那女侠在旁窥伺,只要他意图爬出,便发硬物打他的关节。因此他动了几下,便不敢再挣扎。后来因伤势太重,也无力再动,不久便昏了过去。”
我像幼时听说书般,瞠目难言,挢舌难下,良久道:“他装在麻袋之中,那女侠也能认清他四肢关节在何处?当真匪夷所思。”
皇帝道:“学武之人,对人身五脏六腑、四肢关节甚为了解,远胜常人。有此手段,并不出奇。”
郑新恍然道:“陛下圣明。微臣初听奚桧此言,只是将信将疑。而且据衙役所言,当时府衙大门外方圆数丈之地,并没有什么细小硬物掉落。微臣去城外查看,也询问了当夜守城的兵士,都是一无所获。于是微臣便想,若奚桧所言不虚,那豪奴一定会进城找寻他,臣便请汴城尹在巡城时留意一二。果然见到一个右手背上横贯一道刀疤的人,一副豪奴管家的模样。后来臣又询问那只麻袋的去处。直到微臣亲眼看见扎紧麻袋的淡绿布条,才信了八分。只是寻不到打人的硬物,微臣甚是不解。”
忽听皇帝叹道:“是她,就是她。那打人的硬物,是冰块……”
郑新与我相视一眼,道:“启禀陛下,这些日子并没有下雪,城中并无结冰之处。”
皇帝微微一笑,目视远方,甚为神往:“她内力卓绝,阴阳双修。这是她用真气凝成的冰块,普天之下,再无第二人。”
御书房静了片刻,似有一抹微弱的暖风拂过,吹得每个人的心头都痒痒的。皇帝的向往中充满了失而复得的欣喜,昔日对周渊擅自出走的愤怒和哀怨如冰雪消融,只余春水的柔情。郑新由震惊而叹服,由叹服而遗憾,由遗憾而遥想,由遥想而神往。而我的心中,已生出一点不多不少的悲哀。
忽听皇帝唤我道:“朱女丞笑什么?”
我惊醒,笑意转深:“臣女听闻讯息,得知她平安无恙,甚为安乐,故此微笑。”
皇帝道:“从前你便说过,朕与她未必没有相见之日,朕还有些不信。如今她抓住奚桧,又回了汴城,这真是……真是……”
我是第一次见到皇帝激动得连话也说不出来。我淡淡道:“真是近在咫尺。”
皇帝笑道:“说得好。”说罢对侍立在旁的老内监李演道,“你现在就去告诉汴城尹,巡城时留心那绿衣女侠。若发现此人,立刻进宫回朕。”李演躬身领旨,正要退下,皇帝又补了一句,“不分白日黑夜,要立刻进宫回朕。你记得嘱咐把守各门的侍值卫尉。”
郑新终于忍不住问道:“请恕微臣无礼,难道陛下识得此女?”
皇帝叹了一声,满含遗恨、焦灼和期待:“她便是出宫远游的周贵妃。”
郑新怔了片刻,慨然叹道:“微臣记得二十年前贵妃之姐元平郡主周澶殁了的时候,先帝命微臣查验郡主的命案。当时所有的疑点都在废王高思谏一个侍妾李氏的身上,是贵妃怜悯李氏母子,不计前嫌,按下此议,独自扶灵回北,查出了长姐被谋害的真相,着实愧杀微臣。那时贵妃只有十八九岁,便有这样的仁心与机变。如今这般处江湖之远而忧君事,微臣叹服。”
皇帝摆摆手,挥去满心的兴奋与不安:“想不到郑司刑还记得贵妃当年的旧事。是了,那追杀奚桧的豪奴是谁家的,可查出来了么?”
郑新道:“回禀陛下。汴城府衙的人说,这名家奴从大将军府的后角门出入两次,后率人出城了。”
皇帝嘿的冷笑:“陆愚卿!他是要杀人灭口么?!”
郑新道:“这……微臣不敢断言。要将此人提审到案,问过才知。只是大将军府臣不便擅自缉拿,请陛下降旨。”
皇帝沉吟半晌,手执青玉簪将一封奏章敲得笃笃轻响。我心念一动,向上道:“启禀陛下,臣女有一言启奏。”
皇帝道:“准。”
“多谢陛下。”说罢我转向郑新道,“请问大人,那奚桧身上可有新的刀剑之伤?”
郑新道:“奚桧的皮肤上有许多挫擦伤和瘀伤,还受了很重的内伤,胸前肋骨被打断几条。并没有刀剑创口,因此流血甚少。”
“那就对了。下官记得郑大人说过,舞阳君陆玉卿的儿子吴省德得知母亲与人私通,颇为震惊。可见吴省德并不知母亲的丑事,是不是?”
郑新道:“不错。”
我笑道:“连亲生儿子都不知道的事情,一个异母兄弟会不会知道?”
