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过这段历史的朋友们应当都知道,苏轼并没有像王安石期待的那样留在金陵与他作伴,因为他接下来马上就要升官了。】
【就在苏轼拜访过王安石后不久,年仅三十三岁的宋神宗英年早逝,这位有理想有抱负、倾尽心血支持新法的皇帝一死,意味着保守派要再次上台。历时九年的王安石变法也随之付之一炬。】
天幕外的王安石神色一黯,没想到,变法才执行了九年,这对于改变宋朝贫弱交加的局面是万万不够的啊!
虽然早就听这天幕上的女神仙提及过赵家的皇帝们都不太长寿,但再次听到一位年轻的君主逝去,赵匡胤还是跟着揪心了一把,在位者不能康健长寿,就意味着颁布施行的政策有可能朝令夕改,再加之这几个皇帝都是年纪轻轻就薨逝,留下的继任者年岁必定不大,长此下去主少国疑,这皇位很可能就落在旁人手里了啊!
不行,他这就下令让太医署给宫中的皇子皇孙们调养身体!不过转念一想,这些英年早逝的皇帝们论理也不算是自己的后代啊,这样一盘算,他看向赵光义的眼神就更加复杂了。
另一时空下,围在宋仁宗身边的一众大臣正在犹疑不定互相争论,那天幕上所说的王安石变法,到底是福是祸?经这女神仙一捣鼓,官家不会真的把王安石喊来中枢提前进行变法吧?
【宋神宗死后,他的儿子哲宗继位,但是哲宗继位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屁孩,宋朝一直有太后临朝的传统,这个时候自然就把宋神宗的母亲、小皇帝的祖母高太后搬出来垂帘听政辅佐政务了。】
天幕外的一些臣子闻言哗然:天,那可是一国之君,这女神仙竟然直呼小......小屁孩?
【宋朝前后一共有八位太后临朝听政,在位期间大致都体现出求稳的施政风格,不过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也许这当中也有太后想过效仿武则天当年的风范,但迫于朝堂上文官的势力束缚只好作罢,最后不得不还政给皇帝了。这次临政的高太后就是比较偏向保守派的一位太后,在神宗死后她便立即召回了司马光、苏家兄弟等人,改年号为元祐,企图效仿宋仁宗当年仁慈的风范。】
【123:我一时竟然不知道该高兴老苏终于升官了,还是悲哀安石的心血付之东流......】
见到这条评论,明意善意提醒道:【你先别纠结,你且看着,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书生意气的苏轼了,他对于新政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天幕上,全息投影像一幅画卷慢慢展开,栩栩如生的苏东坡再次回到观众的视线里。
朝廷下令,召苏轼为礼部侍郎、苏辙为右司谏,苏轼一开始是强烈拒绝的,自己从乌台诗案流落黄州吃了不小的苦头,再不懂点官场的智慧就真的是傻子了!兄弟两人这次一起被提拔到这么高的位置上,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凭借着他在黄州吃糠咽菜四年养成的直觉,他觉得自己应该拒绝!
可是太后的意图也很坚决,无论苏轼怎么推三阻四,就是一心要请他回到汴京来任职,不仅要回京任职,还又赐予了他中书舍人这样的高职,苏轼推脱不了,只能立即风雨兼程赶到京中受命。
虽然不想当出头鸟,可一想到在京城就能每天见到弟弟,苏轼顿时又觉得自己可以!
于是苏家两兄弟就这样扶摇直上,一起成为了太后面前的红人,有人追捧讨好、有人眼红嫉妒、也有人瑟瑟发抖,因为他们想起了自己当初在乌台诗案是怎么不遗余力地把苏轼往死里整的......
【苏家兄弟度量大,对于当年攻击自己的大部分人是一笑置之不再记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放过那些为谋私利不择手段的小人们。比如当年在乌台诗案颠倒黑白想方设法想要苏轼去死的李定等人,这么多年借着新政的名义排除异己祸害忠良,苏家兄弟俩一点情面也没有留。苏轼负责起草奏章,苏辙负责当廷谏对,兄弟俩配合的毫无破绽,将当年的跳梁小丑收拾了一番。】
【丐帮帮主:原来此处才是钮祜禄苏轼,失敬失敬。】
【喵呜:这是继当年科考一举成名之后两兄弟的第二次合体吧,不愧是你们,双剑合璧天下无敌!】
天幕中,苏家门庭若市,慕名前来求学拜师的后辈更是络绎不绝。
不过苏轼挑学生和旁人不同,他更注重学生性格是否和自己相投,与其说是在挑学生,不如说是在给自己挑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一日,门童来报有客人拜访,苏轼忙请下人去拿自己珍藏的御赐好茶。
这茶叶苏轼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喝,如今却拿来招待客人,想必定是贵客。府中女眷一打听,原来是苏门弟子秦观前来拜访。
秦观字少游,未入仕途便已经是京中负有盛名的风流才子,所作词句婉约感人,凭着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知赚了多少少女的芳心,此刻闻得他来,府中女眷便拉着下人一起躲在会客厅的屏风后偷看。
“怎地是个满脸络腮胡的大汉!”一婢女捂嘴惊叹,虽然压低了声音,但还是掩饰不了自己的惊讶。
什么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和眼前这个长相粗犷的人丝毫不搭啊!
婢女以为自己声音已经够低了,但未料到还是被耳尖的苏家家主听了去。
苏轼惯是个没规矩的性子,听闻下人这样说也不责罚,反而哈哈大笑:“你们这种以貌取人的方法要不得,岂不知秦少游心有沟壑,有屈原宋玉之才!”
