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好啊……”永乐大帝朱棣站在高台上,目光如炬,看着天幕上整装待发的将士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激动。
他看着眼前这些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战士们,眼眶不禁微微泛红,两行热泪顺着他坚毅的脸庞静静流淌下来。
朱棣一生征伐无数,战功赫赫,被誉为永乐大帝。他的一生充满了骄傲与荣耀,但此刻,他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
他深吸一口气,从喉咙里发出怒吼,声音如同雷霆般震撼人心。
仿佛要将心中堆积的蓬勃怨怒一股脑儿发泄出来。
“这才是我大明的好儿郎!”朱棣大声喊道,声音在空旷的场地上回荡。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要将这份信念传递给每一个在场的将士。
“去吧!!”他挥舞着手臂,“用敌人的血肉血洗我大明的耻辱,用敌人的畏惧来重铸我大明的荣光!!!”
于谦,这位从未亲临战场的杰出文臣,却用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向大明王朝交出了一份震撼人心的答卷。
他不仅赢得了胜利,而且赢得如此漂亮,令人叹为观止。
在绝境之中,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绝望与放弃的情绪中时,于谦却挺身而出,勇敢地扛起了拯救国家的沉重担子。
于谦凭借其一手之力,力挽狂澜,将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重新拉回了正轨。
他运筹帷幄,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指挥着将士们奋勇杀敌,最终将敌人逼得溃不成军,狼狈逃窜。
这一场战争,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证明了于谦的才能和智慧,也彰显了大明王朝的坚韧和力量。
于谦的大名,必将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当胜利的喜讯传来时,天幕上正升起一抹璀璨的骄阳。它的光芒洒向广阔的大地,仿佛也在为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欢呼。无数将士们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望着敌人逃窜的背影,心中的激动与喜悦难以言表。他们纷纷痛哭出声,这泪水是喜悦的泪水,是胜利的泪水。
他们赢了!他们真的赢了!
洪武年间
朱元璋站在朝堂之上,他的脸上虽然努力维持着平静,但眼中闪烁的光芒却难以掩饰他内心的激动。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心中的所有压力都随着这口气排出体外,然后,他沉声赞道:
“我大明幸得这样的良臣啊!于谦的智谋与胆识,实乃我朝之幸。这一战赢得如此漂亮,总算是保住了大明的国都,免去了覆灭之祸。好好好啊!”
朱元璋的声音中充满了感慨与欣慰,他的目光扫过朝堂上的每一位官员,仿佛在向他们传达自己的喜悦与骄傲。然后,他话锋一转,冷哼一声道:
“朱祁镇那个小贼,这次应该死无葬身之地了吧?最好是被我大明的英勇将士们咬断喉咙而死!他背叛国家,祸乱朝纲,如今落得这样的下场,也是他咎由自取。”
朱元璋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不屑,但随即他又恢复了平静,继续说道:
“现如今,大明已经立了新皇帝,更有于谦这样的可堪国相的良臣辅佐。就算新皇年轻,经验尚浅,但有于谦的辅佐,我大明也必然会迎来飞速的发展,开创一个崭新的盛世!”
蓝玉和徐达等大将闻言,也纷纷表示赞同。他们心中同样充满了对这场胜仗的喜悦与自豪,对朱元璋的敬仰之情也愈发深厚。他们齐声说道:
“恭喜陛下!大明的盛名必将远扬历代,开创一个辉煌的未来!”
朝堂之上,一片欢腾。所有的人都为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感到高兴和自豪,他们相信,在朱元璋和于谦等人的领导下,大明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时代。
始皇帝年间
嬴政站在宫殿之巅,目光如炬,望着远方。他冷哼一声,声音中充满了对不久前那场危机的愤怒与不满。
“一个太监,竟然能将我们伟大的秦朝推向如此被动的绝境,这简直是对我秦朝的无情嘲讽!”他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宫殿内,带着难以掩饰的怒意。
李斯站在嬴政身侧,也深深叹息一声。他沉声道:“是啊,陛下。恐怕在此之前,无论是朝中的重臣还是民间的百姓,都未曾想过,一个小小的太监,竟然能有如此能耐,险些将我们的王朝摧毁。这一战,实在是太过凶险,太过惊心动魄了。”
嬴政微微颔首,淡淡道:“太监可恨,这是事实。但仔细想来,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皇帝本身。若非皇帝轻信小人,重用佞臣,又岂会让这等奸佞之辈有机可乘,祸乱朝纲?”
