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历史军事 > 剧透历史,从红场阅兵开始 > 第39章 红薯是个宝

第39章 红薯是个宝(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怪盗基德与潘多拉 本小姐会读心,绿茶白莲通通闪开 分手失忆,前任他还想撩我? 男主们是发疯了吗?我只是女配啊 赶海小散修 全民觉醒转职,而我大喊还有谁! 西游诸圣齐天 末日:零元购,我搬空整个鹰酱国 暴君重生后,将原配妻子宠上天 危险关系:禁欲上司夜痴缠

在袁老的视频后半部分,却是衔接了另一个内容。

【大家看完了杂交水稻,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遇粮荒,华夏不缺粮,国家的神操作有哪些?】

一阵令人紧张的背景音乐响起之后,旁白语气严肃地说道。

【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来了,55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影响。】

【全世界足足有69亿人日常吃不饱饭。】

接下来是经典的非洲儿童饥荒的图片。

【但是我们华夏却不受影响。】

【这条视频我们从粮食产量与进口、杂交水稻、肉类供应、储备粮策略、乙醇汽油试点等等方面,给你捋一捋国家的一些神操作。喜欢的话点个赞!】

【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华夏的粮食产量多到超乎你的想象。】

【众所周知,14亿华夏人一年需要消耗5亿吨粮食。】

当古代的皇帝们和百姓们听到“14亿”这个庞大的数字时,他们无不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天幕上的数据换算为他们揭示了这个数字背后的真正含义——一亿是一千万的十倍,而一吨则是两千斤,这样的规模在古代社会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他们疑惑,为何现代社会的人口能增长到如此庞大的数字。而深究其原因,他们很快便会意识到,这背后所依赖的是高度发展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效率。相比之下,古代粮食产量低,生产效率低下,人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在古代,粮食问题是制约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农民们辛勤劳作,但往往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粮食欠收,加上地主官员的盘剥,百姓们便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甚至会有数十万人饿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成为了古代社会的常态。

此外,战乱的频繁也是导致古代人口稀少的重要原因。战争一旦爆发,便会带来无数的死伤和破坏。良田变成荒地,无人耕作,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的环境下,人口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历朝的皇帝在开国之后都会花很长时间来休生养息,劝课农桑。他们深知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只有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秦始皇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看着天幕上显示的“14亿”这个数字,心中充满了沉默。

他统一六国之后统计的人口不过两千余万人,与这个数字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毫不客气地说,要是给他十四亿人,他能打下来全世界!

对比14亿这个天文数字,秦始皇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让他不禁陷入了沉思。

李斯,似乎察觉到了秦始皇的情绪。

他轻轻走上前,恭敬地宽慰道:“陛下不必太过介怀。华夏后世历经两千余年发展,农业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加之有农神的高产杂交水稻,人口自然会比我们大秦时期多出许多。”

秦始皇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眼前一亮,仿佛捕捉到了什么关键的信息。他抬头望向天幕,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纵使有农神的高产水稻,每年尚且需要5亿吨粮食。”秦始皇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但天幕却说粮食产量多到超乎想象。难道后世还培育出了其他高产作物不成?”

李斯被秦始皇的话所吸引,也抬头望向天幕,陷入了沉思。他们都知道,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如果后世真的培育出了更多的高产作物,那么华夏的繁荣和昌盛将指日可待。

此时的天幕仿佛也感受到了秦始皇和李斯的期待,缓缓地显示出了一些关于后世农业的信息。秦始皇和李斯紧盯着天幕,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随着天幕的显示,他们看到了各种高产作物的图片和介绍。不仅有稻谷、小麦等传统作物的改良品种,还有一些他们从未见过的奇特作物。这些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性强,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生长。

看到这些,秦始皇和李斯都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期待。

他们知道,这些高产作物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华夏的繁荣和昌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是,要到哪里找呢?

