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魏伯阳之所以出名,在道教有很高的地位,原因就是他写了《参同契》。那么这究竟是一部什么书,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影响呢?自古以来,这部书就有万古丹经之王的美誉,也有人称它为丹经之祖,通过这些称呼,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体会出一点它的地位。
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关于《参同契》的作者虽然有些不同的声音和争议,但大量的史料却可以考证魏伯阳是它的真正作者,如葛洪的《神仙传》、唐代刘知古的《日月玄枢入篇》、后蜀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以及《隋书》《旧唐书》《席上腐谈》等史料,均提及了魏伯阳著《参同契》。
第二,确定《参同契》成书的年代,这对于考证魏伯阳的生卒年和经历帮助很大。通过下面一些史料,我们小心推断,大胆假设:
魏伯阳是被葛洪收录在《神仙传》的,下面马上就会讲到葛洪,两个人生活的时间相差不足百年,所以葛洪所记载的内容,参考价值相对要高一些。据《神仙传》记载,“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反作阴阳注之……”,至少说明在葛洪那个年代《参同契》已经存在,并且有了相当的流传度,要不哪来的大儒作注,所以,证明该书在魏晋之前完成的;
南北朝名道陶弘景在《真诰》中记录了记载了魏伯阳把该书传授给了淳于叔通,而淳于叔通在汉桓帝时期曾任洛阳令,由此可知该书最晚成书也是汉桓帝时;
唐代陆德明在《周易释文》中,宋俞琰在《席上腐谈》中,均提及虞翻曾为《参同契》作过注,而虞翻是三国时吴人,说明三国时该书已存在了。
根据上面内容,可以得到该书应该是在汉顺帝到桓帝时代而作的结论。这里就有问题了,汉桓帝死于168年,169年父亲自杀时,魏伯阳刚满18岁,也就是说,按这个结论,魏伯阳是在18岁前就写完了这部书的。如果大家读过《参同契》的话就能知道,这不太可能是一个刚成年的人所能完成的。所以,个人观点看来,通过道教典籍来考证史实确实有点难度,相比来说,佛教典籍要可靠得多,后文自会有这方面的实例。
既然正史中查不到,道书又不可靠,所以《参同契》的成书年代,也只能大胆假设了。个人观点,至少应该是魏伯阳隐遁以后,并且是后半生才开始编写的。真正对现实失望,才会全情寄于修道;全情寄于修道,才会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才会在丹道上有所突破,才会系统地梳理所学理论。总之,没有多年的大量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巨作的。如果魏伯阳26岁入山,经过十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后,从四十多岁开始写书,是个比较合理的推断。当然,天才的世界不是我等凡人所能够妄断的,真相是什么,依旧需要继续寻找。
啰嗦了这么多,是该正式解释一下《参同契》到底是一部什么奇书了。
实际上已经多次提及,《参同契》是一部丹经,是一部道家炼丹的经典,历朝历代的名儒高道均尊为万古丹经之王的典籍,总体看似解说周易,实际上是假借爻象,来讲炼丹的著作。这是一种官方式的解释,似乎说明不了什么吧。历代名家对它的介绍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引用了,仅引用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参同契》的评价,“这一本书在中国整体文化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古人更直指《参同契》是千古丹经之鼻祖。古今以来,尤其是讲修道的神仙之学,要炼丹法,要返老还童求得长生不老之术,这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秘密典籍。不仅如此,它可以说既是哲学的又是科学的,很多相关学理,都来自这本书。现在西方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也把《参同契》看成是化学、地球物理、天文等等学问的重要源头。只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往往忽略了这一本书,原因之一,是这本书实在很难研究”。
相信大家通过南师的解释,应该知道《参同契》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了,当然,不认真看完它,不真正看懂它,是无法真正理解它的、定义它的。
再解释一下书名,相信多数人也是有点不明白的,三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就不懂了,只有看起来很不普通的样子。书名和书里的内容一样,每个字都暗含玄机,甚至有些人把书名分析了十个层次的意境,当然他们都是比较专业的、阳春白雪的。至于我辈俗人,同样借用南师的解释,简单明了,“参就是参合,同就是相同”,“就是参合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熔于一炉。这三种学问就是老庄、道家的丹道,还有《易经》的学问”,“是老庄的思想观念、《易经》的变易法则,丹道的修炼方法”,这是南师对参同二字的解释。契字历代解释比较多,也有一些争论,但总体上普遍认可的是契合之意,就是把上述三种学问契合到一起。
唉,书名解释起来就不容易,如果再和道友们一起探讨书中的精微妙义,实在有点惴惴。
魏伯阳那个时代,炼丹术其实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了,《汉书》《史记》等史书中都有不少相关记载。因此,有人提出,他是在李少君的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成自己的丹道,并建立起完善的金丹道。我们前面提到过汉武帝和李少君,这位李少君就是最早把炼金术和神仙术结合起来的高人之一。从烧炼黄白之物到炼金丹,并认为吃了金丹就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死,成就金丹大道,这是任何人都抵挡不住的诱惑。《参同契》被历代道教人物视为经典,自东汉绵绵相传,并发展成了后世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丹鼎派。
由于丹鼎派并不是一个门派,而是相对于后世道教的符箓派而言的,也是对道教中炼金丹、求仙求长生为主的各道派的一个统称。后世的葛洪、吕洞宾、张伯端等很多人都是炼丹的名家都受到这部书的影响,又发展出了内丹和外丹体系,后面会逐一介绍。
说到历代名家对《参同契》进行研究并作过注解的,其中有些是道教中的大咖,诸如陆西星、陈致虚、刘一明等,这些人后面都会专门讲到。还有一些诸如朱熹、徐文长等耳熟能详的名人,也都不务正业的研究这部道家典籍,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此书的魅力之大了。不过,不是专业人士,即使你儒学功底再高,道教典籍也不一定能研究明白,所以南师就在《我说参同契》一书中亲笔写下了几句话,第一句就是“宋儒朱熹化名邹䜣注参同契是大笑话”。朱老夫子和道家的一些故事,大家可以自己找找,从我辈后人的观点来看,情有可原吧,这里真的不能展开说了,要不就得从程朱理学到王阳明的心学没完没了了,自己这瓶子底的一点水,HOLD不住。
在国际方面的影响,网上看到的,但没有找到实际刊物证实,大家权且一听,如果哪位道友能提供实证就更好了。1932年,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吴鲁强先生(梁启超女婿)曾与麻省理工学院的DAVIS合作,把《参同契》翻译成英文并发表,从此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很多国家都对它有所关注,因此可以称得上世界上第一部古化学著作,所以这部中国的奇书在国际上同样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