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历史军事 > 启明1626 > 第三十四章 造不如买的现实

第三十四章 造不如买的现实(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大明朱棣:爹,你咋没死啊?! 红楼:开局定亲秦可卿 南宋末年:帮助吕文焕守襄阳 莽在北宋末年 红楼冠军侯 三国:不装了,我是霸王项羽 这个大宋太不正经 让你去慢综,你给我发疯? 末世重生:大佬从囤积物资开始 年代小福娃:三个叔叔抢着宠我

魏忠贤为难道,“这一项恐怕不大能节省。”  朱由校问道,“为何?”  王体乾接口道,“红衣大炮都是从海外运来的,每一门要千百金,这是洋人给定的价儿,不太好还。”  “这一开始是澳门洋商听闻徐光启要练兵,送了四门给他,尔后是李之藻在澳门督造,又从洋人那里进口了二十六门,一共是三十门。”  “接着给宁远调去了十一门,炸膛了一门,北京城里剩了有十八门,都用来守城才刚刚够,哪里还有余地作研发呢?”  石元雅补充道,“皇爷,奴婢与纪用都是兵仗局出身的,这武器方面的事,奴婢知晓得最清楚。”  “红衣大炮是用海外铜铁精工制成的,洋人制这大炮,每百门中,尚且会有两三门在试放时炸裂,若要咱们自己造,恐怕很难。”  “倘或须得要咱们自己研发,这研发的钱,恐怕比直接买炮还要贵上十倍,这工料运到京师,比放洋人那儿让洋人直接造的要贵三倍。”  “如今既然钱粮艰难,与其让兵仗局从头开始琢磨着怎么造炮,不如直接向洋人进购,如此反而倒能省些银子。”  由于涉及他不熟悉的科学类领域,朱由校用意念召唤出了启明,又向石元雅问道,“那倘或不用红衣大炮,单用佛郎机会不会更省事些?”  “朕记得,正德十六年时,广东海道副使的汪𬭎就能用仿制佛郎机击退佛郎机国人了,嘉靖三年,咱们就能把这佛郎机造得跟洋人那儿的一模一样了。”  石元雅犹疑半响,道,“佛郎机比较容易炸,而且射程没这红衣大炮远,奴婢记得,万历年间,欧罗巴那儿有两个国家打海战,装备佛郎机的那方舰队可没赢呢。”  启明趴在朱由校耳边科普道,「石元雅提到的,是发生在万历十三年的‘英西海战’,历史上确实是装备了大量佛郎机炮的西班牙战舰,败给了几乎全装备了新型前膛加农炮的英军战舰。」  朱由校想了想,又问道,“那这佛郎机为何会这么容易炸呢?”  石元雅言简意赅地道,“因为漏气!这火炮用的铁管它不严实,本来为了防止炸膛,这炮身上头都是要加铁箍的。”  “当年戚少保研发的虎蹲炮就加了五道铁箍,后来还增加到了七道,就是这洋人的炮传进来之后,铁箍就碍事儿了,改加装准星和准门了。”  朱由校朝启明问道,「这石元雅没有骗我罢?」  启明摇头道,「没有,宿主你要注意哦,在不能攀科技树的前提下,现代战争的武器装备是远远领先于明末的,你不能拿现代的科学成果去要求明末的工匠,他们是不可能达到的。」  「譬如说罢,这明末的红衣大炮是‘前膛炮’,而非近现代战争普遍应用的‘后膛炮’,因此操作红衣大炮的过程相较后世而言比较繁琐,炮手需要先从炮口装填火药,再用木棍压实,然后再把炮弹放入膛内,点燃引信。」  「而佛郎机是标准的炮尾装填的后膛子母铳火炮,其采用的后膛装弹技术,是利用铁楔子固定子炮,可以提前进行装填。  「而由于这个时代的金属冶炼技术还没发展到位,气密性封闭不佳,后装炮的闭锁问题无法解决,导致佛郎机特别容易炸裂。」  「倘或宿主想要进一步提高火炮威力,就必须提高膛压,使用后端封闭的前膛炮,因此这一时期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将前膛炮视为先进科技。」  「戚继光浇筑铁箍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膛压过大,导致铳炮炸裂,所以铁箍越多,铳炮就越坚固耐久,但是这种铁箍一道道地浇筑上去也同样妨碍视野,难以瞄准。」  「因此到了明朝中后期,火炮便大多不再安装铁箍,而是改为尽力改进膛管,其一是增加膛壁厚度,增加炮膛的牢固程度。」  「其二则是对炮膛表面进行打磨,直到光滑,避免炮膛因各处受力不均而导致的火气四窜,倘或炮膛光滑,火气便仅向炮口方向用力,炮膛各处受到压力小,则不易炸膛。」  朱由校朝石元雅道,“那你现在便从兵仗局里拿根炮管来让朕瞧瞧。”  石元雅应了一声,赶忙走到殿外,嘱咐候着的小宦官去一趟兵仗局。  