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刘明和杨志刚他们如火如荼的铺设屋里的管线的时候,李海平已经根据那晚几人的谈话整理了一篇稿子,骑着车子去了《松江日报》社。
李海平把车子锁在《松江日报》社的门口,上了台阶。三拐两拐径自进了主编室。葛主编亲热地和他打了招呼,然后催促他赶紧把稿子拿出来。
葛主编看着李海平的稿子,不住点头。
“哎呀,海平啊,不错,不错,你这个选题很好,这些照片都是你拍的?”
李海平不好意思地说:“是。”
“我看出来了,还是那架破相机吧?”
李海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现在这些小年轻都已经数字化了。”
李海平不解:“啥数字化?”
“都是数码摄录一体化了,不过这个都不重要,关键是思路很好,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关心弱势群体的困境和挣扎,这也是当前大众迫切关注的吗,最近中央和政府也在重视有关三农的问题了,虽然上面还没有正式文件,但是可以肯定是今年宣传的重点。”
李海平挠了挠头,”这三农问题一开始我也不太懂,就从电视上看的,多亏我一个,民工朋友点拨,才理清了思路。”
“是这样啊,哪天请你那民工朋友来坐坐,难得一个民工对三农问题这么有见解。”葛主编顿了一下语重心长地说道:“海平,要想干好新闻,还要抓紧学习啊。”
“是,我那民工朋友建议我先搞一点民工速写啥的,然后再深入到更深层次去。”
“这个想法挺好的,不过,我觉得,你要真正写他们光有同情心和一腔热情不行,你得和他们做朋友,那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苦衷和困境。”
“我现在正在和他们做朋友,那天晚上还一起喝酒。”
葛主编鼓励说:“海平啊,你就抓住这些民工去写,写他们的命运、遭遇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广大读者还是非常关注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的,这是啥?这是社会公众的道德主流,不是所有的人都只顾自己,不是所有的人都漠视弱势群体的存在,关键是让他们了解,清楚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这是谁的功能啊?舆论、媒体和我们新闻工作者。”
李海平听得很感动:“那,葛主编,下来我该做啥啊?”
葛主编启发他说:“继续啊,继续挖掘他们身上的故事啊,但是,要抓重点,抓热点,比如你上次说的,拖欠工人工钱的事儿,为啥?为啥工人干了活儿不给钱,是谁在克扣工人的工钱?这些工人拿不到钱,他们怎么生活?”
李海平点点头,搞怪的说道:“我懂了,这就找我那朋友喝酒去。”
“你这小子。”葛主编拿起桌上的稿件冲着李海平打了一下。
李海平告辞往外走,葛主编在后面喊道:“哎!你干嘛去?留下来吃个便饭吧。”
“不吃了。”李海平说着,急急忙忙的下了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