郑新捋髭沉吟:“可知可不知。”
我又道:“好。假如奚桧当真是受废武阳君陆氏的指示杀害三位公主,且陆大将军不但知道奚桧此人的存在,还深悉长姐的所有用心处分。大人说,大将军会派人杀奚桧灭口么?”
郑新向上恭敬道:“启禀陛下,奚桧的确是说,指使他联络小虾儿杀死三位公主的人,就是废舞阳君陆玉卿。若陆大将军是知情的,的确有可能千里追杀,为的是绝不让刑部先找到奚桧。”
皇帝冷哼一声,面色铁青:“不错。”
我凝神道:“假如大将军一心要杀死奚桧,那些家甲为何不用刀剑,而要用棍棒如此废事?若一刀毙命,或乱刀砍死,还怕武功高强的贵妃么?舍刀剑而用棍棒,于理不合。”
郑新合目思忖,微微颔首。我又道:“会不会是这样,大将军只是想用棍棒将奚桧叉架回府,却险些被他逃脱,幸而贵妃在旁,才又将他擒住?而那奚桧被追缉甚久,东躲西藏,惶惧不已,才误以为那些人是想杀他。所以慌不择路,想进城自首,这才来到了汴城外。”
皇帝和郑新相看一眼,齐声道:“原来如此。”
我又道:“大将军并非鲁莽之人。试想,假如大将军对长姐和奚桧之事并不知情,他寻到奚桧,第一件事,当是问清实情才对。再看是藏匿,杀死,还是送官。而不是糊里糊涂就将他杀死在城外。臣女以为,当是这种情形,那家奴这才舍刀剑而用棍棒。”
皇帝面色稍霁,却仍是大大不悦:“不论如何,这是钦犯。他怎能用私甲追捕!即便不是杀人灭口,也脱不了罪。”
郑新道:“大将军关心则乱,这也情有可原。”
皇帝恼怒道:“他哪里是关心他的姐姐,分明是在意妹妹的后位!自陆氏事发,朕何曾亏待了皇后?他又何须如此?”
郑新忙道:“陛下息怒。请陛下降旨,准许微臣将家奴缉捕到案,细细查问。”
我的心跳陡然快了几分,左手不觉抓紧了桌角。只听皇帝失望地叹道:“罢了,虽然陆大将军行事不当,但他既然无意杀人,且托赖贵妃之福,奚桧又已在刑部,就不必问了,刑部只专心查问奚桧即可。大将军的事,朕自有处分。”
郑新道:“是。陛下圣明。”
我五指一松,暗暗舒一口气。
奚桧颇为精明,逃逸近一年而不被发现,怎能分不清大将军府的家奴是意图谋害还是只想将他绑回府中问询?他口口声声说这人想杀他,无非是想皇帝怪责大将军与皇后。若郑新真的将那家奴传来询问对质,说不定便立时发现奚桧证词中的破绽。再者,奚桧身上严重的内伤与骨折,焉知不是周渊出手惩治的结果?这更是一个绝大的疏漏。若被察觉,即使他供出了废舞阳君陆玉卿,也少了许多信服力。
至于另一个知情之人——周渊——她当不屑现身府衙做证才对。这却要赌上一赌了。
高曜说过,皇帝自诩仁君,最痛恨旁人以为他是个昏君与暴君。虽然陆大将军并无杀死奚桧之意,但皇帝对他的不满与厌恶,却并未因此减少半分。我的目的已然达到。这也多少倚仗了皇帝对大将军的爱惜与不舍,还有——对周渊的情义。
皇帝看着我,赞许道:“今日若非朱大人察觉,朕险些冤枉了陆大将军。”
我谦逊道:“陛下谬赞,其实此事郑大人早就察觉到了。臣女班门弄斧,请大人不要见怪。”
郑新一怔:“此话怎讲?”
我娇笑道:“适才陛下问老大人,大将军是否要杀人灭口,老大人是怎样回答的?”
皇帝插口道:“郑司刑道:不敢断言……”猛然悟了过来,于是君臣三人相视,俱是大笑。只听皇帝又道:“还是说回奚桧。他究竟是怎样说的?”
郑新收敛心神,恭敬道:“回禀陛下,奚桧供述,指使他联络小虾儿,杀死三位公主的元凶,正是废舞阳君陆氏。陆氏生怕贵妃凭借恩宠与爱子终有一日登上后位,所以指使奚桧刺杀皇太子。”
皇帝皱眉道:“皇太子?”
郑新道:“是。此事说来话长,请陛下听微臣慢慢道来。”皇帝一侧头,侍立在他身边的小简立刻为郑新奉上一杯新茶。郑新谢恩,饮了一口,方缓缓道:“去年冬天,自景园落雪,金沙池结冰,那小虾儿便发现义阳公主和青阳公主常常趁午歇之时,穿成小宫女的模样,到湖上滑冰。”
我大惊,忍不住道:“大人是说,义阳公主和青阳公主常往湖上去么?”
