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久未传承,百年丧乱,许多经典书籍散乱,很多学问久无问津,至今日,能够通晓大义,明白经文的人,寥寥无几。 好在近几年来,因为陛下重视,昔日在东宫,广纳贤才,不少经典都相继整理了出来,唯有礼乐缺失。” 刘瑜闻言连连叹息,惋惜不已。 忽然想起自己身边的邵玖,也是自幼儒学传承,应该是学过礼乐的,便问道: “不知夫人可通晓礼乐?” “妾幼时也学过大小戴礼,只是年代日久,只粗略记得大概罢了。妾家学并非礼乐,因此不敢擅断。” 邵玖的确自幼读经,但她对于礼乐只是通晓大意,相比于家学《左氏春秋》,她的确没有这个自信去谈论礼乐。 若是让她默写出大小戴礼,邵玖自问是不存在问题的,但若是让她对其作出解释,她不能够。 因此对于刘瑜的惋惜,她实在是爱莫能助。 就在几人沉默惋惜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博士开口道: “臣有人可推荐,此人是太常卢湛之母宋氏,其家世代传学《周礼》,宋氏幼时即慧,传其父业,或可为礼乐之师。” 这位博士推荐宋氏的时候,心中是有些不安的,他无法确定帝王是否会允许一个女子来传授经典。 通过刘瑜对待身边宠妃温夫人的态度,他才大着胆子,提出了这个建议。 他虽是外臣,但也知道温夫人的事迹,身为帝王宠妃,她的确有很多出色之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北朝带来的南朝的解经方法。 “哦!想不到我朝还有这样的奇女子,能够在乱世中保持自身,传承经典,当真是位难得的人物,就是不知她正在何处,朕迫不及待地想见见这位女先生了。” “这……” 刘瑜注意到了提建议的博士似乎有些犹豫,听说有这样的奇才,刘瑜的心情很是愉悦,对于这些小瑕疵显得格外宽容。 “宋氏今年已然年愈八十,恐怕难以胜任……” 这时另有一位博士开口,他提出这位传承周礼的奇女子宋氏,已是耄耋之年,恐怕难以胜任太学的讲学工作。 刘瑜在听闻宋氏年龄后,的确犹豫了一番,八十多岁,在太平盛世尚且少有,更何况是在乱世之中。 年岁已经这么大了,是否还能讲学?的确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陛下,臣前日曾拜访过宋氏,年岁虽大,但视听无虞,口齿也清晰,讲学是没有问题的,臣以为此母讲学当是没有问题的。” 刘瑜还是有些犹豫,这个时候邵玖开口笑道: “陛下,妾也很好奇这样一位奇女子,既然此母无法到太学来讲学,不如让学生去此母处听学。 陛下难道忍心见此绝学失传不成? 妾听闻历来圣名的君王,都重视学问的传承,现在礼乐失传,既有贤才可以传续,陛下为何要犹豫呢? 更何况臣听说姜太公七十遇到文王,最终有了齐国,现在宋氏年愈八十,陛下当效文王之风,让贤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刘瑜转头看向了邵玖,他心中的确有些顾虑,但见到邵玖都这样劝说了,他也不好再推脱。 邵玖的确是懂他心思的,她不仅用显明的道理进行劝说,还举例进行说明,将他比作周文王。 周文王周武王都是儒家说推崇的圣明贤王,现在将他比作周文王,可以说是在微妙之中,赞扬了他,让他不好再拒绝。 “既如此,子慎,你安排一下,朕要亲自去拜访这位母亲。” “是。” 王蒙在刘瑜登基之后,官职由原来的太子詹士变为现在的太中大夫,官职虽然不显,却深的信任。 邵玖知道,太中大夫绝不是王蒙的终点,刘瑜是要王蒙做他丞相的,在刘瑜眼中,王蒙就是他的张良。 士为知己者死,对于王蒙来说,刘瑜是能知晓懂得他才能的,并且会给他提供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知遇之恩,当结草衔环。 王蒙早已在心中立下誓言,此生他必将为刘瑜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生。 而同样的,对于刘瑜来说,王蒙是难得的人才,他不缺乏能挣善战的将军,却缺乏有长远目光,能为他谋定天下的大才。 刘瑜心中很清楚,自己狄人的政权是很难得到汉族世家支持的,哪怕他再礼贤下士,也很难得这些世家大族的信任。 但王蒙出现了,他带给刘瑜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才能,还有整个汉族世家的支持,这种支持是无价的。 对于刘瑜和王蒙来说,他们就是最好的搭档,刘瑜对于王蒙,有着毫无保留的信任,而王蒙也是竭尽全力的辅佐刘瑜。 这件事情交到王蒙的手中,刘瑜是极为放心的,他知道王蒙不会辜负他的所托。 果然,第二天,王蒙就上了奏表,这位老夫人是绝对有能力进行讲学的。 