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八年(1856年),明朝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制度改革全部完成。
而在此期间,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同样在进行。
万历七年(1855年),在原本的历史上,是黄河“铜瓦厢改道”发生的年份。因为潘季驯的治理,黄河并没有发生改道。
同年,随着与德意志地区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不断交流,再加上戚继光主持的军事近代化的改革中,多有学习普鲁士军队的地方,明朝在“四夷馆”中设柏林馆,翻译德语。
除此以外,在原本的历史上,张居正于万历六年(1854年)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取得效果后,又于万历八年(1856年)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在这个时空,清丈土地的行动也同样在进行。
只是与制度改革比起来,显得不算太显眼。
在这个时空,从万历六年到万历八年(1854~1856年),张居正在改革地方行政机构的同时,也将之前在浙直地区试行的近代化改革方案,逐步推行全国,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此外,在将南、北两京国子监改造成综合大学后的这6~8年间,还培养了很多新式人才。他们在这场改革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想要重用这些新式人才,就必须对选官用人的制度,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
科举制度,是明朝选官的基本制度,保证了文官选官的公平性。
但是,采用单一的科举方式选官也有一定的弊端。
前朝中后期,便有许多有识之士指出“八股之害”。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也想过要对科举进行改革,还因此停罢科举十几年,可最终也没有找到新的科举考试办法,只能在内容上进行改变。
此后,朱厚熜与张璁、桂萼等人,也推行过科举、荐举、学校三途并用之法,但同样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此时,张居正想要用大学中培养的新式人才,便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有了一定的想法。
万历八年(1856年),新一届科举考试开始。
在这届科举考试中,明朝便采用了新的科举考试之法。
与第二次国会选举同期进行的那届科举,已经是中国最后一届传统科举了。
新的科举,分国、政、军、法、财、学六科。
国科科举,依旧与传统科举一样,考四书五经。
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大部分生员,毕竟还是从小学习四书五经的,不能把他们的上升渠道全部堵死,那是会出大乱子的。
别人不说,就说张居正自己的两个儿子——张敬修、张懋修,就是从小学习四书五经的,并且也参加了这一届科举。
只不过,国科科举选拔出来的进士在任职时,将排在同领域政、军、法、财、学五科出身的进士后面。
因此,张居正早就让张敬修、张懋修和其他年龄更小的儿子,都进入南京大学学习,考政、军、法、财、学五科。
政科科举是为行政体系选拔人才,考的内容主要是与近代化改革相关的政策,也考具体事务的应对策略;
军科科举是为国防体系选拔人才,考的内容主要是近代军事知识,也考战场形势的推测和应对;
法科科举是为司法体系选拔人才,考的内容主要是《大明律》和议会制定的各项法律条文,也考具体案例该如何判断;
财科科举是为财政部、商业部、银行、证券交易所等与财会相关的机构选拔人才,主要考数学、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学科科举最为复杂,分数学、物理学等各个学科,是为后续教育改革中,各地即将兴办的大、中、小学选拔人才、培养教师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科研人才的重任。
这五科科举,完全是从南、北两京大学毕业生,以及南洋大学和欧美留学生中选拔的人才,考中的概率很高。
各科科举中,只有童试是共通的,考中后成为童生,可以考各科的院试。
从院试开始,乡试、会试通过后,各科的秀才、举人都只能考本科的后续科举。想考其他科的后续科举,必须从那一科的院试开始考。
所以,参加这一届科举中政、军、法、财、学五科科举考试的人,都是从院试开始考,一步一步考到殿试的。
每一科,都会产生状元、榜眼、探花等。
因此,这一年的科举,十分热闹。
万历八年(1856年),就在第一届改革后的新式科举结束,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司法、国防机构的制度改革都完成之后,教育和学术机构的制度改革,也开始了。
张居正下令,在各省首府和重要城市开设综合大学,在各府(州)、县设立中、小学,发展近现代教育。
通过童试、成为童生之后,便获得了进入小学学习都资格。
通过院试、成为秀才之后,不论是哪科秀才,都可以进入中学学习,还能减免税役、获得补贴。
而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之后,便可以进入各省的大学,成绩优异者还可以被推荐到南、北两京的国家大学,获得的补贴更多。
各地大、中、小学的各科教师,便从这一届学科科举进士,以及没有考中进士的南、北两京大学毕业生与海外归国留学生中选取。
不过,张居正虽然支持发展工业革命,但也深受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影响,对各种新思想十分警惕,担心这些思想会引起国家动乱,
因此,在全国各地开办学校的同时,张居正还下令,拆毁全国各地的传统书院、禁止民间开办大学,打压思想解放运动中,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根据“天下为公”和“民重君轻”等传统观念,发展出来的虚君、民主等新思潮的传播,以维护君权。
同时,在各地中、小学教材中,除了教授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以及物理、化学等来自西方的科学知识以外,还开设国学课,教授忠君爱国的传统思想。
这些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也让明朝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都没有爆发什么大的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