李斯闻言,赞同地点点头,他巧妙地顺着嬴政的话,拍了一记马屁:“陛下所言极是。像陛下这样明察秋毫、英明神武的帝王,世间能有几人?若是之前的皇帝能有陛下的一半英明,恐怕也不会让那太监得逞了。”
嬴政微微一笑,他坦然地接受了这个称赞,但心中却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知道,李斯的这番话虽然让他听了很舒服,但其中也不乏恭维和奉承的成分。不过,他并不在意这些,因为他知道,作为一位帝王,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够看清形势、善于拍马屁的臣子。
然而,此时的二人还未能预见到,这句话在未来天幕播放到秦朝篇时,将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那时的天幕下,无数观众将因为这句话而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将其称为“地狱马屁”,足以见得其威力之大。
汉武帝年间,刘彻此时正站在朝堂之上,咂了咂嘴巴,目光深邃。
他抱着手臂,轻轻哼了一声,脸上露出一丝庆幸之色。
“运气还真是好,在这国家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竟然能出现一个如此厉害的臣子,将王朝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刘彻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充满了对这位新晋英雄的赞赏。
站在他身旁的卫青和霍去病也赞同地点了点头。他们作为大汉王朝最杰出的将领,对于于谦的才能也深感敬佩。
“是啊,于谦此人兵法娴熟,且有勇有谋,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谁能想到,他之前竟然是一个完全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呢?”卫青感叹道。
刘彻微微颔首,心中却有些不是滋味。他目光深远地看向远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谁说不是呢?”他淡淡地说道,“有你们卫霍二人,朕自然是不缺将星的。但于谦此人,比起为将的才能,显然是更适合担任相国之职啊!
若他能成为朕的国相,再加上你们的征伐之力,我大汉岂不是能够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汉武帝的这番话,不仅表达了他对于谦的极高评价,也展现了他对于未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
他的话音刚落,朝堂之上便响起了一片议论之声。
而在其他雄主们,如刘邦、曹操、李世民等人,也都在各自的领地里听到了关于于谦的传闻。
他们纷纷感叹明朝的幸运,能有这样一位人才,大明何愁不兴盛呢?
只要皇帝不昏庸无道的话。
……
【朱祁钰为帝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不仅没杀朱祁镇,还将其迎回王都,奉为了太上皇。】
【又六年,朱祁钰病重在床,朱祁镇联合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一同策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了皇位。】
【徐珵此人,当初因提议南迁之事遭到于谦当朝训斥,后仕途举步维艰,早已对于谦恨之入骨。遂于朱祁镇耳边构陷于谦,最后于谦被杀!】
宣德年间,明朝皇宫内一片混乱。朱瞻基,此刻眼前一黑,软倒在龙椅上,目光空洞地盯着前方的屏幕,胸口剧烈地起伏着,仿佛要炸开一般。
“……老天爷啊,太祖太宗一定会杀了我,一定会杀了我的。”他喃喃自语,声音颤抖而绝望。朱瞻基生来尊贵,从未尝过恐惧的滋味,即使面对生死也能坦然自若。然而此刻,他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那种恐惧深入骨髓,让他不敢闭上眼睛,生怕自己会永远沉睡,再也无法醒来。
张辅和樊钟等武将此时已经愤怒到了极点。他们通红着眼眶,冲到了大殿的一角,将徐珵从角落里揪了出来。徐珵原本还试图狡辩,但此刻在众武将的怒目而视下,他只能颤抖着嘴唇,说不出话来。
“你怎么敢!你怎么敢的!!于先生对你有知遇之恩,对我大明有救国之恩,你竟然因为那等小事就对于先生怀恨在心?!!”张辅怒吼道,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愤怒和失望。
与此同时,杨士奇等文臣也围了上来,他们紧紧地站在一起,形成了一道人墙,将试图逃走的徐珵堵在了中间。这些往日文弱的文臣们此刻双眼猩红,仿佛要从眼眶中喷出火来。
