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封爵
没过几口,高产玉米被吹上了天。其实也不算吹嘘,就是实话实说,同样引起了很多人的特别关注。灾年,山地,玉米,都给最后的亩产一千斤增加了致命的吸引力。
玉米种子是四阿哥派人运到农事司的,却没有得到任何嘉奖。他索性把功劳全都让给太子,对外宣称是太子的安排。
原来皇上南巡那段时间太子整天往雾隐山跑,并不是懒政,也不是去会什么小美人,而是发现了高产的玉米种子,就地试种。
此前的种种谣言不攻自破,康熙很满意,觉得自己没看错人,太子心怀天下,是个合格的储君。康熙给太子打了一个及格分,到了内阁评分变成优秀,等到六部就成了满分。
太子能有今日的成就,索额图比皇上还高兴,索党也跟着将尾巴翘上了天,行事越发霸道。
明年要对准噶尔用兵,康熙忙得脱不开身,有意让太子代替自己去盛京祭祖。
本来打算由太子主祭,大阿哥、三阿哥和四阿哥陪祭,结果让索党一通搅和,取消了陪祭。
只太子一枝独秀。
如今太子风头正盛,朝臣们都没意见,就连明党都三缄其口,冷眼瞧着索党咄咄逼人,各种骚操作。太子动身从京城出发,所用仪仗与皇上出巡无异。在盛京祭祖的时候,全副排场,比康熙上次去还要隆重。
灾年依然盼丰收,又给高产玉米本就十分高涨的热度,添了一把火。
太子回京的时候,沿途百姓夹道跪迎,不知谁喊了一句“太子万岁”,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给太子用天子的仪仗,是康熙的意思。亲自下场为太子结党,让索额图给太子当靠山,也是康熙运作的。只因他登基时主少国疑,受鳌拜等权臣摆布,所以不想让太子步自己的后尘。
可索党的发展,太子的才干,以及百姓对储君的爱戴,超出了康熙的预期。
尤其朝廷刚刚结束了三藩之乱,和口口,紧接着剑指准噶尔与沙俄,连年战乱没有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今年更是在旱灾的情况下加征税负。
这时候太子试种出高产玉米,拯救百姓于水火,更显得康熙本人穷兵赎武。
储权与皇权本来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哪怕康熙再疼爱太子,此时也有些烦恼了。
这时又传出,雾隐山不仅试种出了高产玉米,还可能有高产的小麦。
自己的儿子自己最了解,特别这个儿子还是自己亲手带大的。太子于农事一道并不精通,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恐怕与乌拉那拉家的小姑娘脱不了干系。那个小姑娘了不得,若让她给太子做了侧福晋…康熙犹豫起来。
去盛京祭祖之后,还要在奉先殿再祭拜一轮,然后康熙就看见礼部把太子的拜褥堂而皇之地放在了奉先殿的门槛里。
祭拜的时候,拜褥能放在门槛里的,只有皇帝一人。康熙叫来礼部尚书,让他着人调换,礼部尚书支支吾吾请皇上把刚才的吩咐记档,才敢照办。
康熙大怒,对着礼部尚书就是一通输出,气得差点动手。
尽管太子闻讯赶来,自己把自己的拜褥挪到奉先殿外,还是没得一个好脸。
太子未及弱冠,便能威慑六部,若是再将乌拉那拉家那个宝藏小姑娘指给他做侧福晋……康熙无声摇头。转过天,以培育高产玉米为由,晋封四阿哥为贝子。变相分了储君的风头。
削弱储权,就等于加强皇权。
至于那个小姑娘,康熙也另有打算。
“二哥,我没想把事做大,这里头恐怕有人捣鬼。“高产玉米的风声是四阿哥放出去的,之后若干与他无关。太子没想到汗阿玛如此忌惮自己,比梦里还要早几年。有些事就是这样,表面上看花团锦簇,千万别想着试探,挑开之后不过一地鸡毛。
在梦里经过一世,眼下更像是昨日重现,太子破罐子破摔都摔累了。
不想玩了,爱咋咋地吧。
彼时,大阿哥与大福晋正在延禧宫,给惠妃请安。惠妃屏退左右,问起前朝之事,大阿哥便将明党顺水推舟给太子戴高帽的事说了。
“汗阿玛偏袒太子,就该抓着他懒政误国不放,往他脸上贴金有什么意思?"明珠从前做什么,大阿哥都觉得是对的,只这一次有些疑惑和不满。
惠妃也参不透,但她相信明珠的能力:“他是你叔祖,总不会帮别人。”
“爷,别烦恼了,听额娘和叔祖的不会错。“大福晋在旁边柔声开解。
大阿哥与大福晋少年夫妻,恩爱非常,怕大福晋孕中烦恼,便没多说。
这时有个宫女走进来禀报:“娘娘,皇上刚刚下旨封四阿哥为贝子。”
惠妃刚刚喝下一口茶,闻言差点喷出来。大福晋到底年轻些,撑不住劲儿掉了茶碗,发出“唯当”一声,被溅起的茶水和碎瓷片弄脏了裙摆。
大阿哥瞳孔缩了一下,见惠妃和大福晋脸色都难看起来,反而缓着声音劝:“不过是个贝子,急什么。等我上了战场,要封个王爷当当。”
惠妃看了一眼脸色苍白的大福晋,问报信宫女:“四阿哥因何得封?”
