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到徐达的奏报,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
和徐达、李文忠一样,他也想不到蒙古人现在居然变得这么好打了。
难道现在的蒙古人里,已经没有王保保那样的“天下奇男子”了吗?
明军攻打漠南,难道其他地方的蒙古部族,不会前来救援吗?
从徐达的信里,朱元璋看到,其他地方的蒙古部族,不但没有前来救援,而且在明军到来之前,还在与满清交战!
十年前,满清征服漠南诸部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与漠西的卫拉特蒙古迫于压力,都向满清表示臣服。
然而,喀尔喀蒙古几次南下,想与前朝互市贸易,都被满清阻挠。
为了应对满清的威胁,喀尔喀蒙古停止了与卫拉特蒙古的战争,并在六年前与卫拉特蒙古会盟,制定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
随后,喀尔喀蒙古便开始寻找时机,准备反击满清。
在明军封锁长城之后,喀尔喀蒙古终于找到机会,唆使漠南的苏尼特部脱离满清,重回喀尔喀蒙古。
对于这样的行为,多尔衮当然不能放任。
一旦放任这样的行为,很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让漠南诸部都脱离满清。
于是,多尔衮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令漠南蒙古诸部集结,派出两万八旗骑兵,征讨苏尼特部。
苏尼特部一共就几千部众,自然不敌,派人向喀尔喀蒙古各部求救。
早有准备的喀尔喀各部,派出五万人救援苏尼特部。
而多尔衮搞出这么大声势,自然也不仅仅是为了征讨一个小小的苏尼特部,一开始就是奔着喀尔喀各部去的。
很快,多铎就击败了喀尔喀联军,并获得大批物资。
就在多铎打算一鼓作气,占领整个喀尔喀蒙古左翼之时,明军开始北伐了,多铎只能带着缴获回去。
而就在喀尔喀蒙古刚打算认栽,向满清求和之时,明军又大败清军,甚至直接包围了盛京城,满清没了!
喀尔喀蒙古见状,自然非常高兴。
再次出兵,劫掠之前忠于满清的漠南蒙古部族,将之前的损失弥补了回来,还协助明军,打算向明朝称臣。
喀尔喀蒙古知道,汉人王朝向来慷慨。
只要他们表现出臣服,不但能通过朝贡获得大量赏赐,而且之前被满清打断的互市,也能继续了。
因此,一点也没有与明军为敌的意思。
朱元璋看到这里,轻抚额头。
叹了一句:“蒙古人不打咱红巾军,反而自己打自己?真是咄咄怪事!”
他心里清楚,在前朝两百多年的分化瓦解之下,蒙古各部已经完全变成一盘散沙了,也彻底丧失了入主中原的野心。
不像两百多年前,北元内部虽然到处割据,但从东北的太师纳哈出,到西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依旧把明朝牢牢地包围着。
而且,还会听从北元号令,一起攻打明军,甚至还想重新入主中原。
现在这样的情况,对于明朝来说,比两百多年前可好多了。
从徐达的奏报里,朱元璋还看到了彻底解决困扰中原王朝两千年的北地边患的希望!
朱元璋当即召集群臣,商议对蒙古各部的处理办法。
最终,采纳了徐达改盟旗制为卫所制的建议。
各盟改为卫指挥使司,各总管旗改为千户所,下设百户所,各札萨克旗改为羁糜所。
盟的盟长、副盟长改为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官职。
总管旗的总管、副总管、参领、副参领、佐领、骁骑校等官职,改为正千户、副千户、所镇抚,以及百户、总旗、小旗等。
札萨克旗作为羁糜所,依旧由蒙古的王公贵族管理。
设立漠南都指挥使司,取代满清的理藩院,节制漠南各卫所。
漠南都指挥使司的治所,也按照徐达的建议,定在了河套地区。
徐达将他在河套地区探听到的情况,也写在了奏报里。
他说,前朝早期,还是控制着河套地区的。
不过,由于元末人口稀少,前朝初期虽然进行了大移民,填补了很多地方,但却没有往河套地区移民,更没有在那里修筑长城。
只是赶走了那里的蒙古人,让那里成了一片荒废的无人区。
等到中后期,前朝人口恢复过来,实力却不济了。
河套地区被前来游牧的漠南蒙古土默特部占据。
很多在关内活不下去的百姓,为了讨生活而走西口,来到蒙古人控制的河套地区耕种。
后来,土默特部首领接受了前朝的册封,还在河套地区建造了一座城池,前朝赐名曰"归化城"。
直到十几年前,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夺走了土默特部的归化城,然后又被满清的皇太极一把火烧成了废墟,只保留了一些寺庙。
现在,可以重建归化城,作为漠南都指挥使司的治所。
同时,继续往河套地区迁移军户,设置与内地一样的定耕卫所,与那些由盟旗改成的游牧卫所一起,作为长城外的一道防线。
这些建议,朱元璋都同意了。
很快,建造城池的工匠便开始往河套地区而去。
重建后的归化城,将改名“云中卫”。
在草原上,徐达也开始对漠南蒙古的各个盟旗重新定名、重新划分、重新委任官职,并镇压反对者。
到十月初六,漠南蒙古已无成建制的抵抗,所有盟旗都已改成卫所,徐达、李文忠等奉命班师回朝,明军第一次北征大获全胜。
漠南蒙古,也完全纳入大明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