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九年(1687)秋,喀尔喀蒙古内战爆发。
土谢图汗突袭札萨克图汗部,将沙喇俘获后抛入水中淹死。
1688年,永乐十年。
正月二十五日,土谢图汗之子噶尔亶台吉,杀死噶尔丹胞弟多尔济扎卜,噶尔丹发兵东征喀尔喀蒙古。
八月,噶尔丹率军3万,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蒙古游牧地区。
土谢图汗仓促迎战,初战失利。
随后,噶尔丹乘势击溃车臣汗和扎萨克图汗两部,掠夺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牧地,迫使喀尔喀蒙古诸部迁往漠南。
此时,准噶尔部内部发生分裂。
曾经的僧格珲台吉之子,策妄阿拉布坦、索诺木阿拉布坦、丹津鄂木布均已成年。
噶尔丹让人毒杀了索诺木阿拉布坦,并试图谋杀策妄阿拉布坦,但没有成功。策妄阿拉布坦开始逃亡。
在此过程中,朱棣时刻关注着漠北战局。
喀尔喀蒙古内迁后,朱棣让人在漠南都司妥善安置了他们。
十一月,朱棣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统率三万余人,驾海舶六十,出使欧罗巴。
有前朝留下的《坤舆万国图》这幅汉字世界地图,现在的明朝,对世界各地都还算了解。
船队中,还带了数百名书手、数十名翻译。
这是为了收集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书籍,并翻译成中文。
朱棣听说,前朝皇帝曾经组织人手,编纂过一部《大典》,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只是现在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了。
他在北京时,也看过残存的部分《大典》。
因此,朱棣打算重新编纂一部这样的《永乐大典》。
并且,不但要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还要将全球各地的所有典籍,全部翻译中文,收录进新的《永乐大典》里。
此后,还增加了重新绘制世界地图,记录世界各国的情况,给世界各国都按照他们各自的语言重新命名的任务。
这些任务,只去一次欧洲,是不可能完成的。
即便郑和此去,带了这么多人,还要花长达三年的时间,也不可能一次就完成,需要去好几次。
当然,此时出发去欧洲的郑和也不会想到,等到他回国时,大明又多了一块领土。
1689年,永乐十一年。
朱棣命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自己前往北京。
到北京后,朱棣派淇国公丘福率十万大军,出兵漠北,征讨噶尔丹。
临行之前,朱棣对丘福反复叮嘱,一定要谨慎。
八月,丘福兵至漠北。
然而,他却不顾朱棣的叮嘱,撇下大军主力,率千余骑兵孤军深入。
噶尔丹见状,不断示弱引诱。
明军之中,李远、王聪等将发现不对,劝谏丘福,并极力反对孤军深入,可丘福却一概不听,当先率军疾驰。
诸将无奈,只得被迫随行。
由于丘福居功自傲,不听众人劝诫,轻敌冒进,中了噶尔丹的埋伏,导致明军全军覆没。
朱棣闻讯以后震怒,剥夺了丘福淇国公的爵位,将其全家流放吕宋。
为消除边患,朱棣决心亲征。
与此同时,第二次出使西域的陈诚也回国了。
陈诚带回了罗刹国的最新消息。
罗刹国掌权的长公主索菲娅,企图发动政变成为女王。彼得得知后,粉碎了她的阴谋,掌握了政权。
现在罗刹国已经不再是两王并立,而是只有彼得一个国王了。
而在这之前,伊杰斯把中国的消息带回罗刹国之后,这位国王便派出了以戈洛文为全权大使、弗拉索夫为副使的外交使团。
这一次,他们不再进入中国,也就没有了跪拜或不跪拜的争议。
这个使团,主要是为了尽快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并商议两国边界的划分。
为了表达诚意,在噶尔丹派人去求援时,罗刹国拒绝了噶尔丹。
此时,朱棣也有意结束与沙俄之间的战争,全力对付噶尔丹。
于是,派成国公朱能前往黑水都司,主持与沙俄之间的会谈。
会谈地点,在小海(贝加尔湖)之上。
双方分别驾船来到小海(贝加尔湖)中央会谈,并签约。
会谈中,罗刹国承诺不再支持噶尔丹,并承诺不再南侵黑龙江流域,大明也同意了不再派兵北征罗刹国在西伯利亚的据点,并与罗刹国通商。
在边界划分上,朱能一开始说以叶尼塞河为界,沙俄当然不同意。
最后商定: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以南,属中国领土,勒拿河以西,属罗刹国领土。
外兴安岭与贝加尔湖以北、勒拿河以东,属于争议领土,谁获得当地原住民同意,谁便可以在那里设置据点。
实际上,还是以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为界,只是,名义上留了一块争议领土,作为缓冲地带。
大明毕竟已经在外兴安岭到贝加尔湖南岸修建了一条长城,在这条长城之南,也设置了很多卫所、迁移了很多军户,在此屯垦。
因此,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以南,是不可能不属于中国的。
但外长城以北,虽然有一块争议地带,但在今后几百年的开拓中,实际上是被罗刹国占据的。
后来,罗刹国还通过那里,将领土开拓到了美洲。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因为会谈和签约的地点在小海(贝加尔湖)之上,因此,这份条约被称为《小海条约》。
双方在会谈中,分别用了中文与俄文,但正式签订的条约,则是用拉丁文书写的。
《小海条约》签订后,大明与沙俄罢兵言和。
解决了与沙俄之间的争端,朱棣便将注意力放在了噶尔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