四阿哥除了与太子交好,在众多皇子当中并不显眼。皇上第一个封他的爵位,不可能没有原因。报信宫女缩了缩脖子:“听说是因为高产玉米。”这个理由是惠妃没想到的,挥挥手让宫女下去,转头强颜欢笑:“这份殊荣,给四阿哥,总比给太子强。”然而惠妃的强颜欢笑并没有安慰到大阿哥,反而让他更焦虑了。但碍于大福晋惨白的脸色,大阿哥忍住了,只是道:“额娘宫里的宫女该治一治了,说话做事毛毛躁躁。”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应该什么时候说,心里一点数也没有。
若刚才的话,惊了大福晋的胎,大阿哥杀人的心都有了。
惠妃知道他在迁怒,也怕大福晋生产在即有什么闪失,便顺着大阿哥的话将话题转移到下人的管教上。大福晋见惠妃脸色如常,大阿哥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心中才算安定下来。
大阿哥有妻有女有顾虑,三阿哥至今单身,无所顾忌,闻言当场砸了茶碗。
荣妃见状给他解心宽,说辞几乎与惠妃一样,三阿哥却不领情,冷笑道:“这份殊荣给太子,太子还是太子,一时半会儿做不了皇上。可给了老四,老四就成了我们当中第一个受封的!”
朝廷的封赏,与后宫一样,一步提前步步提前,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从今日起,他这个做哥哥的,将永远落后弟弟一步。他不要面子的吗?
只落后一步,还是建立在老四今后再无建树,碌碌无为的基础上。
可现实恰恰相反。
老四找对了路,并且在这条路上发足狂奔,早晚把他这个兄长彻底拍死在沙滩上。
而他自己,深陷户部加收秋粮的泥潭里,腿都拔不出来。
才开始当差就被甩下,十年之后会怎样,二十年之后又会怎样,三阿哥根本不敢想。
德妃得到消息已经是第二天了,还是去给太后请安的时候,听惠妃和荣妃酸溜溜说起的。
“怎么,四阿哥封贝子的事,哀家都听说了,你竞然不知?“惠妃和荣妃都快柠檬成精了,合起伙来挤兑德妃,德妃则是一脸懵,太后看不下去,忍不住提醒。德妃恍然,想了想笑道:“四阿哥一直跟在太子身边,得太子提携也是有的。”
儿子凭本事封爵,换成荣妃能高兴得跳起来,可到了德妃这里,全然变成了太子的提携。
“听说高产玉米是太子和四阿哥一起试种出来的,太子封无可封,皇上便只封了四阿哥。“荣妃眼睛都嫉妒红了,还是忍不住替四阿哥不值。
德妃对他也忒不上心了。
说到高产玉米,惠妃心中一动:“听说这次试种,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皇上破格封了她六品的格格。”这事荣妃也听说了:“好像是乌拉那拉家长房的姑娘,皇上先封了她,之后才封四阿哥。”
明显人家姑娘才是主力。
太子和四阿哥只是结识那姑娘,沾到了光,又是去盛京祭祖,又是封爵的。
若谁有本事将她娶回家,前途可不限量。
不巧的是,乌拉那拉家长房的人,她们都不认识。巧合的是,德妃与乌拉那拉家二房的觉罗氏一度走得很近,差点议亲成功。
那时候她们觉得德妃太着急给四阿哥挑福晋,现在又有些羡慕嫉妒恨了。
不得不承认,德妃的运气好到爆炸。昔年从端茶宫女一路开挂顺利升到妃位,除了六阿哥早夭,几乎没有波折。四阿哥也争气,非嫡非长,却于一众皇子当中脱颖而出,第一个封爵。
十四阿哥年纪虽小,却聪明伶俐,身强体健,很得皇上喜爱。
就连整天迷迷糊糊的德妃想给四阿哥随便挑个福晋,一挑就挑到了乌拉那拉家。
这运气,不服不成。
傻子总抓好牌,就说气不气。