趁着这一来一回的空档,朱由校又在意念中忙着跟启明对话道,「我知道系统不允许我胡乱攀科技树,但是我还是想问,倘或要让大明跟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在火炮上拉开决定性的技术差距,你觉得关键要从哪里进行突破呢?」  启明嘻嘻笑道,「膛线!膛线才是枪炮的灵魂啊。」  朱由校问道,「什么是膛线?」  启明解释道,「膛线是现代炮管及枪管的管膛内壁上被锻刻加工出的呈螺旋状分布的凹凸槽,可使炮弹在发射时沿着膛线作纵轴旋转,产生陀螺仪效应稳定弹道,因而能更精确的射向目标。」  「而晚明的火器部队不能完全转型成现代热兵器部队,只能靠冷兵器军队辅助才能发挥效用的关键就在这里。」  「其实以晚明的技术,早已能够制造出一批光滑的炮管,可炮膛的光滑程度对火器射击的准确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在没有炸膛危险情况下,炮管的光滑程度影响的是弹丸的发射初速度,与准确度无关。」  「根据热兵器发展的历程来看,准确度差的主要原因就是炮管没有膛线,炮弹不能以旋转的方式从炮口射出。」  「即使炮管再光滑,弹丸和炮管内壁之间也存在缝隙,而膛线炮管的弹丸直径比炮管内径大,所以弹丸可以稳定的从枪口射出。」  「不过明末没有将滑膛炮顺利进化为线膛炮,倒不全因是古代中国的科技落后。」  线膛炮因为膛线在发射过程中容易磨损,其报废的速度要高于滑膛炮,因此线膛炮虽然很早就被发现出来,但是直到西方侵华时仍然主要使用滑膛炮。」  「所以晚明即使有西学传入,但能提高火器准确度的膛线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就在朱由校细细思考系统小助手给他的科普提示时,石元雅将兵仗局的炮管捧到了皇帝的眼前。  朱由校顺手接过,将炮管平举到眼前,往管子里头一瞧。  ——果然没有膛线。  石元雅见到皇帝对着管壁看来看去,不禁有些惴惴不安,“皇爷是否觉得有哪里不妥?”  朱由校朝他笑了一笑,没讲膛线的事,而是指着炮管的径口问道,“倒是没有哪里不妥,朕只是在想,这孔洞是怎么钻出来的?”  石元雅回道,“是兵仗局的工匠钻出来的。”  朱由校讶异道,“这都是手工打磨出来的?没有用任何工具吗?”  石元雅进一步解释道,“兵仗局有专门的钻架,使得下部钻头保持不动,匠人们再用皮条拉动铳管转动,如此反复则可成型。”  朱由校了然道,“那也就是说,这炮管钻孔的大小、内壁的匀称与否,全部凭借的是钻孔工匠的手感和技巧了?”  石元雅道,“是的,不过这兵仗局钻孔的匠人都是积年的熟手,就算偶有差池,那也是万中之一,倘或钻出来的铳管不能制炮,奴婢们便会弃之不用。”  朱由校盯着那炮管陷入了沉思,「启明,我知道大明的火器技术迟迟不能取得突破的根源在哪里了。」  「晚明的工具制造全凭能工巧匠的熟练技艺,全不懂流水化和规模化,倘或是烧造瓷器或者打造黄花梨木家具这样的工艺品,那尚且可以说是底蕴深厚的中国工匠精神,但火器制造却不同。」  「炮管在纯手工操作下不可能始终保持一致,所以即使大明工匠再如何手艺纯熟,晚明制造出来的炮管口径依旧不一,炮管壁厚度也不一致。」  「尤其在炮管内部出现凸起时,火药的爆发力会被凸起处阻塞从而使其冲力回转,炮管壁薄弱的地方很可能出现炸膛的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已经采用了相对安全的前膛炮,依然会出现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的炸膛率。」  「明末并没有制造出统一的炮管和膛线的工业条件,所以大明现阶段的工业科技根本还不足以支撑热兵器部队的发展。」  启明赞许道,「宿主,你学习得很快啊!事实即是如此,炮管的统一和膛线的制造,都需要高度稳定的车床,而车床的建立依赖于数学、物理等精密科学才能实现。」  「因为车床是不规则的,生产的产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规则图形,这些在传统几何和数学领域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微积分、解析几何等来完成。」  「西方科技是靠基础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合二为一才能一直发展,而大明却没有这样研究基础科学理论的土壤。」  