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失望,很多时候并非结果很坏,而是期望太高!
整整一箱子各类零散的古籍善本,可惜没有李承心底所期望的名贵瓷器、高古青铜器什么的。想想也是,王家兄弟不过是入行几年的破烂大王,残破的古籍善本是他们最有可能接触到的古董,至于那些瓷器、高古青铜之类,只要不瞎,一般很少流入他们手中,金银珠玉,那就更不可能。
这已经很好了,李承暗责自己贪心不足,定神后瞅了瞅,有些心焦,箱内所盛书籍都很破旧,几乎每一本都需要修缮和处理。
李承啧啧嘴,抬手对王家兄弟说道,“找个大簸箕出来。”
又对吴伟努努嘴,“去车后备箱拿真空袋,准备封装。”
两人匆忙去取,李承将袖口卷起,伸手拿出最上面一本,绢帛蒙面,已经脏得不成样子,封皮上的书贴已经没了,留下一块黑斑。
翻开第一页,正楷书目:“音韵阐微之卷九”。
李承一喜,我去!竟然是康熙朝四大工具书之一!
康熙雄才伟略,执政期间,大力提倡文化建设,亲自部署修建的大型著作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字、音、韵、谱”四部小学类辞书最为著名且影响最大,这四部书分别是《康熙字典》《音韵阐微》《佩文韵府》和《钦定词谱》。
其中,韵书《音韵阐微》编撰于康熙五十四年,成书于雍正四年,总编撰官为大学士李光地,最终由李光地弟子,翰林院侍讲王兰生完成,历时十一年整。
此书初刻为雍正六年武英殿本,其后,为广谱音韵,雍正帝敕令扬州诗局、淮南书局录刻。乾隆编撰《四库全书》时,再度增刻全书本、荟要本以及珍本。
《音韵阐微》这本书什么作用呢?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标准,即规范化清朝的官话音系。全书十八卷,按“平上去入”分
卷,其中平声六卷、上声四卷、去声四卷、入声四卷。李承手中这本,是雍正九年淮南书局录刻本,上声之卷九。
也可以这么理解,这本书,是江南官府配发给各地学府、书院的“普通话”教科书中的一本。
李承手掌在摊开的内页上摁了摁,掌心微微返潮,樟木箱防虫可不防潮。他回头看了眼,王二炮已经将大簸箕拿出来,吴伟也拿来一捆真空塑封袋。
“阿伟,把簸箕放在阴凉处,书籍摊开,等差不多阴干,就用真空袋封装。”吴伟已经帮他处理过很几次书籍急救,对这方面不陌生,可李承依旧叮嘱道,“不要等全干,会起褶皱的,差不多就可以封装。”
也只能如此简单处理。
这本《音韵阐微》被吴伟拿走,李承又拿出第二本,蓝色封皮上保留有名贴《五方元音增订》。
晕!又是一本音韵字典。
李承抬头看看王家兄弟,笑道,“王二兄弟,你这两本书,是不是出自一捆呐?”
王二炮挠头想想,很快点点头,“李老板说的没错,还真是一扎书里面的。”
又问道,“我兄弟俩不懂这些书有什么用,就是觉得挺老的,应该比年代近的值钱些。李老板,能给我们说说,这书有么价值么?”
李承笑眯眯看了对方一眼,扬扬这本书,“这是一本民间编撰的字典。书的价值……不算大,不过,编撰者挺有意思的。”
“有意思?您是说这位作者?”王三炮快速接过话头。
“秀才造反,说的就是这本书的编撰人。”想想这本书的编撰者,李承自己也觉得好笑。
《五方元音》的编撰者为明末清初的樊腾凤,此人二十岁中秀才,此后屡试不中,遂绝了科举的心思,一心研究《易经》,自诩“按皇极经世天地,才高过人的不世之才”,以“卧龙”自居,实则以算
命、帮人看风水为生。
清兵入关,屠戮中原,这位卧龙“掐指一算”,得出“赵姓者得天下”的结论。
可是,他所处的村庄为高家庄,四周要么姓高,要么姓钱,离他最近五里地的大干言村倒是有一家姓赵的,可是赵家家主赵渔虽然是明朝进士,可惜却是个清廷走狗,死心塌地的为清廷马前卒,自然不是“明主”,于是,他选择赵渔的彪子弟弟赵二社为主。
赵二社此人平素很鲁莽,仗着哥哥进士身份,横行乡里,崇拜梁山人物,被樊腾凤一劝掇,还真的同意“起事”。此后,樊腾凤联络高氏兄弟、打井的梁辘辘头(帮人打井浇地。打辘辘,是个力气活,一般壮小伙打一天辘辘能浇一亩地)等人,准备揭竿起义。
孰料,议事不密,还未竖旗就被人告发。赵二社被他哥哥亲自押送到县衙,高氏兄弟逃跑,梁辘辘头被秋后问斩。所幸,樊腾凤躲在亲戚家地窖中,藏身三年,逃过一劫。
