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元年(1679),噶尔丹得到五世达赖喇嘛授予的“博硕克图汗”称号之后,向明朝上书,要求明廷承认其汗号,并授予敕印。
自从成吉思汗以后,蒙古各部中可称汗的,就只有黄金家族成员。
噶尔丹的家族是绰罗斯氏,并不是孛儿只斤氏黄金家族。
按照蒙古传统,噶尔丹是不能称汗的。
原本历史上的满清,因为与孛儿只斤家是姻亲,因此指斥噶尔丹“擅称汗号”,不予册封。
但这件事,放在明朝就不一样了。
在原先的历史上,明朝所做的,就是不遗余力的打击黄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影响力,扶持非黄金家族的蒙古权臣。
噶尔丹的先祖绰罗斯氏,就是受前朝扶持的。
因此,朱棣毫不犹豫的承认了噶尔丹的汗号,并颁赐金印、金册。
永乐三年(1681),准噶尔汗国彻底吞并了叶尔羌汗国,控制了天山南麓,此后又西征哈萨克汗国。
永乐四年(1682),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病逝,其第巴(总管)桑结嘉措秘不发丧,并让人伪装五世达赖喇嘛。
永乐六年(1684),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部发生内乱,部分属民逃往土谢图汗部,引发札萨克图汗部与土谢图汗部不和。
1687年,永乐九年。
札萨克图汗沙喇与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结盟,共同对抗土谢图汗。
而这一年,是朱棣继位的第十个年头。
“少师,迁都之事,朕便交给你了。”
南京皇宫大殿内,朱棣对眼前一位和尚打扮的人说道。
这位和尚打扮的人,正是人称“黑衣宰相”的姚广孝。
“陛下放心,臣定不辱命。”
姚广孝双手合十,躬身行礼道。
就在刚刚,朱棣召集群臣,商议迁都之事。
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他都一一予以革职或惩办,消除了反对迁都的声音,将迁都北京之事定了下来。
早在永乐元年,朱棣便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永乐四年,又在前朝紫禁城残垣的基础上,以南京皇宫为蓝本,修建北京皇宫。
永乐七年,更是将自己的皇陵修在了北京,决意迁都。
直到今天,才终于把这件事确定了下来。
“陛下,出使罗刹国的使团回国了!”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来到两人身边,禀报道。
朱棣闻言,喜道:“陈诚他们此去罗刹国,一去便是四年,可算是回来了……”
洪武年间,徐达死后,北地对罗刹国的北征,都是交给朱棣主持的。
这也是朱棣能够发动靖难之役的原因之一。
因此,朱棣对罗刹国还算了解。
继位后,他也知道噶尔丹与罗刹国人勾结到了一起。
于是,永乐五年,朱棣便派陈诚带领使团,出使罗刹国。
此去有三个目的:
一是希望罗刹国能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二是要求罗刹国停止对准噶尔汗国的支持;
三是与罗刹国商议停战、通商、划分领土之事。
此时,东北建州、海西女真故地,经过近三十年的开发,已经遍布明军卫所,到处都有开垦成熟的农田,成为了大明的粮仓。
至于黑水流域,虽然不如关东平原这样开发得好,但也有足够多的人口,不可能再被罗刹国随意侵占。
就连外兴安岭到小海之间的长城,也已经建成。
为与前朝建造的、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那条长城做区分,外兴安岭到小海之间的长城被称为“外长城”。
之前,明军每年都从小海出发,沿着叶尼塞河,袭击罗刹国在西伯利亚的据点,让他们无暇南侵。
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
朱棣知道,这些泰西人,不管是东南海面上的佛郎机人、和兰人,还是岭北(西伯利亚)的罗刹人,之所以不远万里的到中国来,开拓领土倒在其次。
最重要的,是为了攫取经济利益。
佛郎机人、和兰人要的,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还有南洋的香料,罗刹人想要的,无非也就是这些,还有西伯利亚的皮货。
或许罗刹人想要的不止这些,但现在明军对罗刹国据点的袭击,让他们在西伯利亚,不但无法攫取经济利益,反而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应对,得不偿失。
朱棣并不介意给这些泰西人一定的经济利益。
经过洪武年间三十多年的治理,加上朱棣也延续了朱元璋的政策,大明国内,现在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尤其是南方各省。
明朝穿越过来时,那里就没有遭受多大的破坏,生产力依旧保持,并进一步发展。
朱棣想要给泰西人以经济利益,也并不会给百姓多大的负担。
甚至,还能从欧洲赚回大量的金银,补充内帑,用于修建北京皇宫、开通松辽运河等大工程。
朱棣想,只要罗刹国停止对噶尔丹的支持,大明便与他们停战通商。
只要罗刹国愿意成为大明的藩属国,前来朝贡,他便会回赐他们想要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
但朱棣显然是错估了罗刹国。
葡萄牙、荷兰确实是只要能赚钱,怎样都行,但沙俄不是。
在原本的历史上,沙俄使者来到中国,不但不愿意向清朝皇帝下跪,反而要求满清的“博格德汗”臣服于沙皇、向沙皇进贡。
而在这个时空,虽然因为明军对西伯利亚的不断袭扰,沙俄知道自己没有可能征服中国,所以也没提让朱棣向沙皇进贡的事,但也是不可能接受明朝册封、成为明朝藩属国的。
因此,陈诚这一趟出使,才会用了四年时间才回来。
但陈诚这一趟,也不能说是无功而返。
他回国时,带回了罗刹国的使者伊杰斯。
同时,还去了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一趟,带回了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派回来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