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因为杨老师家困难,连冻梨都不买。这一年有人给送了点冻苹果,把玉芬儿乐坏了,可比冻梨好吃多了,给这个年增加了一项很大的乐趣!
正月十五的时候也很有意思的: 早晨要吃饺子,虽然馅里的菜多,但必定是过节,还是有肉的。天刚黑,就有人开始放爆竹了。大人们在院子里用柴禾烧起火堆,用炉钩子勾着一大块石油,放在火上边熔边浇在柴禾上。然后一家人围着篝火跑上几圈,再把火用铁锹撮起来,从院子撒到大门外,隔几步一小堆,还到大井旁边的冰上打出溜滑。
孩子们拎着灯笼到处玩,灯笼一般都是用竹片或高粱杆或铁丝扎的,上下都开口,之后再糊上彩纸。底,是用一块木板做的,中间钉一个小钉子,尖向上,用来把蜡烛插到上面。周边钉两个或三个钉子眼,穿过一根长的铁丝,两三股在灯笼上面穿过来拧在一起,把一根小棍的一端绕在那里,横挑着小棍,里面的火苗就不能烧到手了。
还有的灯笼是用罐头瓶子做的:把在外面放着的,冰凉的瓶子里倒少量的开水,能铺满瓶底就行,由于热胀冷缩的缘故,瓶底就“啪”的一声齐刷刷地炸了下来。同样,做一个上面介绍的灯笼底就可以了;还有干脆直接把蜡烛粘到瓶底上,瓶口缠上铁丝,绕上小棍子的,虽然这样蜡烛经常容易倒,但是做起来省事。用瓶子做的灯笼虽然不好看,但是更亮。孩子们高高兴兴,欢声笑语,还有一不注意把灯笼给烧的。
他们还手拿细细的, 用火药制作的“呲花”,点着后手臂画圈,火光就形成一个圆。
大人们还在手里抹点锅底灰,趁别人不注意偷着往人脸上抹。大家互相抹着,追逐着,打闹着,哈哈地大笑着,好不热闹!
睡觉前,玉芬儿的妈妈还在吃饺子用的小小盘子里栽上小蜡烛,点上,放在各个角落,包括水缸里,灶坑门口。晚上一宿不熄灯。
还有正月二十五龙凤日,玉芬儿也是很难忘的。
在这天到来之前,妈妈就开始用染料做花:染料从山东拿回来的, 小颗粒样的,包在厚纸里,一小包一小包的,五颜六色。放在一个红面的小木匣子里,放在柜盖上。取一点点放在碗里,用水溶化了才能看出靓丽的色彩。妈妈把高粱杆的瓤用瓶子擀扁, 它就可以弯成不同的形状,每一条都涂上颜色,五颜六色的,晾干了之后扎成各式各样的花或者花篮的样子, 悬挂起来甚是好看。
妈妈还给孩子做“小香包”,里面放上香料,有的是干艾草,缝在孩子 肩膀上。还用小细草扎成小小的笤帚, 和香包一起挂在屋里的门框旁。
过完正月二十五,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有个头年杀猪的时候猪头和猪蹄子没有卖的话,还可以饱餐一顿。如果很困难,或者有人要买,就没的吃了,但也能吃上一顿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