唐太宗李世民在听到华夏后世人口高达14亿时,首先被这个数字震惊到了。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隋炀帝杨广的种种荒唐行为,以及他如何败光了隋文帝留下的庞大基业。

想到隋文帝时期的人口从四百六十二万户增长到隋炀帝时期的八百九十多万户,但到了自己登基时,人口却锐减至两百万余户,唐太宗内心充满了忧虑。他深知恢复人口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增长,更是国力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他回想起天幕中提到的华夏在1953年遭遇的大饥荒,那时饿死了众多无辜的百姓。然而,在不到七十年的时间里,华夏就实现了粮食的富足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唐太宗感到难以置信。

魏征看到唐太宗忧心忡忡的样子,忍不住站出来提醒他:“陛下,人口再多,也是后世华夏的,不是咱大唐的。如今大唐人口不到三百万户,恢复人口,任重而道远啊!”

唐太宗被魏征的话噎得差点一口气没上来,他有些无奈地看着魏征,叹息道:“朕为后世华夏人口之多感到宽慰还不行吗?”

乾隆皇帝的眼神中闪烁着惊愕与不解,他的脑海中刚刚还在回味着康乾盛世的辉煌,那个时代人口众多,国力鼎盛,他自诩为千古一帝,无人能及。然而,这天幕所揭示的后世华夏,却让他震惊到几乎无法呼吸。

不到百年的时间,华夏的人口竟然激增到了14亿,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更让他难以置信的是,粮食产量竟然能多到超乎他的想象。要知道,在乾隆年间,虽然粮食产量也有所增长,但远远无法与后世相比。

“和珅,你来说说看,后世华夏为何能有如此惊人的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乾隆皇帝看向和珅,希望能够从这位朝廷重臣口中得到一些解答。

和珅被乾隆皇帝点名,心中顿时慌乱起来。他早已被天幕所揭示的华夏未来震惊到几乎失去思考能力,此刻面对乾隆皇帝的询问,他更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回禀皇上,臣惶恐不安,但依臣之见,这14亿人口的统计数据,确实显得异常庞大。”和珅小心翼翼地回答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颤抖,显然对于提及如此庞大的数字也感到惊讶。

“历史上,官员们为了彰显政绩,虚报人口和粮食产量的例子不胜枚举。”和珅继续道,他的目光在百官之间扫过,似乎在寻找共鸣。

一听到和珅的这番话,朝堂上的其他百官也纷纷热闹了起来。他们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显然对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数据,依我看,也必定是虚报的!”一位官员高声说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

“是啊,杂交水稻虽然成功,但不过几十年的时间,怎么可能让人口翻几番呢?”另一位官员也附和道,他的眉头紧锁,显然对这个问题深感疑惑。

百官们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在汇报政绩时,也常常会将数据报得虚高。

因此,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证明这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官场中的普遍现象。

“和大人所言极是,这数据确实令人怀疑。”一位官员附和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和珅的支持。

“是啊,想来后世也会有众多弄虚作假之人,我们身为朝廷重臣,更应该严于律己,杜绝此类行为。”另一位官员也说道,他的目光坚定,显然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乾隆自然深知官场上的种种伎俩和虚报之风,但他并未选择戳破这层窗户纸。他明白,官员们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希望借此往自己脸上贴金,提升自己的政绩,而这也是他作为皇帝所默许的。

毕竟,谁不喜欢听到别人夸赞自己的功绩呢?又有哪个皇帝会拒绝自己的政绩被后人称颂,流传千古?

想到这里,乾隆长叹一声,将心中的愤懑与无奈化作一句话:“我倒要看看这后世还有什么粉饰太平之词!”

【在2019年,我们国家的粮食年产量就已经超过了惊人的66亿吨。】

“大家别被一些国家的粮食出口限制政策给误导了,咱们国家的粮食储备可是非常充足的。”一个声音在人群中响起,自信满满地说,“就算哪个国家宣布不出口粮食了,咱们也别再盲目囤粮了,我们的粮食产量绝对管够!”

