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嘉靖四十二年。
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海东吕宋府的海边,搭起了一座观礼台。海东各界高级官员、部分华人土司及其属官,以及不贩卖鸦片的外商、外国领事、中外报社记者等,都齐聚在这里。
今天,是将收缴上来的200多万斤鸦片集中销毁的日子。
徐阶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有朝臣认为,将鸦片从海外运回京师,可能会在路上被人偷偷换掉,就地销毁更好。
于是,朱厚熜下令,在海东、缅甸、广东等处,以及海外华人土司处收缴的鸦片,全部就地销毁。
海东吕宋港,作为鸦片输入中国大陆的必经之地,鸦片的数量是最多的,因此,销烟便从这里开始。
而销毁鸦片的方法,则确定为“海水浸化法”。
鸦片之类的毒品,是不能直接用火烧销毁的。否则,无异于一场大型吸食鸦片的现场,让参与销烟的人和周边民众,全部染上烟瘾。
并且,还有火焰没有烧尽的残余鸦片,会渗入到土里。据说,吸食鸦片者掘地取土,还能从中提炼出十之二三。
“海水浸化法”的办法是:
在海边挖两个巨大的水池,在池底铺石、四周钉板,以防鸦片渗漏。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
在销毁鸦片时,把鸦片割成四瓣,倒入盐水池里浸泡半天,然后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释放大量热量,将鸦片溶解。
在此过程中,为了让鸦片充分溶解在水中,士兵要不停地搅拌。
等到海水退潮时,再把池水放出,送入海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确保没有残留。
在海东,这样的销烟持续了23天,才最终将200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
而在此期间,缅甸、广东等处,以及各华人土司处,这样的销烟也在进行,只是没有海东的规模大。
许多西方人不相信中国人能彻底销毁鸦片而不留贻害,因为他们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能做到,于是都前来实地考证。
而明朝官员销毁鸦片的过程,也是全程公开的。
明朝官员甚至让外国观察员站到池边,详细观看销烟方法,并进行讲解。等这些人观看过全程、反复考察之后,都心悦诚服。
事后,传教士裨治文在其任职的《中国丛报》中记述:
“我们已经反复检查销毁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会比执行这项任务更加忠实的了。”
除《中国丛报》外,《新澳门月报》、《季度评论》、《新山自由新闻》、《吕宋纪时报》等中外报纸,全都大篇幅连续报道销烟,且得到与鸦片贸易无关之人的支持和肯定。
五月十五日(6月26日),这场历时23天的销烟,终于结束了。
但是,销烟虽然结束,可中英之间的硝烟,才刚刚燃起。
六月,为了挑起中英两国之间的战争,义律纵容英国水手在海东吕宋府打死中国村民,并拒绝将凶手交给明朝官府。
七月初七日(8月15日),明朝下令,禁止与英国之间的一切贸易,并驱逐英国人出境。
八月二十四日(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
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朱厚熜正式下旨,宣布封港,并永远断绝和英国的贸易。
十二月初三日(1840年1月8日),英国“窝拉疑”号舰长宣布,自1月15日起,封锁吕宋、仰光港口。
十二月十一日(1840年1月16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称正密切注意英国人在华利益及国家尊严。
至此,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其实,自从英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了殖民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而中国却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依旧无动于衷之后,中英之间的这一场战争,就已经注定了。
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需要开辟新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
而放眼全球,只有中国这个市场,英国人的资本还无法进入。
甚至,南洋的华人土司开始了工业革命之后,还在抢夺英国人在远东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
英国早就想出兵,夺走南洋华人土司的领地。
就算不能全部夺走,也要夺走像新山宣慰司这样,处于关键航路——马六甲海峡的华人土司领地,并在南洋地区、中国沿海建立据点,以便随时前往中国大陆沿海,同时,抑制华人在海外的发展。
与这两个目的相比,鸦片贸易中利润的损失,及明朝禁烟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已经不算什么了。
这一次,逼得明朝不得不中断与英国的贸易,也是某些英国人为了推动对中国的远征,而故意做出的。
1840年,嘉靖四十三年。
正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
三月,英国国会对出兵中国进行激烈辩论,最终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对中国的军事行动 。
不过,英政府始终没有正式对中国宣战,并且认为这次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而非战争。
五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其中,有战舰16艘、运输舰船28艘,包括蒸汽军舰4艘、装备有74门大炮的大型军舰3艘),及士兵4000人(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孟加拉工兵团和马德拉斯工兵团等),从印度出发到,达马六甲海峡。
这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战争爆发后,英国又不断从本土派出增援,最终投入战舰25艘、蒸汽舰船15艘,还有医院船、测量船、运输船共60余艘,兵力近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