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军队驻扎在宋州。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后改为东京开封府,并设陪都西京。
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谋士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
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赵匡胤一心希望统一全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国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八月,赵匡胤再次进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赵匡胤如前朝柴荣一般,忽然去世,留下“烛影斧声”的历史疑案,其弟赵光义即位后忙于整顿朝政,统一事业暂告停止。
赵光义即位之事颇有疑云,民间也一直传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而为确保政权的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
赵光义稳固统治皇位后,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及吴越钱氏归降,其后再灭亡北汉。
太平兴国四年五月,赵光义不顾大臣反对,趁灭亡北汉的余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伐辽国,起初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后来赵光义先后逼死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又贬黜赵廷美到房州,两年后赵廷美就死于谪所,而赵光义长子赵元佐也因为同情赵廷美而被废,另一子赵元僖暴死,最后襄王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赵光义驾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才顺利即位,即宋真宗,宋朝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宋真宗上台后勤政治国,北宋由此进入咸平之治,雍熙北伐后,辽国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
宰相寇凖力主抗战,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被迫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
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开放边境贸易,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
宋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一次宋真宗偶尔临幸刘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于大中祥符三年产下一子,即后来的宋仁宗,后来刘氏与另外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这名孩子。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宋真宗封泰山、祠后土、祭老子祠之后,于是决定将应天府升格,建为南京。
天禧二年中秋,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并改名为赵祯。
乾兴元年二月廿日,宋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赵祯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一年的垂帘听政时代。
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二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导致了重熙增币,尔后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吕夷简、富弼、包拯、韩琦等能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国家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但是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朋党,由于宋仁宗一向最厌恶结党营私,这些官僚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而在边疆上,宋仁宗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
宋仁宗死后,接替即位的是宋英宗,他是宋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嘉佑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宋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后,宋英宗才开始亲政。
总体来说,宋英宗还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
宋英宗去世后,他的长子宋神宗赵顼即位,宋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产生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西夏又虎视眈眈。
宋神宗因此锐意改革,启用改革派名臣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将其任命为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对新法强烈反弹,加上全国天灾不断,宋神宗的新法实行的决心也有所动摇。
熙宁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郑侠的官员向赵顼上呈一幅流民图,图中景象惨不忍睹,宋神宗因此受到极大震撼,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复,但宋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经开始不信任。
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王安石因此回京复职,但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
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宋神宗于十月再次罢免王安石的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