“说到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不得不提的就是我黑龙江省。我们省可是粮食生产的大户,一个省的粮食产量就足以养活全国14个省份,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贡献啊!”黑龙江的网友骄傲地说。

“谈到粮食,怎么能不提我们华夏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呢?那就是水稻、小麦和玉米。水稻就不用多说了,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水稻可是让我们国家的水稻产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小麦的亩产也能达到1000-1200斤,非常可观。而玉米的亩产则在1000-1800斤之间,同样是丰收的象征。”

“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提倡轻食,改吃粗粮了。说到粗粮,玉米、红薯、土豆这些杂粮的产量可是高的吓人。土豆的亩产能达到4000-5000斤,红薯一般亩产也有5000-7000斤。这些杂粮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产量巨大,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饮食选择。”

“说起红薯,我小时候可是被它支配得够呛的。每天早上是红薯粥,中午是清炒红薯叶,晚上是红薯饼。那时候虽然吃得单调,但红薯的香甜味道却让我难以忘怀。”有人笑着回忆道。

“不过,红薯吃多了确实有点‘副作用’啊。”有人打趣道,“一斤红薯直放屁,三斤红薯两斤屎!”

“不过,等到冬天的时候,谁又能拒绝一个香喷喷的烤地瓜呢?”有人反驳道,“那香甜的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说到土豆,它可是个多面手。”有人补充道,“土豆可以作为主粮,吃法多样,既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炒着吃,还可以做成各种美食。而红薯虽然味道好,但吃多了确实容易烧心,所以还是要适量食用。”

“说到这些杂粮的历史,其实它们早在明朝的时候就传到了我们国家。如果当时的大明朝能够重视起来,充分利用这些杂粮的优势,或许后来的历史就会有所不同了。”有人感叹道。

“这红薯的传入,背后有一个令人钦佩的故事。明朝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远赴菲律宾,在那里他目睹了当地人种植的一种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番薯。他意识到这种作物如果能在大明广泛种植,将对国家的农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于是,他决心将这种作物带回大明。

然而,菲律宾方面对番薯的出境严防死守,坚决不允许任何人将其带出境。面对这样的困境,陈振龙并没有放弃。他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红薯的藤蔓编在绳子中,巧妙地避过了海关的检查,成功地将番薯带回了大明。

陈振龙带回番薯后,他的后人们一直将推广番薯作为家族的使命。他们不仅自己种植番薯,还积极向周围的百姓宣传番薯的优点和种植方法。在他们的努力下,番薯逐渐在大明各地广泛种植开来,成为了当时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一位颇有学识的网友说道。

……

朱元璋此刻站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内,脸色潮红,呼吸急促,双眼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从未想过,除了他颇为重视的杂交水稻之外,华夏大地之外竟然还隐藏着如此出色的粮食作物。

最让他惊喜的,莫过于红薯和玉米这两种作物的存在。他得知这两种作物是在明朝时期传入华夏的,而且它们的产量竟然高达每亩5000至7000斤!这个数字让朱元璋震惊不已,他做梦都没想到还有粮食的产量能如此之高,这简直比杂交水稻还要高产!

朱元璋深知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施过程异常艰辛,他已经做好了长期投入和几代人努力的准备。然而,红薯和玉米的出现,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他看到了解决粮食问题的新希望。

这个消息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他深知大明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百姓们因饥饿而挣扎在生死线上。而红薯和玉米的高产特性,将极大地缓解这一危机,为百姓们带来希望和生机。

更让朱元璋感到欣喜的是,天幕上记载着红薯全身都是宝,连叶子都可以食用。这意味着红薯不仅是一种高产的粮食作物,还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至于红薯的某些特性,如放屁拉屎多等,在朱元璋看来都不是问题。他深知,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填饱肚子,而不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缺点。

虽然洪武时期没有后世的先进种植技术,但朱元璋相信,只要有决心和毅力,红薯一定能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陈振生带回的红薯藤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它展示了红薯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朱元璋对红薯的种植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朱元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念。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薯和玉米将成为大明王朝的重要粮食作物,为百姓们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他,也将因此成为一位伟大的君王,被后世永远铭记。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我,玄门姑奶奶,打钱! 惊鸿宴,宴请九州! 穿越大明朱标大哥 被冲喜后,短命相公长命百岁了 当西幻女巫穿到修仙界做卷王 假太监:让我扮太子,就从推倒皇后开始 穿成早死炮灰,手撕男女主 兵王捕头,这个捕头以理服人 2025熊出没之川雨奇缘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