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得承认,这三篇短篇小说,都是精品。】系统软糯糯湿哒哒的声音响起。
“这个没错。哪怕在地球世界,如果要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100篇短篇小说,契诃夫的这三篇小说,一定会名列其中。”沈浪深以为然。
《套中人》《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在短篇小说中的地位,那可不是开玩笑的,那可都是上过中学课本的,相当有牌面啊,质量有保证啊!
【其次,契诃夫是雪国人,最熟悉其国民性,他这三个短篇代表作,也深刻地反映出雪国人的民族性格,对雪国来说,共鸣感和代入感最强,容易获得雪国人的投票!】
“没错。”沈浪点点头。
虽然小说家、剧作家,一生竭尽全力在做的事情,就是表达人类最极致、广泛而共通的感情体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点。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
甚至,每个国家的作家,都有自己的特质。
自然,最受本国读者的欢迎。
【最后,全球开放融合之际,这边民族自信心爆棚,最喜欢看到其他国家落后、丑陋的一面,犹如读爽文般,获得极致的快感。‘他国伤痕文学’逻辑和‘他国伤痕电影’一样,都会让一部分读者达到颅内高潮,投票也不会手软了啊…
…】系统小妹分析道。
“他国伤痕文学”……这个我懂啊。
说实话,从《素媛》的大爆,沈浪就看得出来,他国伤痕文娱作品一定会大爆,逻辑上说得通,符合方方面面的利益。
“行。购买这三部短篇小说。”沈浪也是毫不迟疑笑道。
现在,他声望值积累的太多了。
一部短篇小说,也就花个十几、几十万的声望值,对沈浪来说就是九牛一毛。所以,沈浪根本不会计较和盘算。
【三部短篇小说,已经发到主人的系统个人仓库和手机上。请您查收。】
沈浪首先点开,自己看了一遍。
心中不由感叹。
这三篇短篇小说,的确精彩、好看,艺术水准极高。
事实上,在学校的时候,因为有着学习任务的存在,会觉得这些语文课文枯燥无味,心生厌烦。
但离开学校,从纯粹欣赏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每一篇语文课文都是精品。
随后。
沈浪也没有耽搁,将三篇短篇小说打包,一股脑发给了李奇。
毒客图书,
虽然元宵节还没过,很多民营企业的年假还没结束,员工还在休假中,但这里却是座无虚席,大家埋头工作,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鬼吹灯》完结篇上市,非常
繁忙,大家早早就过来加班了。
毕竟,因为《鬼吹灯》系列的热卖,毒客图书成为业内最赚钱的图书公司。
而且陶磊和李奇这些高管也非常大方,给的红包足够大,去年的年终奖,人均都拿到了十几万,所以,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很高。
总编辑办公室。
叮咚,手机一响。
李奇连忙打开手机,也是激动不已地看到,安之老师已经发来了三篇小说。
“这,这么快!”
李奇不敢置信。
自己和安之老师结束谈话,连半个小时都没有,这,安之老师就写好了三篇短篇?
虽然李奇知道安之老师是触手怪,但也不可能这么快啊。
这三篇小说加起来,可一万多字呢!
谁的码字速度能达到两万字一小时呢?
更何况,还需要精巧的构思。
唯一的可能,那就是安之老师早就写好了,这是存稿。
不过,是否存稿,都不重要。
只要是安之老师写的小说,那质量就不会差。
李奇直接点开,看了起来。
“套中人?!”
这题目,让人有点不明觉厉啊!
李奇满怀期待地看了下去。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
他……】
看到这里,李奇愣了愣。
“别里科夫”这是一个常见而典型的雪国名字啊……
再扫了两眼《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里的人名,也是典型的雪国人名。
李奇不由惊了,安之老师真的是在接到我的电话之后,迅速地完成了三篇短篇小说啊!
这……
这码字速度实在太恐怖了!
真触手怪本怪!
李奇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一副画面。
暗沉沉的屋子里,一个戴着近视镜的中年人坐在电脑前,眼镜镜片反射出蓝幽幽的液晶带鱼屏幕,本该长出手臂的肩膀处,却长出一根根巨大的触角。
这些触角,灵活地在七八个键盘上一起起落,飞快地敲击一个个按键,一行行龙国字在屏幕上快速地浮现……
太吓人了!
李奇不由打了个寒颤。
收摄心神,斩断不必要的联想,继续专心致志地读下去。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
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皮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小说一开始,就勾勒出一个病态,但很典型的形象。
“不愧是安之啊!”
李奇发出敬佩的感叹。
优秀的短篇小说,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个典型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
李奇继续读下去。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皮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皮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读到这里,李奇猛地倒吸一口凉气,暗叹一声。
这篇《套中人》,太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