樊腾凤在地窖中藏身三年,无事可做,刚好亲戚家地窖中有一本《洪武正韵》,他便开始琢磨音韵。不得不说,此人还是有些才华的,被他琢磨出反切法,用十二个韵母和二十个声母来拼音,要比《洪武正韵》更方便和准确。
这就是《五方元音》的来历。
五方元音一名,来自于樊腾凤的独创口诀“喉音土脾宫,齿音金肺商,牙音木肝角,舌音火心徵,唇音水肾羽”,取巧的将“宫商角徵羽”融入到发音方式中。
因为反切法,更多的是用“拟音”和“组合音”的方式教人辨别读音,比洪武正韵能更快普及音韵,所以,《五方元音》出现后,一度非常受追捧,樊腾凤也因此成为“传奇人物”。
樊腾凤的后人将刻板贩卖给东昌府的一位商人,这位商人又将刻板带到苏州,《五方元
音》很快得到大面积推广。
《五方元音》在清代早期的民间音韵普及中,有一定积极作用。
李承手中的这本《五方元音》是乾隆三十年苏州刻印本,要比锦章图书局(1901年许振辕成立的石印社)早出一百八十年,还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至于李承口中的“价值不算大”,不过是担心对方溢价的说辞而已。
樊腾凤的“传奇”经历,让几人瞠目结舌……其实更让人惊讶的在二十年后,会有人为其立传,称其“彪炳千秋”。好吧,彪炳千秋真不值钱呐!
李承所猜测的“出自一扎”,是基于这两本书都是音韵类,收藏家藏书喜欢按照类别不同进行封包,如果后人要售卖,也会捆在一起的。
可惜,这两本书上,都未曾发现收藏者钤印,应该是民间散本收藏。
李承很快将里面樟木箱中的所有书籍过了一遍,头疼。
一共七十七册,绝大多数为五品以下,残破得都不能看,可抢救抢救还是有点价值,只有五本为七品相,价值较高。
偏偏最贵重的一本,却是南宋蔡沉的《书集传》残本。
这本书残破到极致:只剩下十一页(宋书单面印),封面封底自然是没有的,其中还有五页有水渍或虫蛀或秃角,有两页撕裂。
可偏偏这本书及其作者,都很不简单。
蔡沉此人是南宋“四世九儒”蔡家第三代杰出代表,其祖父蔡发,南宋地理学家、理学家;其父蔡元定是朱熹理学的创建者之一,南宋律吕学家、堪舆学家;蔡沉本人,是朱熹晚年成就最突出的弟子,家学渊源和师门学识极其深厚,更是九峰学派的创始人,一代鸿儒。
他的这本《书集传》是受朱子之托而著,耗费十年功夫,用简明的文字诠释经曲以得帝王谟诰之旨,与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胡
安国的《春秋传》等书,并列为官书,为科举所依据,成为元、明、清三代人士必读课本。
这本书还有第三个珍贵的地方——十一页纸张上,一共有六枚收藏印可考,另外还有三处带人名的毛笔注释。
十一枚钤印中,有一枚尤其珍贵——“集英殿典库”。
集英殿最早记载是北宋赵匡胤所建的广正殿,这里的集英殿显然不是北宋的那座,而是明代永乐皇帝修建《永乐大典》时所用的“集英殿”。
这名称只存世六年,《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改为文英殿。
“集英殿典库”的钤印,表明这本书曾经在明朝官库中收藏过,并作为《永乐大典》的修撰资料使用,此后不知为何流落到民间。
六枚钤印最晚的一枚为“介山楼”,是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的藏书楼号,同时毛笔注释后所留“逸书”,也是赵文楷的字号。赵文楷还是宗教领袖、国学大家赵朴初先生的五世祖。
也就是说,这本书曾经被赵文楷收藏且留下“状元批”。
所以说,这几页纸虽残,却极具意义。
七十七册古籍善本,毕竟都是从垃圾堆里面收来的,件件残破,卖相很难看,可是古籍嘛,更多的还是看内容和文物价值。
所以,虽然这些书籍也许“市场价值”不值十万,李承还是很爽快的支付给对方这笔钱。
真不值么?如果被朋济明听见,绝对扇他大耳刮子!
拿到钱的王家兄弟,准备稍后就去买辆面包车——四处收货没辆车,效率太低。兄弟二人准备最近两天突击一下,一家家上门收货。
听着两人的发财大计,李承谢绝他们留午饭的盛情邀请,很快离开,当然,那件苏式樟木箱,也一并带走。
离开前,李承从车窗向外探头,看看车后的破烂小院子。
人不可貌相,破烂王,名不虚传,果真有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