于是惠妃和荣妃默契地抛弃德妃,主动挑起话题,与太后聊起了乌拉那拉家。
觉罗氏长袖善舞,可不管是觉罗氏的娘家,还是乌拉那拉家都已然没落,不是很能入惠妃和荣妃的眼。唯二能说上话的,只有太后和德妃。
德妃傻子净抓好牌,惠妃和荣妃气得不想跟她玩了,只肯套太后的话,想请太后牵线,让她们与觉罗氏搭上线。太后没想到四阿哥封了贝子,转头把乌拉那拉家带火了。深宫长日无事,太后寂寞如雪,好不容易有点乐子,自然要狠狠抓住。
当初觉罗氏一眼相中四阿哥,太后觉得高攀了,毕竞乌拉那拉家远不如从前辉煌。
与皇子攀亲,差点意思。
后来四阿哥脱颖而出率先封了贝子,太后这才品出觉罗氏眼光独到来。
到今日,乌拉那拉家被惠妃和荣妃联袂问起,太后又感觉乌拉那拉家与皇子结亲,不算高攀了。只不过从前是二房要攀亲,现在长房成了香饽饽。种粮食,这条路选得妙啊。
太后虽是妇道人家,也知道朝廷连年征战,百姓没时间休养生息,又赶上灾年,对皇上和朝廷来说,粮食比金子都重要。
这时候试种出高产的粮食,无异于雪中送炭,皇上肯定要重重嘉奖。
而且如此优秀的姑娘,多半要被皇室收入囊中,在明年大选的时候许给一个皇子。
太后看看惠妃和荣妃,首先排除大阿哥。
大阿哥早已娶妻,女儿都生了两个,乌拉那拉家再落破,也不可能让自家女孩儿给人做妾。
三阿哥文才斐然,尚未娶妻,有可能。
“听说三阿哥和四阿哥都在六部办差了?"太后越过惠妃,问荣妃和德妃。
提到三阿哥的差事,荣妃嘴里全是苦涩:“三阿哥在户部行走。”
德妃没想到太后关心这个,一脸懵。
见德妃又是这副表情,太后都无语了,还是惠妃酸溜溜道:“四阿哥没人惦记,却自己给自己谋了个好差事,现下在工部农事司行走。”
难怪四阿哥第一个封了爵位。
皇上年幼丧母,当时太皇太后忙着与先帝留下的四大辅臣周旋,太后则负责照顾皇上的饮食起居。自己带大的孩子自己清楚,皇上再宠爱太子,也不可能如德妃所说那般,爱屋及乌地封赏四阿哥。四阿哥之所以第一个得到爵位,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德妃啊德妃,错把珍珠当鱼目,太后都不知道该说她什么好了。
这些年德妃确实有些运道在身上,奈何本人并不聪明,终其一生也就在妃位上混了。
四阿哥在农事司行走,与太子和乌拉那拉家长房的小姑娘一起试种出了高产的玉米……
如此优秀的小姑娘,以太后对皇上的了解,应该是准备留给太子的。
太子妃不可能,因为身份不够,侧妃有大希望。所以高产玉米才试种出来的时候,皇上只封赏了乌拉那拉家长房的那个小姑娘,没有给四阿哥任何表示。等风头过去,才想起封赏四阿哥,太后隐约明白了皇上的用意。
至于为什么没有留给太子,而是打算许给四阿哥,太后暂时想不通。
思及此,再对上惠妃和荣妃殷切的目光,太后就开始嗯嗯啊啊打起了马虎眼。
宫里有人惦记姜舒月,宫外更多人则惦记上了四阿哥。太子从上朝站班就开始变得叛逆,这一年半载的越发不像了。虽然皇上对太子的宠爱没有减少,可有那政治嗅觉敏感的,还是品出了一点不对劲。
恰在此时,四阿哥越众而出,第一个受封爵位,越发印证了某些人心中的猜想。
太子风头过盛,隐隐有超越皇上的趋势,皇上有所忌惮,准备分封诸皇子,牵制太子了。
索额图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却没想到来得这样快。他跑去提点太子,太子根本不以为然:“高产玉米本来就是老四和乌拉那拉家的小丫头联手试种出来的,没有我什么事。他愿意把功劳分我一半,也是好心,我为什么要疏远他?”
