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出生的时候,在当时的年代不到紧急时刻是不会去医院的,都是在当地找过接生婆到家里接生的,好在还顺利。孩子长的比较小,但脑门比较大,罩在眼睛上面。
北方的冬天冷的挺早,两个月以后就很冷了,那里也没接电,因为是住北炕,为了省钱,取暖又不好。那时候取暖,条件好的人家在屋里搭个炉子,条件不好的,就只能用火盆了,就是把做饭时土锅台下面刚刚烧过的柴火还没有灭成灰时给它用掏灰耙扒拉出来,装在一个泥盆里,拍拍实,然后端到屋里放热。小秋芬家住的炕四周还上了霜,炕上就放了这样一个火盆。
“穷人家孩子好养活”,孩子也没什么大毛病,遇到小问题请教一下当地有经验的老人也就解决了。秋芬也不叫秋芬了,人们经常叫她“秋芬儿”,后来干脆就叫“芬儿”。
第二年刚开春,大约芬儿六个来月的时候,妈妈到井边打水,出了意外。
那时候的井是大井,大约一米半见方的井口,水井四周镶着铁制的边框,有四个棱柱架在上面,架子上方安装着辘轳。有的辘轳是木制的,有的是铁制的。辘轳上面缠绕着绳子,绳子另一头拴着水桶,用于把井里的水用辘轳上的摇把打出来。水桶露出井口后很关键:要一只手把住摇把,一只手去向前探身去拎水桶,再把里面的水导入自己用扁担挑过去的水桶里,然后再把辘轳上的水桶放入井口,用摇把摇入井中打第二桶水。由于每次都要把吊上来的井水倒入另一个桶中,而且每家每户都吃这口井中的水,来打水的人就多,倒水时倒在外面的水就不少,冬天的时候,打水处的井边就会冻很多冰,有淘气的孩子还来这里打出溜滑。
那时刚开春,井边的冰还没有完全熔化掉,妈妈也去井边打水,把辘轳上的桶里的水摇到井深的一半时,把着辘轳把的手秃噜了,桶里的水坠着绳子,摇把快速旋转,妈妈每天来得及躲开,就把她打到井里,好在她手快,身体虽然已经在井里,但是胳膊背到身后,手把住了井架子,然后高喊“救命,附近的人听到后赶紧跑过来,把她救了上来。
虽然她身体表面没有什么损伤,但是连惊带吓心脏受不了了,去医院检查,吓出了心脏病,住了院。爸爸得去照顾妈妈,孩子就没有照顾了,
小芬儿只好断了奶,被送到离家六十多里地的大姨家。大姨家当时还有两个姐姐,二姐比她大一岁。大姨给她吃糖粥。
一个月后,妈妈出院了,芬儿又回到了妈妈的身边。妈妈在医院没有舍得把奶水完全给孩子戒掉,奶多的时候就偷偷的往外挤出来一些。奶水虽然不太多,但也能给孩子吃个大半饱。孩子好像知道妈妈的身体还很弱,所以很乖,很听话。会爬以后,到妈妈身边吃完奶后就自己爬到旁边玩去了,不管什么都能当成她的玩具,一玩就是好半天。再大点, 就骑上小板凳“嘟嘟嘟”的开车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