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模式是,收取粮税,以家中的户丁为主。
家中,有多少男丁,便收多少的税。很多地府家中,良田千亩,因家中男丁不多,因此交税也不多。再加上,地主家的那些无主之地,更是成了偷税漏税的利器。
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下旨户部,清丈全国耕地,不得再出现无主之地。
可是,这些户部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不说,这其中的人情。再加上户部尚书经常换人,使得清丈耕地,也进度缓慢。
而那些无主之地,就成了地主们的私地。
至于佃农们,他们起早贪黑。种的地不是自己的,交税也得交两份。
给地主一份,还要给朝廷一份。佃农们自己所能留下的,少之又少。这样的税收制度,在建国之初,弊端并不明显。
但随着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无地可种。可他们还要交税,因此,就有了官逼民反。
“大人,您三思啊。税收,乃国家根本。轻易变动,恐朝廷威望受损。”陈则武的话,让冯轩目瞪口呆。他只有在大朝会时,才会上朝。
他现在也终于明白,这些天,朝廷里究竟在吵什么。
陈则武看向百姓,税收必须要改,而且只能是今日。
改丁税为田税,这只是第一步。下面要做的就是,所有耕地国有化,税收制度国有化。
一棒子打死私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所有耕地都必须登记在册。无主之地,尽归朝廷所有,并可分给无地的百姓。
至于那些地主,以耕地面积多少阶梯式收税,最高可收至五成。
地主可用佃农,但不可另外收税。佃农自己地的税收,可根据他在地主家所耕种的面积,进行减少。
比方说,佃农在地主家种了一亩地。那佃农自己的地,就可以少交一亩地的税。如果佃农无地,那便不用交税。
朝廷如此依赖地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是,朝廷的税收绝大多数来自于地主。
但实际上,在永乐八年时,地主所交的税,仅占全国税收的不到两成。而到了天启年间,这就上升到了六成。
不是地主的觉悟有多高,而是百姓交不起税了。
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到后来的崇祯朝,自然就无税可收。一旦地主阶级,选择抛弃大明朝廷,那崇祯所面对的就是一个空壳。
“太上皇,这……”在城楼上,陈则武的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而朱元璋身边的人,都有些不安。
陈则武的新政,针对的就是他们。再这么下去,那他们家中的那些隐形资产,就要全部暴露在阳光之下。
“咱说了,陈则武做啥,不准弹劾。他做错了,咱自然会罚他。若是酿成大祸,咱也会杀了他。但咱怎么做,不用你们来教咱。咱年纪大了,但还不是老糊涂,还是能辨明是非的。”
朱元璋也是脸色凝重,先前,光听,他还没有什么感觉。
但今天到了这儿,他才意识到,陈则武的做法有多么的大胆。
“他这是大逆不道啊,咱老祖宗,几千年留下的东西,被他说的一文不值。”朱元璋心里这么想,但嘴上还是要支持陈则武。
城楼下,陈则武声音停止,换来的是百姓的齐声喝彩。
百姓们没怎么听懂,陈则武说了什么。但他们知道的一点,那就是他们以后不用和给地主交税了。
地主也不敢不服,毕竟家里都摆着大诰呢。
“无地的百姓,可至户部登记。户部会在顺天府,为你们无偿提供一块耕地,并且五年免税。日后,朝廷将迁都北平。从此,大明天子守国门。大明皇帝,要把大明朝的百姓,护在身后。”
朱元璋表情有些复杂,过了一会儿,又笑道,“瞧瞧,这不比那些天天在咱耳朵边上,说之乎者也的书生好多了。”
“皇爷恩泽,惠及天下百姓。陈则武他也只是在皇爷和皇上的龙恩之下,做了这事。”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功劳让给皇帝,这就是大明朝文官们的觉悟。
漂亮话,谁都爱听,朱元璋也不例外。
“行了,别奉承了。有那功夫,不如和陈则武那样,多做些实事。”朱元璋目光一直看着城下,“传旨,赏。赐陈则武蟒服,着进一品。”
周围的大臣们,倒吸了一口凉气,赐蟒服,这是天大的恩典。
“来人,传膳。咱今日,就和大孙还有陈则武,在这城楼上用膳了。让尚食送份烤乳鸽,陈则武爱吃那玩意儿。其余的,按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