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镇。
西街头上,邓府门前宾客盈门,令一群远道而来的同窗好友羡慕不已。
“诶,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邓兄真是好福气,这一娶就娶两个吗?”
“可不是?邓兄这两房妻室,一个是白月光,一个是摇钱树,你说,将来过日子,哪一个少得了?”
“那这新娶进门的嫂子,哪一个是大嫂,哪一个是二嫂?莫不成我们以后见了面,都叫嫂嫂?”
“哪里,邓兄说了,她们是平妻,不分主次的。就按各自的姓氏称呼便是。”
“什么平妻不平妻的。常言说,一山不容二虎。我看这还没进门啊,战争的迹象已经初见端倪了。”
“怎么说?”
“没看见吗?刚才后面的花轿就强行压过前面的花轿,双方已经剑拔弩张了。”
客人们的议论钻进苏芊玉的耳朵里,她这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竟然穿越了。
只记得当初不小心被洪水卷走,躲避不及一头撞在石头上。
一睁眼穿越到这大夏古代边远小镇一个恋爱脑女子身上,竟还这般的巧,两人同名同姓。
原主美的倾乡倾镇,偏偏眼界也高,看不起一般手艺人,却对邓志远这个穷秀才不离不弃。
一低头,关于原主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
新郎官邓志远,早年老爹中了秀才,所以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可惜,他那爹在赴郡府赶考举子的路上丢了半条命,有说是被土匪劫了盘缠,有说被青楼女子劫了财色。
总之,被好心人弄回家时,身上分文不剩,连句完整话都没留下就咽气了。
那年,邓志远十六岁,家里赖以生存的铺子早被抵出去,用作老爹赶考的盘缠和打点,仅剩铺子后两间偏房勉强遮风挡雨。
刚葬了老头子,邓志远母子就差马媒婆到村里向苏家提亲,只说定下亲事好用心攻读,到时考上秀才,三年孝期应该也满了,就迎新妇进门。
这是多庄重的承诺?意思是没有考上秀才,都不好意思娶她!
这消息一时间传遍十里八乡。
一般不都是先趁热孝把女方娶进门,然后让女人当牛做马带生孩子,等考中秀才之后另觅新欢吗?
这个苏芊玉得是多高贵的女子,才配得上这般敬重?
如此诚意,由不得苏家不心动。
村里人都知道,苏芊玉诞生那日,说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大好日子,其实天空灰蒙蒙的,雨要下不下的样子,她们家那屋顶上突然冲出一团红光。
众人都议论什么贵人诞生了,结果生下来一看,连个把儿都不带,竟是个女娃,实足的赔钱货!
吃瓜邻居嘴一撇纷纷离开。
但她的父母兄弟却深信不疑,苏老头看见人们不屑的背影,开怀大笑。
“我苏好强管你们怎么看,我的女儿虽然生在这茅草屋里,却是我苏家的宝贝疙瘩,茅草里寻到的宝玉,就取名叫芊玉,气死他们!”
一家人本就视苏芊玉如珠如宝,这么一看,她果然命好,遇上个这般敬她爱她的夫家,哪有不同意的。
说不定那邓家小子将来真就发达了呢?
可苏芊玉家原本也只能说在平乐乡下还过得去。有十几亩薄田,兄长三人都成了家,诞下各自的儿女。
但是这些年为了支持苏芊玉扶持未婚夫考秀才,硬是强撑着不敢分家。
谁知一个又一个三年下来,一等就是九年过去,现在邓志远终于考取秀才,一家人苦尽甘来,为了给女儿撑场面,不但置办了丰厚的嫁妆,还早早的买了一个丫鬟作为陪嫁,也算堵住村上那些红眼的长舌妇。
苏家老两口自然也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女儿才配得上秀才老爷。
毕竟,女儿再漂亮有什么用?和那邓秀才同岁,还虚长几个月。
一晃九年过去,苏芊玉早熬成老姑娘了,得是人家守信用,才如约迎娶女儿进门。
若是遇上不要脸的人家,男子都考取秀才了,一纸退婚书扔给你,又能咋的?
苏芊玉被灵儿牵下花轿,却没有见新郎官来迎接自己。
“灵儿,怎么回事?”她顶着盖头,宾客盈门也不好掀开,就这么小声一问。
却不料灵儿把她的手一甩,就冲了出去,抬手就指着一个男人的鼻子道:
“姑爷,新娘子都到了,你这算什么?”
没错,她忍不住了!
秀才姑爷竟然从另一抬花轿上搀下一个新娘来,灵儿一眼就认出,她身后就是刚刚在路上,说要赶时辰,硬生生让小姐的花轿等在路边那一拔人。可气新妇脚上那双大红牡丹绣花鞋,还是小姐允了送给自己的。
还有,她头上那支海棠花金步摇,也是小姐的。
今天这么好的日子,小姐都没舍得用!!
只不过,这几年小姐为了扶持邓志远读书,娘家能搬能扛的都拿到邓家来了。
而且,每天一到邓家,就是干不完的家务活,天擦黑离开前,连老虔婆的脚都要洗好了才走。
除了人不在他家过夜,是什么东西都搬到邓家去了。
小姐早已把自己当成邓家的媳妇儿,缺的,不过就是这出嫁的仪式罢了。
正应了邓家老虔婆那句:
“这些东西反正都要拿到邓家来,不如有一样拿一样,省得留在苏家,那些个侄女侄儿的,瞧着眼红。”
结果,那老虔婆说什么是什么,小姐是一个字都不带迕逆的。
这些年,把娘家搬了个家徒四壁。
而邓家呢?两间铺子后面的偏房,如今变成现在这青砖院子,在街头别具一格,成了家长们督促儿子读书的警世之言:
你看看读书多好?有那么漂亮的媳妇等着嫁进门不说,还带了那数不尽的财富来。所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不是说着玩的。
结果,他邓志远这是有多不要脸,拿小姐的嫁妆去迎娶别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