“无耻小人!下作的畜生!南迁之事难道于先生骂你骂的不对么?!!你哪里来的脸竟敢记恨于先生,还妄图置于先生于死地!!!”杨士奇大声斥责道,他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悲痛。其他文臣也纷纷附和着,声讨着徐珵的罪行。
“一百个你也比不上一个于先生!黑心肝的畜生玩意!!你怎么不去死!”一位文臣更是愤怒地吼道,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心悸。
徐珵此刻已经彻底崩溃了,他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求饶,但众人都已经不再相信他。
他们知道,这个曾经对他们大明有救命之恩的于先生,已经被这个无耻小人陷害得够深了。
他们不会放过这个罪魁祸首,要让他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
在北京城中,当于谦被处刑车缓缓压过时,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层厚重的哀伤所笼罩。街道两旁的百姓,无论是商贩还是行人,无论是男女老少,都默默地驻足,满含热泪地看着这一幕。他们脸上的表情充满了不解、悲痛和愤怒。
空气中弥漫着凄然的恸哭声,这哭声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对于谦的无限哀思。每个人都知道,于谦是一个忠臣,是一个为了大明江山和百姓福祉而鞠躬尽瘁的忠臣。他守护了北平,拯救了大明,更是救了数万万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此刻的于谦却要被处死。百姓们不明白,他们无法理解这样的决定。他们不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们为何要给于谦安上莫须有的罪名,他们不知道那样清廉爱民、一心为国的于大人到底犯了什么罪。
他们愤怒了,他们不再沉默。他们用身体挡住车架,用双手拉住车辙,不让处刑车前行一步。他们一遍遍地高喊:“不要杀于大人,他是个爱民的好官啊!”“不要杀于大人,他是救了我们的大恩人啊!”“不要杀于大人……”这呼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然而,尽管百姓们的呼声震天动地,却仍然无法改变于谦的命运。
处刑车依然缓缓前行,百姓们的泪水洒满了街道。
这一刻,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悲痛和哀思之中。
孙太后得知于谦将被处决的消息后,惊慌失措,几乎是衣衫不整地冲进了大明宝殿。她疾步上前,一把揪住朱祁镇的衣领,厉声怒吼道:“皇帝!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绝望,她的眼中闪烁着泪花,显然对于谦的遭遇感到无比的痛心。她回想起往事,声音颤抖地继续道:“当初于谦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顶撞你太爷爷,你太爷爷却宽容地没有杀他;于谦在棺材前怒骂你爹时,你父亲也没有杀他;你爷爷更是在见到于谦因劳累而睡在大殿地上时,担心他着凉,亲自去给他铺了被子,用自己的体温为他取暖……”
孙太后说到这里,脸上忽然闪过剧烈的惶恐和畏惧,她仿佛预见了未来的不祥之兆,惊慌无比地紧紧抓着朱祁镇。她的声音几乎变成了哀求:“算我求你,你就听我这一回,千万不要杀于谦!”
虽然孙太后在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选择了亲儿子,用了无数阴私手段帮助朱祁镇重登大宝,但此刻,她对于谦的敬重和担忧却是真挚的。她深知于谦对大明的重要性,她清楚于谦是一个忠诚、正直、有才能的大臣,他的存在是帝国的支柱。
然而,朱祁镇却冷冷地甩开了孙太后的手,命人将她拖了下去。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声音冷漠而坚定:“够了!就连母后也这么说,朕的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于谦不过区区一届大臣,朕是皇帝,有什么不能杀的?爷爷和爹没杀他,那是因为他们太过纵容他,才让他如此目无皇室!”
他的话让孙太后心如刀绞,她知道自己的哀求无法改变朱祁镇的决定。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于谦走向悲剧的命运,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