刘瑜有意亲自去拜访这样一位大才,以显示自己的爱才之心,对于人才的尊重。 邵玖听说之后,也请求同去,对于这位老夫人,邵玖也是有着同样的好奇心。 当真正见到这位传说中的老夫人时,邵玖心中升起了一股敬仰之情,能够在乱世之中,始终不放弃传承经典,这股毅力是很多人都不会有的。 老夫人虽然两鬓斑白,却耳聪目明,旁的诗虽然有些糊涂,可对于她的家学《仪礼》,却如数家珍,信口拈来。 邵玖听老夫人谈起家学,完全不像是一个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她的眼睛很亮,口齿清晰,对于书中文字,可以说随便指一个字,都能够作出解释。 “这些年来,您一直坚持着吗?” 邵玖相信这样的熟悉程度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必然是在日积月累中,坚持不辍,才会有这样的成绩。 据老夫人的孩子讲述,老夫人早年丧母,成年之后不久就失去了父亲,此后,一直以纺绩为生,而老夫人常常是一边纺织一遍背诵父亲所教授的学问。 直到三十岁后,才婚嫁,婚后老夫人对待长辈孝顺,对待同辈谦恭,对待晚辈和蔼,对待丈夫恭敬,一直有着很好的口碑,在这时,她仍然没有忘记传承父亲留下的学问。 后来在战争流亡中,她的丈夫离世,她的几个孩子相继夭折,只剩下了如今的卢湛,她对于卢湛教导甚严,一直要求他不要忘记读书。 邵玖知道老夫人的经历后,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生存下来的,并且还教导出了卢湛这样优秀的人才。 “陛下,像老夫人这样的大才,我们新朝不应该忽视,妾斗胆请求陛下任命老夫人为太学博士,允许老夫人在家中授课讲学,弘扬我华夏礼乐。” 对于邵玖的请求,刘瑜没有理由拒绝,他也很欣赏这样的人才,不仅是她的才华,还有她坚贞的品质,这些都是值得弘扬的。 “夫人所言极是,就依夫人所言,特封宋老夫人为宣文君,享乡君待遇,奴仆十二人,侍候宣文君饮食起居。 赵牧,你从太学中挑选优等太学生来向宣文君学习礼乐,你们几个太学博士要以侍奉师长的礼节来对待宣文君。” “是。” 赵牧领命,自去太学挑选博士弟子,能跟随宣文君学习的,都不是一般是太学弟子,需得在太学的选拔考试名列前茅的人才有资格。 最先跟随宣文君学习的是太学的几位博士,赵牧其实很早以前就拜宣文君为老师了,跟随在她身边学习。 自从刘瑜要恢复礼乐开始,赵牧就知道宣文君的机会来了,作为弟子,他一直知道自己老师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学问能够传承下去,而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太学更好的教化场所呢? 原本挑选奴仆的事情是用不着邵玖负责的,毕竟她是一朝夫人,是仅次于皇后的存在,地位尊崇。 但邵玖还是亲自去挑选宫人,这几年,刘瑜南征北伐,俘虏了不少曾经的贵女,这些人无论曾经地位如何尊崇,如今都沦落到与人为奴的地步。 国破家亡,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而是尸山血海,血流成河。 邵玖选了几个能够读书识字的宫人,这些宫人都是才入宫不久,还未分配宫室的。 邵玖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群宫人是存了私心的,宣文君是有大才的,能去侍候这样的才女,哪怕只是潜移默化,都能够受益匪浅。 她希望这群宫人他日也能够有所成,学问的传承从来都不止是男子的事,宣文君为她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这群能够识文断字的宫人,到宣文君身边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宣文君将文化传承下去,能够成为她有力的助手。 宣文君自此开始讲学授课,邵玖有时间也去听课,对于这种学习的机会,她是不希望错过的。 她也会和宣文君交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她虽没有详细研究过《仪礼》,却也在南朝听过自己的那些叔伯讨论过。 与南朝相比,北朝的经学的确是要古朴很多,还保持着百年前的治学风格,带给邵玖完全不一样的、全新的感受。 邵玖是很喜欢和宣文君清谈的,百年以来,文士间清谈之风一直很盛行,尽管这种风气也曾被很多务实之人批评过,却依然长盛不衰。 邵玖个人是很喜欢这种清谈之风的,能够让人心静下来,去体味书中的真意。
“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