当初筹谋的时候,四阿哥说得很清楚,连借势的话都说出来了。
只是中间运作的时候被明党利用,一番煽风点火,事情的走向才变得失控。
其实太子帮四阿哥的忙,也有试探汗阿玛对自己态度的意思。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原来汗阿玛对他的忌惮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高产玉米是小丫头种出来的,却是四阿哥发现的,也是四阿哥带到农事司的。
灾年粮价飞涨,尽管朝廷不允许,还是有不少大粮商囤积居奇,赌明年旱情持续,准备大发国难财。这时候高产玉米横空出世,耐旱,高产,不仅引起了朝廷的重点关注,也被很多大粮商盯上了。而大粮商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贵族或者高官的影子,其中不乏皇亲国戚。
四阿哥做了很多人都不敢做的事,利国利民,却也挡了许多人的财路。
挡人财路无异于杀人父母,贝子爵位是他应得的,依着太子看来该直接封贝勒或郡王。
今后四阿哥将面对什么,太子不清楚,可他知道这件事做得好,也必须做。
如果借了自己的势,能给四阿哥挡掉一些不利因素,太子觉得很值。
谁知索额图却在这时候跑过来,提醒他四阿哥是在利用他,让他远离四阿哥。
四阿哥是在利用他,而且在利用之前已经跟他摊牌了,他也愿意被四阿哥利用,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远离不了一点。
这么明显的利用都看不出来?索额图见太子油盐不进,脸都气红了。
索额图不知道四阿哥给太子灌什么迷魂汤,让太子义无反顾地给他挡枪,连自己的话都听不进去了。其实索额图跑来劝太子,不光是为了太子,也有自己的私心。
明党一天一天做大,明珠卖官鬻爵也就算了,居然还私下与江南的大粮商勾结,发了好几次国难财。索党以上三旗贵族为基础,党众的个人家底比明党中人要好。
皇上重用上三旗,对上三旗的限制并不少,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再加上朝廷鼓励旗人生育,各家人丁激增,有些人家早已是强弩之末,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了。于是有人暗戳戳投靠明党,只求明珠吃肉,能分到一点肉汤。
索额图鄙视明珠,更鄙视那些无利不起早的商贾,可形势比人强,为了保住索党,他也不得不同流合污。眼下江南的大粮商分三派,曹家派、明党派和索党派。曹家是皇上搂钱的耙子,麦收之时放粮,故意压低粮食收购价格,造成谷贱伤农的事实。
当时明党派和索党派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并不敢插手,一直作壁上观。
只当吃亏是福。
后来曹家被查,还是太子的功劳。
太子跟谁都没商量,直接在早朝上把曹家揭了一个底朝天。
再揭下去,恐怕连皇上都要揭出来了,皇上这才被迫削了曹寅和李煦的官。
最后还是四阿哥出面做好人,替曹寅和李煦说情,才算把皇上的龙脸从地上捡起来贴回去。
太子如何得知曹家所为,索额图不清楚,但他知道,坏人让太子做了,好人却是四阿哥的。
这回的高产玉米事件,与上回的谷贱伤农事件一样,太子傻乎乎冲在前头挡枪,好处全归四阿哥。若不是君臣有别,索额图真想冲过去摇醒太子,别被人骗了,还在帮人数钱。
就在索额图苦口婆心劝太子睁开眼睛看清四阿哥的时候,觉罗氏也在劝自己女儿看看四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