「引进西方技术不难,难的是要在大明培养有思辨思维的科学家,难的是在大明建立能够规模化批量生产枪械的工业体系。」  「否则,大明就算有再多的赵士桢、徐光启、孙元化、茅元仪,他们即使用尽了所有的聪明才智,也只是某个时代个人的灵光一现,和古至今无数能人巧匠并无区别。」  朱由校道,「好了,我明白了,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火器发展问题,其实我真正遇上的是‘李约瑟难题’。」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科学和工业革命并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封建官僚制度加上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使得中国在官僚阶层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  「但这种制度的负面效应是,科技上的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中国的传统思想家满足于形成一套可以自洽的思想体系,而不重视思想体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应用,因此这些思想体系不能,也没有被发展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  启明笑眯眯道,「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李约瑟难题’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宿主可以在尝试解决这个难题的同时,自己在历史中寻找原因哦!」  朱由校兀自叹了口气,将炮管还给了石元雅,道,“这管子造得很好,不过朕仍是想,红衣大炮虽然威力巨大,却不适合用于守城。”  “这种从西洋传来的重型火炮笨重不堪,运输不便,杀伤集中在一个小区域,而后金八旗以骑兵为主,最讲究灵活机动,不比那欧罗巴的洋人,他们打仗都是海上炮战,开着船你追我赶。”  “红衣大炮适用于攻城和海战,而不是野战和守城,且这红衣大炮要从西洋而来,自然要按西法指点使用。”  “前儿孙元化听闻奴酋率兵来围宁远,特意上疏朕要在宁远城用西洋铳台法,并言道,‘西洋之铳,若用之平地,万一不守,反籍寇兵,自当设台’。”  “也就是说,这西洋火炮用以临敌必籍车,用以守城必籍台,洋人的炮必得配上西洋的铳台才能使用,这使用成本着实不小啊。”  “虽然朕正月里就批准孙元化去辽东,让他亲自看看这个铳台该怎么建了,但依朕说呢,这守卫城池,最好还是用那种轻便灵活,容易运输,便于制造的轻型火器。”  “这些火器虽然精确度不如红衣大炮,但是杀伤面积大,震慑效果强,对人畜影响大,最能抵消八旗骑兵和弓箭的优势。”  孙元化所说的与红衣大炮所配套的“西洋铳台”,其实就是徐光启一直所提倡的“三角三层空心式敌台”。  这种敌台取自西式筑城技术,是从欧洲的雏形棱堡脱胎而来的,只是明末一直财政紧张,直到明亡,都没能按照徐光启的构想在边关广泛筑造这种铳台。  朱由校道,“朕觉得呢,既然现在这红衣大炮是‘造不如买’,那咱们还是跟洋人买炮,不过咱们自个儿的研发,也不能就这么放弃了。”  “还是得跟徐光启知会一声,让他把他翻译的那些洋书进上来,咱们参照着洋人的理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总能发明出更先进的火器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独治大明,脚踹士大夫 重生我只想做个街溜子 太监皇子 穿回前清,守国门万载 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 云王 寒门帝路:从采花大盗开始 重生1882年,从困难山区起家 我承认很好色,但绝不是下流皇子 无双权臣:我在古代建立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