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一,明军主力渡过黄河,向北挺进,一路势如破竹。
二十三日,明军抵达天津。
自恃兵强马壮的多尔衮,并没有像历史上的元顺帝那样,见明军到来便逃出关外去。
相反,他率领10万清军主力,来到天津,与20万明军主力对峙。
七月二十五日,大战正式开始。
刚一交手,多尔衮等满清统治者便已经知道,眼前的明军并不好打。
激战三天后,徐达摸清了清军实力,派出偏师,想要截断清军后路,将10万清军全歼于关内。
消息传来,吴三桂临阵倒戈,清军战败。
七月三十日,多尔衮放弃北京,往关外撤退。前后仅五十四天。
原本,李自成放弃北京时,就破坏过北京城。
多尔衮离开北京时,北京城再次迎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入关时浩浩荡荡10万八旗青壮,出关时只剩一半不到。
眼看夺取天下无望,多尔衮也不再约束军纪。
八旗兵刚吃了败仗,便将怒火发泄到了沿途的百姓身上。
在撤退途中遇到的百姓,也不管有没有剃发,直接掳掠。带不走的人尽皆屠戮,拿不走的物全部焚毁。
好在清军撤退仓促,且后有追兵,这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徐达率领明军,一路追击到山海关才停下。
“大将军,副将军,伪清断后部队已全部歼灭!”
就在徐达、常遇春站在山海关长城上,看着北逃的清军,以及追击的明军时,有士兵前来禀报。
“传令,结束战斗,让大军退回山海关内休整。”
徐达看着北方一望无际的辽西走廊,下达了退兵的命令。
虽然,徐达也和明军士兵一样,对沿途百姓的遭遇感到十分愤慨。
但经过这7天的大战,明军已经完成了既定的战略目标,将清军赶出了山海关。
接下来,就是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彻底平定关内了。
有长城的阻隔,关外的满清对大明来说,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了,灭亡是迟早的事。
徐达拍了拍坚实的山海关城墙,叹道:“也不知前朝是个怎样的朝代,能够修建如此雄伟的长城、构建这般严密的防御体系。”
“这样的长城,没有几十年的时间修建,是无法形成规模的。倒是便宜了我们,直接拿来就能用了。”
常遇春看着眼前的雄关,也笑着附和道:“何止眼前的长城?”
“这个素未谋面的前朝,留下的遗产,实在是太丰厚了!远不是胡元留下的那一堆烂摊子可以比拟的。”
“只可惜,天下所有人对于前朝的记忆都被抹除了,所有书籍石碑上,与前朝有关的事迹也全部消失了。我们是无缘得知前朝之事了。”
常遇春说着,与徐达对视一眼。
其实,他们心中早就有猜测,或许这个被抹除的前朝,就是没有穿越之前的明朝。
大明天下的聪明人也有不少,都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这个真相。
只是,所有人都没有宣之于口罢了。
就在徐达与常遇春在山海关城楼上慨叹前朝遗产之丰厚时,天津之战的捷报也送去了南京城。
八月,明廷改顺天府为北平府。
十五日,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挥师西向,攻取山西,命冯胜、汤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应攻晋主力。
大顺军一边极力防守山西,一边全力攻打潼关,但全部失利。
大同总兵姜镶,早在六月便扑杀了大顺军首领。
原本的历史上,姜镶是在清军进攻山西后,投降清军的。此时,见到西征的明军,自然也投降了明军。
平定山西后,徐达又立刻派常遇春、傅友德渡河趋陕。
同时,又命原本驻守河南、潼关的冯胜、郭兴等人,率明军出潼关,与北路明军夹击大顺军。
原本就元气大伤的大顺军,根本打不过来势汹汹而来军,一败再败,退至汉中。
由于河南、襄阳等原本被大顺军占据的地方,此时已经牢牢的掌握在大明手中,大顺军退无可退。
洪武二年初,李自成死于商洛山中,余部投降明军。
至此,明军此次北伐战略任务彻底完成。
在剿灭李自成的同时,朱元璋也在关注四川的张献忠。
朱元璋刚刚穿越过来时,张献忠还没有攻下重庆。
但在明军北伐的这段时间,张献忠已经攻占四川大部分地区,并正式称帝、建立大西政权。
只不过,大西军在四川的统治时间还很短,根基还很浅薄。
于是,在剿灭李自成后,朱元璋便马不停蹄的征讨张献忠。
命汤和统率周德兴、廖永忠等,率领水师直趋重庆,进攻巴地。
命侯傅友德统率顾时等,率领步兵、骑兵直趋四川成都,攻打蜀地。
张献忠自知不敌,在过了一把皇帝瘾之后,隐遁了。
大西军余部投降明军。
至此,前朝两京十三省,除辽东外,已尽数掌握在大明手里。
而在明军西进、南下平定关内的同时,北部长城沿线的明军也没有闲着。