【咖喱饭:大苏夸起人来也是够夸张的......】
【喵呜:楼上,那是你没见过他怎么夸弟弟的。】
明意也跟着接话道:【确实如此,苏轼夸人很喜欢用夸张手法,这个特点在夸弟弟方面就又特别明显。这次来到京城,就有人说苏辙写的文章不如他哥哥,苏轼当场就跟人家急了。】
【苏轼怎么怼回去的:你们这些俗人懂个屁!我弟弟的文章那就好比深谷汪洋,就和他的为人一样低调内敛却又韵味深远,你们用世俗的眼光只看到了表面,却不去深入了解,我弟弟文章比我写的有深度多了,不行,口说无凭你们不信,我明天就给你们寄两篇我家子由的大作!】
【123:好怕怕,这俩兄弟一个能不能惹......】
【九九:对的,因为你惹了其中一个就会有另一个跳出来怼你......】
明意继续补充:【苏轼自己跟弟弟是怎么说的,“吾视当世学者,独子与我上下耳”,我看这普天之下的学者,文采好的也就我与你了,咱俩不相上下,并列第一!】
北宋的一干文臣沉默了,他们想跳起来抨击苏家这小子大言不惭,但想了想天幕和后世对苏轼文章的尊崇程度,他们选择了闭嘴。
苏洵原本看到自家俩儿子友爱和睦一致对外,内心又是感动又是欣慰,可听到这里只想叹气。等他死了他一定要下去和夫人好好讨论一番,为什么这俩兄弟同一个娘胎里出来的,小儿子从小沉稳寡言,大儿子能这么不着调!
【元祐初年,已经六十七岁的司马光回到京中主政,做主将王安石的新法一并废除。这一举动引起了当时许多人的不满,其中就包括苏轼苏辙,还有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
天幕上,已经到了下朝的时间,苏轼依旧拉着司马光的衣袖不让他走。
“君实啊,青苗法执行起来有很多弊端,这个你废掉我没意见,可是那个免役法它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啊,你废掉它干嘛!”
司马光也是个固执的小老头,闻言并不理睬苏轼,只是径直往宫门方向走。
文人大多都讲究脸面,一般人这个时候碰了钉子也就不再执着了。但苏轼他不是一般人,他一路跟着司马光一路劝,眼看就要追到人家家里去。
司马光有些不耐烦了,转头看向他:“我明日早朝再给你答复,如何?”
苏轼一听还有回旋余地,以为对方听进去了自己的话,笑着应下:“行!那你回去再思量思量,我明日早朝等你答复!”
说完还兴致昂扬地冲司马光挥了挥手,这才溜达着往弟弟苏辙家里去。
二人同朝为官,虽然天天在朝堂上见,但苏轼还是习惯每天下朝后去弟弟家里待上一个时辰。吃饭读书,无论干什么,兄弟俩人一起总要比一个人有意思。
“我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朋友,但知己只有子由一人!”天幕上的苏轼一个人自言自语道。
【苏轼这个人随性率直,有时候说话做事难免会犯了别人忌讳,常常在无形中得罪人,但是跟弟弟相处他就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完全释放天性。而且两人从小一起读书一起长大,彼此之间很多时候根本无需过多的言语就能通晓对方意图,这也是为什么苏轼会写诗说“岂独为兄弟,更是贤友生”。】
天幕外,苏洵摆烂了,这俩儿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他就算想管教也插不进去。
天幕上的苏东坡还在满心期待第二日早朝司马光能够回心转意,可没想到一番争执之下,司马光依旧坚持要尽罢新法。
“老水牛!你真是个倔牛!”苏轼气到了,也不顾还在朝堂,直接指着司马光开骂。
司马光拙于口舌,即便他刚刚写完了轰动朝野的《资治通鉴》,但让他现场和苏轼打嘴皮子官司,他绝对打不过。
不过他毕竟是高太后专门派人从洛阳请回朝堂的,不仅民间百姓众星拱月般拥护,在朝堂上也有弟子紧紧追随,他不还击,不代表他身后的门生不记恨抨击苏轼。
“苏子瞻一定是嫉妒司马先生名望太高又居中枢核心,他想要取而代之,才会这般言辞!”司马光的门生将告状的折子呈到了太后面前。
太后没信,但这件事却对苏轼打击不小。
苏辙家偏厅,看着眼前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的老兄,苏辙默默给他倒了杯热茶。
“你说这帮人怎么争起来就没个消停,说我嫉妒司马君实的权名,我巴不得回咱眉州老家种地去!”苏轼盘腿托腮,语气哀怨,真的,他现在特别想念自己的东坡,也不知道上面的麦苗长势如何。
苏辙适时开口:“读书二十余载,做官又二十余载,我们不就盼着像今天这样能利用身上的官衔施展手脚吗?太后和官家把你我召回来,为的就是让我们尽力任用忠良,让以后的朝堂少发生今天这样的事情啊!”
苏轼看向弟弟,目光里又看到了希望:“你说的对,虽然老兄我当官不行,但是我看子由你大有可为,这样吧,要不我请求去地方做官,你留在朝中继续为太后和官家效力,这样咱苏家风头没这么盛,你还能再往上升一升!”
评论区听到这里开始沸腾。
【123:老苏居然预料到弟弟还会升官,后面弟弟可不就是当上宰相了嘛!】
【丐帮帮主:升一升也没用,小苏你最好掂量清哥哥得罪人的本事,坐龙椅还是爬龙床选一个吧!】
【喵呜:对对对,还是坐龙椅省事点!爬龙床的话哲宗还是个小孩,不可取不可取!】
天幕外,天子朝臣,贩夫走卒,连同千里之外苏家的所有人一起陷入了呆滞。
苏辙本人最为震惊:......什么玩意儿?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