郑新道:“不错。”
我摇头道:“义阳公主的乳母游氏、平阳公主的乳母安氏和青阳公主的乳母艾氏曾说,三位公主那一日是第一次往湖中去,不知那里有冰钓之人凿开的冰洞,所以才……”
郑新冷笑道:“正是那游氏将冰刀带入园中,她和艾氏希冀活命,所以不敢说实话。可惜她们很快便被处决,否则细问,定然能问出来。而平阳公主的确是第一次去湖上,安氏并没有说谎。正因安氏说的是实话,所以皇后娘娘与朱大人才误以为游氏和艾氏说的也是实情。”
我惭愧道:“是玉机疏忽了。”
皇帝自责道:“这事怨朕。朕当时看了朱女丞整理的卷宗,见游氏将冰刀带入园中,激愤之下,并无详查,便着急处死了那些宫人。”
郑新道:“此是枝节,陛下与朱大人都无须自责。义阳公主和青阳公主常往湖上去,本是知道那些冰洞凿在何处,向来是绕开的。且冰钓之人所凿的冰洞,其实甚小,只够将鱼从水中提上来而已,即使溜冰之人来到冰洞周围,冰也不会塌下去。”
我恍然道:“不错,臣女当时询问了那些冰钓之人,他们都说他们所凿的洞并不大。垂钓之时,便搬个小杌子坐在洞旁,从未见冰碎裂过,更别提塌下去了。臣子去冰上坍塌之处细细看过,只见一个大洞和许多浮冰,甚是不得要领,故此以为冰面坍塌只是偶然。如此看来,臣女又疏忽了。”
郑新道:“此等细节,只有问了奚桧和小虾儿本人才知。朱大人当时能查出小虾儿,已是不易。不然刑部如何顺藤摸瓜,寻到奚桧与陆氏?朱大人不必自责。冰面坍塌绝非偶然,是小虾儿趁天还没亮便将洞周的冰面割裂、敲碎、搬移,三位公主如往日般滑到附近,这才掉入水中。”
当初我命李瑞去景园捉拿小虾儿,问了他许多在水下杀人的细节,却没有问及冰面坍塌的真相。我沉吟道:“如此看来,小虾儿本来只是要杀义阳公主和青阳公主,平阳公主只是误杀……”
郑新道:“不错。平阳公主的确是误杀。那小虾儿一下水便踩着义阳公主和青阳公主往下沉,义阳公主身负武功,要溺死她倒费了些功夫。而且这小虾儿只见过平阳公主一次,认得不真切,当时还以为她只是义阳公主身边的小宫女。
“奚桧又道,当公主们身陷险境,便会有同党将皇太子引来。皇太子心痛姐妹,说不定便会去冰上搭救,到时将他拉入水中一并杀害,也只当是淹死的。谁知,皇太子不但武功高强,且精通水性,小虾儿不敢贸然下手,这才装作奋力搭救,将三位公主的遗体送出水面。不想皇太子殿下惊惧过度,发了癔症……”皇帝双目含泪,仰天而叹。郑新见状,忙住口不言,只垂头默哀。
小虾儿在水下的杀手我一清二楚,也想过他在景园中有同党,不然皇太子和高曜不可能来得如此及时。但是我从没有提及此事,更没有向高曜求证过。
皇帝呆了半晌,方道:“小虾儿的同党是谁?”
郑新道:“奚桧说,他并不知此人是谁。这个向皇太子殿下报信的人,是小虾儿自己寻到的。臣不得已用了刑,他赌咒发誓,坚称不知。”
皇帝嗯了一声,叹息道:“继续说。”
郑新道:“是。后来朱大人发现事情有异,命掖庭属捉拿小虾儿查问,又放出宫去,引主谋上钩。这奚桧就是在医馆中用砒霜毒死了小虾儿,这一小盒剩下的砒霜,微臣已在舞阳君府后花园小池水底的石缝中寻到,证物确凿,奚桧自己也供认不讳。整个案情就是如此。”
皇帝讷讷道:“奚桧有没有说,此事与皇后……”
郑新道:“回禀陛下,奚桧只说受舞阳君指示,并没有提及皇后与陆大将军。”
皇帝道:“那么郑司刑以为,皇后与大将军对此事可知情么?”
郑新看了我一眼,恭敬道:“奚桧既然没有提到此事,微臣不敢说。如此,还请陛下圣裁。”皇帝右手抚额,合目沉思。
舞阳君陆玉卿是皇后的长姐,她先行厌胜之术,后又主谋杀害皇太子和公主,只为保住妹妹的后位与恩宠。其实皇后与大将军对此事知悉与否,并不那么要紧。只要坐实了陆玉卿的罪名,皇帝对大将军的怀疑、对皇后的冷落会像往后的岁月一样无穷无尽。这就足够。
奚桧竟没有诬害皇后与大将军,证词极尽微妙。如此也好,“鼠不容穴衔窭数者也”[103],就让皇帝狐疑冷淡的目光永远投注在守坤宫,直到守坤宫变成一座彻底的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