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十一月,徐达、李文忠等人率领北征大军,凯旋而归。
朱元璋亲自迎接北伐将士,犒赏三军,并下诏大封功臣。
共封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铁券。
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以及常遇春的儿子常茂,都封了公爵。
另有文臣李善长,也受封国公。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明朝继承了前朝的很多东西,但因为高层都是穿越者的原因,三省制依旧存在,丞相也还没有废除。
因此,原先明朝历史上发生过的胡惟庸案等大事件,在这个时空,也依旧会发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经此北征一战,满清被消灭。
只剩多尔衮、多铎等人,带数万八旗残兵,向北逃窜。
辽东,以及建州、海西女真故地,纳入大明版图。
漠南蒙古各部,更是被大明收编,改为卫所。
喀尔喀蒙古三部早在大明平定漠南后,便上表称臣。
消息传出去以后,卫拉特各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进贡。
对于蒙古各部的臣服,朱元璋虽然感觉意外,但却丝毫没有客气。
既然蒙古各部已经不像两百多年前那样抗拒臣服于中原王朝了,他也就不用通过十三次北征去打服他们了。
黄金家族的人,之前臣服于满清,现在又臣服于大明,甚至,卫拉特蒙古中最强大的准噶尔部首领,居然还不是黄金家族的人。
可见,在前朝两百多年的打击下,黄金家族已经没有了曾经的傲骨。
于是,朱元璋直接接受了他们的臣服。
派出使臣,前往蒙古各部,宣诏册封、颁赐金印,命其统辖所部。
同时,解除了之前对长城的封锁,重开互市,用中原的盐、铁、茶,去换取蒙古各部的牛羊马匹。
徐达、李文忠等人在京城稍事休息以后,再次奔赴北境。
在征服漠南蒙古和建州、海西女真故地之后,明朝也要移民实边。
他们奔赴北境,除了震慑蒙古、女真这些新附之民外,就是处理移民和建造城池、分配屋舍等事宜。
在原先的明朝历史上,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明朝往人口稀少的地方,包括辽东、河西、云南这些边境地区移民。
最著名的,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前后共计18次,涉及人数近百万。
除了山西大槐树,还有江西瓦屑坝、南京柳树湾……
现在,有前朝两百多年的治理,前朝的两京十三省之地,是用不着移民了。
哪怕是西北地区,因为前朝末期的农民起义,人口凋敝,但社会基础没有被破坏,只需要休养生息十几年就能恢复。
而东南地区,没有经过战乱,人口更是稠密。
为了谋生,不少人选择背井离乡,下南洋去讨生活。
下南洋,是与走西口和闯关东并称的、前朝中后期开始的、民间自发的移民潮。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三大移民潮,也是因为关内生存空间有限,民众自己去外界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下南洋的目的地是东南亚,目前不在明朝的版图之内,明朝管不着。
但是,走西口和闯关东就不同了。
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河北为起点,向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胡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漠南蒙古地区迁移。
闯关东,是以山东、河北为起点,往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迁移。
经过一场北征之战,满清被灭,长城北的口外和山海关以东,都已经在明朝的版图之内了。
因此,明朝便顺势,由官方组织,往走西口和闯关东的目的地,也是明朝的新拓之地,迁移人口。
移民实边、卫国戍守的同时,也加快了民族融合。
而这些被迁移到漠南蒙古和建州、海西女真故地的军户,很多都是被纳入卫所体系的大顺军、大西军余部。
同时,朱元璋颁布法令:凡蒙古、女真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
洪武六年,这条法令被正式写入《大明律》当中。
如此,不出几代人,汉人与漠南的蒙古人、东北的女真人,就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格局,成为真真正正的一家人。
这可比光喊“XY一家亲”的口号要来的实在多了。
在鼓励汉人与蒙古人、女真人通婚的同时,朱元璋也很尊重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朱元璋知道,在前朝的两百多年里,喇嘛教在蒙古人当中广泛传播,尤其是黄教。
而六年前制定的《喀尔喀—卫拉特法典》中,还明确规定了喇嘛教为蒙古各部信仰的宗教,并对萨满教作出种种限制。
朱元璋以前也做过和尚。
蒙古人愿意信奉喇嘛教,他不但不会阻止,反而还乐见其成。
而且,以朱元璋的政治眼光,自然能够看出,蒙古各部信奉喇嘛教,对中原王朝来说,有什么样的好处。
在喀尔喀蒙古、卫拉特蒙古上表称臣以后,朱元璋就了解到了北边的罗刹国。
十年前,卫拉特蒙古之所以愿意与喀尔喀蒙古停战,让喀尔喀蒙古能安心对付满清,也是为了抵抗罗刹国的侵略。
蒙古各部信奉喇嘛教,那么将来,在中国与罗刹国之间,他们自然会选择人种相同、文化相近的中国。
然而,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还没等蒙古人在中国与罗刹国之间作出选择,多尔衮等北窜的八旗残部,却率先作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