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六年(1833年),紫禁城失火,藏于皇史宬的《永乐大典》第一副本也受到波及。
好在朱厚熜早有防备,这套《永乐大典》没有完全葬身火海。
但尽管如此,朱厚熜还是派人前往南京和曲阜,将第一副本缺失部分抄录补全,并抄录第三副本,藏于承德离宫。
第三副本抄录完成后,朱厚熜还打算让人抄录第四副本,等自己死后陪葬于自己的陵墓中。
朱厚熜还专门派人,到各地巡查,看永乐年间存于全国30处地方的10套副本是否完整。
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自从“嘉靖新政”整顿学风、完善学官制度以后,各地提学官对保存在本省的《永乐大典》副本都比较重视,有缺失的也派学子抄录完整了。
甚至,在江南文风鼎盛之地,很多不在副本保存地名单中的地方,也由民间的富商巨贾和士绅大户出面,抄录了部分副本保存。
因此,这个时空的《永乐大典》,是没有失传的风险了。
只是,朱厚熜发现,永乐年间以后开拓的几个布政使司,除了民间有零星的《永乐大典》单本抄录,地方上却并没有组织富商巨贾和士绅大户出资,抄录《永乐大典》的整套副本保存。
于是,朱厚熜下令,新增6处《永乐大典》副本的保存地,将地方上保存的永乐大典增至12套。
漠西伊犁府,关西高昌府、疏勒府共存一套;
青海西宁府,缅甸缅定府、仰光府共存一套。
其中,存于青海西宁府的部分,要与甘肃兰州府的不同,存于缅甸缅定府的部分,要与云南大理府、海西交州府的不同。
这样,也能方便各地学子就近阅览、抄录全套的《永乐大典》。
而在《永乐大典》著成后的130多年时间里,编著《永乐大典》时所翻译的西方科技类书籍,也在大明民间流传。
不少对科技感兴趣的人,都投入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并加以应用。
在原本的历史上,中国在满清的统治下,都出现了物理学家黄履庄(1656~?)、数学家戴煦(1806~1860),甚至还有王贞仪(1768~1797)这样的女科学家。
而这个时空,中国出现的科学家只会更多。
别的不说,只说朱元璋的后代中,就有朱载堉这样的存在。
朱载堉,于嘉靖十五年(1812年)在河南省怀庆府出生,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仁宗朱高炽七世孙。
嘉靖二十四年(1821年),年仅十岁的载堉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被封为郑王世子。
嘉靖二十九年(1826年),其父朱厚烷上书劝谏明世宗,结果被人诬告,被朱厚熜降为庶人,发宗人府,禁锢在高墙内。
十五岁的朱载堉见此情形,痛心于自己父亲无罪受罚,便在王府外修建了一间土房居住,这一住便是19年。
朱载堉的父亲朱厚烷也通晓音律,哪怕在被关押期间,也整理出了一批乐谱,让人转交给朱载堉,让他润色一番后编成书册。
而朱载堉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原先的历史上,朱载堉总结出了“十二平均律”,著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嘉量算经》、《算学新说》等书,是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被尊为“律圣”和“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这个时空,虽然“十二平均律”早在前朝便被提出了,但以他的天赋,依旧可以在音乐、舞蹈、数学、天文等领域,获得相当高的成就。
由于前朝流传下来的书籍没有被禁毁和删改,由于西方的科技类书籍被成体系的翻译,并全都收录进了《永乐大典》,供全天下士子阅览,这个时空的明朝可以诞生的各类科学家,自然不止朱载堉一个。
而在国内抄录《永乐大典》副本的同时,海外华人土司也想要拥有这样的瑰宝。
海外华人土司有一个短板,那便是文化底蕴不足。
因为能够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大多不会选择下南洋。
就算是通过海外贸易赚到钱的人,培养子孙考取功名后,也大多会让他们留在国内做官,不会带到海外华人土司。
因此,海外土司治下的华人,大多是沿海的贫苦百姓,下南洋来讨生活的,没有多少知识储备,也培养不出有学识的人来。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这样的短板,便显得愈发致命了。
因为没有多少知识储备,所以,南洋华人土司对于蒸汽机等欧美工业革命中的产物,虽然能够依葫芦画瓢的仿制出来,但却无法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也很难吃透西方传来的科技知识。
这就导致,海外华人没办法在欧美发明创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因此,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培养出自己的人才,对海外华人土司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事。
此时,刚好遇到国内抄录《永乐大典》的事。
《永乐大典》收录了中国18世纪以前的所有重要书籍,其中包括《天工开物》等前朝的科技发展成果,也包括当时西方的所有科学成果。
如果能拥有《永乐大典》,那么,对于海外华人土司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就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因此,各海外华人宣慰司、宣抚司纷纷上疏,请求抄录《永乐大典》副本。
对于这些请求,朱厚熜也没有拒绝。开放了福建、海东、海西、广东和缅甸的两套半《永乐大典》副本,让海外华人土司自己派人来抄录。
除了抄录《永乐大典》,南洋华人土司还有人提出,仿照西方的综合性大学,创办华人自己的大学,以培养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
嘉靖三十八年(1835年),由海外华商共同出资、新山福建会馆捐赠场地,在新山宣慰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中文大学——南洋大学。
这所大学,后来成为了东方世界的四大学术中心之一,为中国的近现代化培养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