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嘉靖四十四年。
此时,懿律已经因病回国退休。
而英国政府对义律的表现也非常不满,于是,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
明朝则趁英军撤退的这段时间,抓紧从南洋运送粮食回大陆。
虽然马六甲海峡被堵,东西方贸易中断,但中国大陆与南洋土司之间的海运,还是恢复了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朱厚熜让人从南洋带回了蒸汽机,并寻找合适的地方,建造军工厂,以先进工艺制造火器,提升武器性能。
并且,再次加强了东南沿海的海防。
由于战事不利,朱厚熜对罔顾自己禁烟法令,导致此次鸦片战争的严嵩父子,也更加厌恶。
三月,严世蕃被判斩首,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
曾协助胡宗宪征剿东南海寇的罗龙文被抄家时,发现了胡宗宪假拟圣旨的证据,胡宗宪也被牵连。
六月,璞鼎查率舰船37艘、陆军2500人,离开海峡殖民地,再次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第二次北上。
六月二十七日(8月13日),英国舰队派一艘运输舰至基隆窥伺。
三日后,英国舰队于16日晨,开炮轰击台湾二沙湾炮台,作试探性攻击,并击毁兵房一间。
台湾明军当即开炮还击,并击断英舰之桅。
最终,格杀英兵10人、印度兵23人,生擒印度兵133人,掳获大炮十余门,大小炮弹数十颗。
后来,英军又多次进犯台湾,均被击退。
七月初九日(8月25日),第三次厦门之战爆发。
在明朝官军和民间义军的同心协力之下,明军多次击退来犯英军,英军只能凭着坚船利炮,退守鼓浪屿。
然而,英军舰船在海上可以来去自如,而明军却只能被动防守。
虽然从北方调遣了十几万北军来沿海支援,虽然在之前征剿海寇的过程中也锻炼出了数十万精锐南军,但在这漫长的海岸线之上,还是有些防不胜防。
八月十七日(10月1日),英军再次攻陷定海。
八月二十九日(10月13日),英军又攻占宁波。
由于浙江民众组织的义军不断袭击英军,英军兵力不足,于是停止进攻,等待援军。
此时,从西南发回战报,英印当局派兵,越过48年前与明朝划定的藩属国边界,入侵缅南、缅北两国,并窥伺大明的缅甸省。
在原本的历史上,早在1824年,便爆发了第一次英缅战争。
但在这个时空,由于明朝的体量太过庞大,且缅南、缅北两国也不像历史上阿拉干等国反缅那样反明,曼尼坡地区甚至直接变成了明朝的缅西卫,明军也没有像历史上的缅军那样出兵阿萨姆,相反,阿洪王国早就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而英国也与这些大明的藩属国划定了边界。
因此,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英国才找到机会,发起对大明藩属缅南、缅北两国的进攻。
朱厚熜收到战报后,立即下令,组织西南地区的精锐明军,出兵缅甸以西,救援缅南、缅北两国,继而进攻英印殖民地。
1842年,嘉靖四十五年。
宁波城被英军攻占之后,30余万明军便聚集到宁波城下,日夜不停的进攻,以图收复宁波。
然而,英军依托城墙,修筑防御工事,又源源不断的通过海路,往宁波输送物资,让战事陷入僵持。
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内生产力大幅提升,各种军用物资,都能及时运到前线。
在英军海量的炮火覆盖之下,明军几次进攻,均告失败。
同时,明军还不能将全部兵力都投入宁波城下,还要防止英舰突袭东南沿海的其他地方。
而在西南战场,明朝从西南各省调集的数万兵马,同样与进犯缅南、缅北两国的英军打得难舍难分。
明朝财政原本就捉襟见肘,而东南沿海又是明朝财政的主要来源。
鸦片战争爆发后的这两年,东南沿海的经济重镇遭到重创,明朝的赋税收入大幅减少。
此时,哪怕有徐阶主持,也只能勉强供应西征军的后勤,西征军也发挥不出最大的战斗力。
四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
璞鼎查此时已经得知,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最繁华的地方都在京杭大运河沿岸。
而且,在长江南岸,有着明朝的陪都南京。
虽然不像北京那样,是皇帝的居所,但也是南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此时明朝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城市,而却不是军事重镇。
因此,英军舰队开入长江,想要切断京杭大运河,攻占南京。
六月二十八日(8月4日),英军突破了长江下游的层层防护,进逼南京下关江面,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准备进攻南京城。
此时,原本集结在宁波城外的30万明军,才陆陆续续赶到南京,进驻南京城。
在原本的历史上,在英军扬言进攻南京城时,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就已经坚持不下去,最终,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签订了《南京条约》,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这个时空的明朝,显然不会这样妥协。
要知道,“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并不是明朝的祖训,而是后人在评价明朝时总结的。
祖训有可能做不到,但后人的评价却是最真实的写照。
于是,在南京城下,明军和英军角色对调,从宁波城下的英军守、明军攻,转变为明军守、英军攻。
尽管英军船坚炮利,在长江中来去自如,但总兵力却只有不足2万,根本没办法围堵南京城这座面积达230平方千米的城池。
而南京城有南京京营和各地明军精锐共30余万,还有200多万百姓协助守城,更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从城外运进城内。
因此,双方在南京城下,再度陷入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